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林建斌/禁食或极速减肥增胆结石风险

问:想请问为什么会有胆结石?

答:首先必须要了解胆的功能。肝脏会产生胆汁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而胆汁就是储存在胆囊里面。当这些胆汁的不平衡导致硬化,或体内的胆固醇、胆红素过高的时候,就可能导致胆结石。这些胆结石大大小小的在胆囊里,若阻塞了胆囊管,就会引起急性发炎。

什么会导致胆汁硬化或胆固醇和胆红素过高造成胆结石呢?研究发现,肥胖的人较会患上胆结石,这可能与患者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禁食或极速减肥的人也要小心。当人体在禁食或极速减肥的时候,体内将开始燃烧脂肪,导致肝脏排出过多的胆固醇进入胆汁,形成胆结石。

再来糖尿病患、肝硬化的病患或服用降胆固醇药物的人都有较高机会出现胆结石。统计也指出,女性、胆结石家族史和超过60岁都有较高的风险患上胆结石。

问药

萧文雄/薄血药遇上活血中药 真“药”命

问:想问薄血药和中药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答:抗凝血素(亦称抗凝固素、抗凝血剂或抗凝剂),俗称薄血丸或薄血药 (anticoagulant或blood thinner),是一种用来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它包含多种不同的药物,其药用是避免血栓形成;其次是在相关血液类医疗仪器操作上加入的试剂,以免血液凝固。

这一类的药品,在体内剂量必须控制相当精准,如果分量太低,未能达到阻止血块形成,反之则会增加病人出血风险,且很多食物会产生相互作用,一不留神便会令药效变化,所以要控制药效并不容易。传统的抗凝血药有华法林(warfarin),如今也有新型抗凝血药(NOACs)。

另外,在坊间也有人把或阿司匹灵(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抗血小板药称作薄血药。患者在向医生或药剂师咨询治疗与用药时,建议提供正在使用的药品资料(包装、外观、剂量等),以便后者能更准确性给予药物上的辅导服用。

问药

陈文恬/服中药欲喝茶 至少错开4小时

问: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可以喝茶吗?还是喝茶与吃药的时间错开就可以了?

答:古人认为茶有分解药性的作用,喝中药时不宜喝茶(此茶指红茶、绿茶等茶叶,而非花茶、药茶、凉茶等),这在现代科学角度的解释是茶叶所含鞣酸很容易与中药的生物碱产生作用,形成不溶物质,使药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发挥不了药效。胃排空的时间为4小时,如能将喝茶时间错开至少4小时或许可减少与药物的复合作用。

茶,实际上也是一味药,《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晋朝名医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认为茶有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这与茶叶的降压、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有关。另有一种药茶,不是以茶叶入药,而是中药泡水当茶,或是以少量茶叶混入中药冲泡饮用,清代宫廷就十分注重药茶强身健体,祛病养生的功效,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载有20首代茶饮方,如生津代茶饮、清热理气茶、清热养阴茶等。

问药

常常口干舌燥 能把蜜糖水当开水喝吗?

问:我常常感到口干舌燥,请问每天把蜜糖水当开水喝以便润喉,是可行的吗?

答:从一般生理机能运作来说,饮水不足、吃得过咸、出汗太多,又或是紧张或者焦虑等,都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的问题,通常多喝水、多吃水分含量较多的食物,就有机会可改善这些状况,同样的,喝蜂蜜水当然也有一定帮助。

另外,年龄增长导致分泌唾液量减少、糖尿病、肾脏病等疾病造成脱水、抽烟、药物副作用、女性更年期自律神经失调等。可见造成口干舌燥原因繁多,如果常有口干症状,且喝水迟迟未见改善,建议应先厘清个人体质与病因。

但就传统中医的观点而言,看来简单的口干舌燥,临床上会被进一步细分出许多不同的症状,如肝火上炎、脾虚湿困或肾阳不足等,然后再对症调理,若没有专业中医师的诊治,要自行以坊间食疗来达到彻底改善并不容易。

蜂蜜在中医上性质属平和,偏滋润,传统上常被用于治疗咳嗽和舒缓喉咙不适等问题,但由于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个别产地的蜂蜜也可能含有少量的天然抗菌成分。整体来说,喝蜂蜜水就好比一般糖水,可帮助补充水分、糖分和一些微量元素,效果其实与喝白开水差别不大。

 

问药

长期吃甜食易催生白发?

问:青少年吃甜食过多,不仅会加速细胞的老化,还会催生白发,请问是真的吗?

答:吃甜食会降低体内脂肪的燃烧,因此长期过量食用甜食会造成肥胖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而这些疾病的发生正代表了细胞长期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必须提到的是,常用来增加甜味的蔗糖会分解成果糖与葡萄糖,他们的结构与维生素C相似,会在体内相互竞争,减少体内抗氧化的能力,细胞也因此渐渐老化,最后被身体的清除机制给代谢掉。因此,过量甜食的确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细胞老化。

另外,白发的生成上有相当多的影响因素,甜食不一定会催生白发,只是平常若摄取过量甜食而造成营养不均的话,确实有可能影响毛发的生长。基本上,长出白头发不完全代表细胞老化,只能说是黑色素的制造减少了,而除了遗传基因的影响之外,一些疾病 (如甲状腺亢进、缺铁性贫血等)、营养缺乏或是生活作息不正常都可能影响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与黑色素细胞的生成,使得它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功能,导致白头发的出现,所以如果只是黑色素不足的状况下,改变作息与饮食仍有机会恢复为黑发。

问药

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 服用期间勿过量摄钾

问:想知道螺内酯的药物风险,请问这个药物是预防中风的吗?

