成人健康

性知识不足易染性病·过早尝禁果伤健康

在家长还对有关“性”的话题三缄其口,或感到难以启齿时,许多青少年抱着极大好奇心,已在探索这对他们来说刺激又神秘的区域,惟也因无知无畏的心态,让性病、未成年怀孕等困扰找上门。

缺乏足够的性知识,但又对性充满好奇的青少年,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大胆行径,再加上不周全的安全措施,让已尝禁果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几率感染性病。

在新山一家私人医院执业的妇产科医生莎丽法表示,若在身体还未发育前开始性生活,尽管青少年没有滥交,但过早的性行为也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可能会赔上未来的健康。

她受访时说,由于青春期少女的生殖器官还没发育成熟,免疫力也较低,性交时可能会导致阴道受伤或将病原微生物或污垢带入阴道,造成尿道、外阴部和阴道的感染。

女性染性病几率较高

莎丽法她透露,从生理结构来说,女性阴道内壁是一层极薄的粘膜,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感染,造成女性感染性病的几率又高于男性,面对的后遗症也更严重。

她说,由于女性在感染性病后,并没有感受明显症状,但性病对人体的损害已造成,形成的疤痕会造成输卵管阻塞等影响。

饮食营养

羊角豆黏液含多醣类·具食疗保健功效

吃过羊角豆的朋友应该都会对它的黏液印象深刻,有人喜爱它独特的口感,也有人不喜欢它黏黏滑滑的感觉。羊角豆具有不少保健功效,较常听到的应该是它兼具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潜力。坊间也有食疗偏方推广喝羊角豆水来治疗糖尿病,相信空腹饮用就能降低血糖。其益处都归纳到羊角豆的黏液上,这些黏液到底有何独特之处?每天食用几根羊角豆真的就能控制血糖吗?

羊角豆(okra)的品种很多,而别名也很多,它又名秋葵或六角豆等,由于果实呈长条状、尾端尖细,所以又有美人指(lady’s finger)之称。羊角豆是常见的蔬菜,而我们平常所吃的,其实是羊角豆尚未成熟的果实。除了基本的营养素外,羊角豆也含有植物固醇、黄酮类或酚类等成份,而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含有丰富的黏液(mucilage),它是一些由多醣、蛋白质及矿物质所组成的水溶性多醣类物质,属于水溶性的膳食纤维。

关于羊角豆的传统食疗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所记载。

饮食营养

不吃早餐+快餐午餐·青少年也难逃三高

常有一些家长做了体检以后,也会想带小孩来做体检。父母爱子心切,但医生很少鼓励小孩或青少年做体检。然而,青少年的体检报告也难逃高血脂、高血压。早有专家指出,青少年对比其他年龄层,饮食习惯最糟糕。要培养青少年的健康饮食观念,得从三餐说起。

2013年大马理科大学有研究指出,不吃早餐的青少年更容易变胖,体内脂肪更高。早餐不吃,下课可能吃更多,又吞进大量零食充饥。早餐若均衡,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如面包、面食能提供大脑葡萄糖,提升短期记忆力,更快吸收资讯。青少年更需要含有蛋白质的早餐成长,提高饱足感,预防食量过多引致的肥胖。青少年没有不吃早餐的理由。

■油炸食物含反式脂肪

说了早餐,得谈快餐店这午餐热门聚点。我国卫生部曾推出一份儿童与青少年健康饮食指南,建议光顾快餐店的次数是一星期不超过一次。应该少吃快餐的主因是快餐充斥油炸食物;炸鸡,薯条、鸡肉块(nugget)、苹果派,没有一样不是油浸高温“炸”物。油炸食物不值得被爱的理由除了含有阻塞血管的反式脂肪,更含有可能致癌的丙烯胺(Acrylamide)。

饮食营养

美国最新饮食指南:吃鸡蛋的多寡·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未必有关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都建议大家减少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取,由于蛋黄含有丰富的胆固醇,很多人都因此不敢天天吃鸡蛋,一天最好别超过一个鸡蛋的饮食建议已长达半世纪,早已深植民心。不过,美国农业部(USDA)在2015年新版的饮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却将胆固醇“除罪化”,不再为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取量设定上限。

事实上,胆固醇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在贺尔蒙、维他命D和细胞膜等制造都少不了它,体内所需的胆固醇有70%以上由肝脏自行合成,其余则从食物中摄取。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被冠上好、坏胆固醇的称号,不过食物中的胆固醇本身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

成人健康

久坐、缺乏运动恶性循环·促发慢性疾病

根据国家健康和发病率调查(NHMS)显示,我国痴肥人数已高达250万人,是东南亚最多胖子的国家。大马超重人数占全国人口的40%;痴肥者占17~18%;高血压则占32%。

许多人以为饮食不健康及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因,但其实久坐也会导致超重。

久坐、缺乏运动及不健康饮食是环环相扣,促发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的恶性循环。除了慢性疾病,久坐也会引发脊椎病或神经压迫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是74岁。不过随着慢性疾病提早出现在中年人,甚至年轻人身上,试想想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们应该如何安度?

易促成肥胖超重
久坐也是一种病

坐、缺乏运动和饮食不健康是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要预防慢性疾病,必须兼顾这三方面。拉惹阿末医生说,开车时也要注意坐姿,座位不要调得太靠近驾驶盘,避免长时间挤压肌肉,导致身体受伤。建议民众固定向一名可信任的医生求医,这样才可有效预防或控制慢性疾病。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