答:螺内酯(spironolactone)在我们的肾脏会影响体内的醛固酮(aldosterone ),从而增加水分和钠从体内排出,维持血压的高低。因此螺内酯也被简称为其中一种利尿剂,这种利尿剂会增加体内钾(potassium)的吸收,因此分量的拿捏非常重要,定时到诊所或医院检查身体的状况是必须的。

螺内酯常用在治疗高血压,当体内血压得到控制,可以帮助预防中风、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一些心脏衰竭的患者,尤其是充血性心脏衰竭会导致身体肿胀影响呼吸问题,螺内酯也可以帮助改善此症状。

因为是利尿剂,因此医生或药剂师一般会建议在早上服药,以免晚间出现尿频症状。一般上,在正确的剂量,服用者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但是,如果患者服用此药物期间还有麻木刺痛感、肌肉疼痛、心律过快、心悸、嗜睡、减少或无法排尿、颤抖、呕吐、呼吸急促、意识混乱请马上停止服用药物,然后请示医生。

问药

可多普洛菲为NSAIDs 开放式伤口不适用


问:给你附图中的药膏常用会有什么副作用?因为之前我试过红肿,就自己去买药来涂,是可以的吗?如果有开放性伤口,如流脓可以涂吗?还是涂在周围就好?

答:这药膏是含有可多普洛菲(ketoprofen)2.5%成分。它是一种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或俗称的止痛药膏。它适合用于治疗关节炎,非开放性或非感染的疼痛,如运动受伤,拉伤等疼痛。若有开放式或已有脓的伤口,它并不适合。开放式或已有感染的伤口需要使用消毒或预防受感染的药膏。可多普洛菲并不具有此功能。
可多普洛菲外敷药膏副作用相对口服药物的副作用来的少,若有必要,可以长期使用来控制长期疼痛问题。


 

问药

艾草可调经止血?

问:想问问艾草的作用,因为我看了一些文章,说艾草可以调理经期的血量,是真的吗?

答:艾草,是种普遍常见的药草,亦属药食同源的药草,菊科艾属 (Artemisia indica Willd.),民间亦称作黄蒿、艾蒿、艾绒、艾草、灸草等多年生草本。干品一般作中药调剂,鲜品则当蔬菜使用,茎叶晒干当艾绳燃烧驱虫,老叶晒干后作成艾绒(针灸的灸条)。

本草网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全草可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它是止血的要药之一,为中医妇科常用药物。艾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叶含桉油醇、水芹烯、侧柏酮、杜松油萜、倍半萜烯醇、侧柏醇及腺嘌呤等;全草含杜松烯、侧柏醇及侧柏酮等。

经期间的血量多寡,是女生贫血的原因之一。月经是每个月子宫内膜的新陈代谢,正常经期普遍为5至7天,经血量突然变多或变少原因复杂,可能是情绪影响、运动过度,或是与妇科疾病有关。根据统计,一般女性平均的经血量每个月大约50至80cc左右。

问药

陈文恬/“拍打疗法”无法排毒或避免囊肿

问:老人家很喜欢“拍打疗法”,说拍淋巴结及肌肉可以避免囊肿促进血液循环,我母亲就天天在那边拍打自己,好像虐待自己那样,但他们说“帮助排毒”,想问中医师这种疗法可行的吗?

答:拍打疗法,就是用手的不同部位如手掌、手指、小鱼际、掌根、拳背等在人体的部位如穴位、经络、肢体部位等有规律的敲打,一般应用于麻痹、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或过分疲劳的部位,因它可兴奋神经、松弛肌肉的紧张、促进新陈代谢并缓解麻痹现象,其他应用范围有:

一、两手拍肩、胸、背,有清肺宽胸及理气排痰的作用。
二、虚掌拍打腰部,缓解肌肉紧张,减轻腰部酸痛。
三、单掌轻拍头顶前额和百会穴,有醒神开窍,上清头目的作用。
四、反掌拍打大椎穴,可祛风散寒,舒经活络。
五、拍击大腿、小腿与腓肠肌,可缓解局部酸胀痛。

问药

压力大月经不调 经行不畅引发痛经

问:我今年44岁,自半年前开始,月经开始变少。之前经期都蛮准的,然后有一次延迟了16天,第二个月延迟了10天(我的周期是28天),第三四个月开始就慢慢恢复约26至28天周期,可是月经量变少了(从本来的5天变2至3天)。以前通常只有经期来,或经期前几天才会痛经。最近几个月在非经期间也会有经期时的腰酸和小腹下坠感。除此之外,现在偶尔会半夜醒来1次(以前都是一觉到天亮)。早上醒来有时也会觉得很口渴口干(我每天都尽量喝足8杯水)。肠胃也好像变得比较敏感,吃太饱或太辣后会马上要上厕所(类似腹泻)。想从中西医的角度询问。

答:女性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来一次。而月经异常通常包括: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