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为何“过去”仍无法过去? 掌握应对技巧 放下创伤恐惧

医句话:

PTSD是可以因为个人因素、学历、成长背景、个人生活经验、精神问题、情绪病、忧郁症或焦虑症而增加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是指人在经历过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

PTSD患者症状通常是真实的经历,频临死亡的瞬间所导致的。例如亲身经历或目睹一起致死的交通意外、炸弹在身边爆炸、亲身经历生死之劫、受人性侵或者虐待等,这一类的人都会比较容易得到PTSD;或者一个人重复地面对一些创伤事件,例如不断处理小孩被虐待投报的警察。

倒叙过去 不愉快经历涌现

专题

全球每3秒1人骨松性骨折 3大骨科学会 联手抗“松”护骨

医句话:

全世界每年有890万人患上骨松性骨折,相当于每3秒就有1人被盯上。由于大多数患者只在骨折时候才惊觉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马来西亚骨骼健康联盟(BHAM)强调考虑风险因素并制定预防策略的重要性,同时传达“不要等到骨折,立刻检查骨骼!”的关键讯息。

“大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会致命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但很不幸的骨质疏松症的痛苦和失能时常被忽略,大家都误解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化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疾病,甚至觉得它是不可被治疗和预防的。

全世界每年有890万人患上骨松性骨折,相当于每3秒就有一个人被盯上。在马来西亚,在2005年的平均患病率达到了24%。一开始,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有骨质疏松症,直到他们有骨折的现象。

骨质疏松症是无声疾病,往往未能在骨折发生之前诊断出病情。骨松意味着骨头变得易碎,那些患者的骨头容易骨折,例如跌倒然后骨头破裂,甚至有些患者没有跌倒,只是弯腰搬运花盆或抱孩子,他们可能就会脊椎骨折。

专题

mRNA开啓疫苗新时代 不直接“种毒”不改变人体DNA

医句话:
面对史无前例的COVID-19,截至目前可看到一丝曙光的就是以火速完成首3试验阶段的COVID-19疫苗,但由于国人对疫苗的“三不”(不了解、不信任及不接受),加上“疫苗接种计划”在登记时出现颇多的行政问题,影响了登记的流程,想要达到全民群体免疫的目标,各造尚需加倍努力,尤其是让国人对疫苗有所信任。

专题

出国旅游勿把猪製品带回国 非洲猪瘟无疫苗或药物可治


医句话:
日前沙巴爆发非洲猪瘟,有关当局也采取行动,扑杀猪只以遏制疫情扩散。不过,民众不必过于惊慌,因为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会感染人类。我们吃了感染非洲猪瘟的猪肉亦不会有问题,目前为止也未在人类的唾液或排泄物中找到有感染性的非洲猪瘟病毒。

 

专题

长粉瘤该不该切除?单發癌变低 多發需注意

医句话:

俗称“粉瘤”的皮肤小肿块,在医学上是指表皮囊肿或毛发囊肿,它们并不会像暗疮那样自然消失,但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只要没有对生活造成不便,其实无需刻意处理。部分的人会因为囊肿变大影响美观,或发炎红肿而疼痛、分泌物引起的异味而感到困扰。需要注意的是,“粉瘤”除非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否则有复发的可能。

“表皮囊肿(epidermoid cysts)和毛发囊肿(pilar cysts)常备误称为皮脂腺囊肿(sebaceous cysts),其实它们都不是由皮脂腺引起的,真正皮脂腺囊肿也很罕见。一般皮肤科中最常见的良性肿块,其实是表皮囊肿和毛发囊肿,前者是当表皮细胞进入真皮层内,形成囊(sac);后者则是从毛囊(hair follicle)所长出。

专题

只有降压药能减肾压力?未必!SGLT 2抑制剂降糖护肾“两把抓”

医句话:
如果有跟进糖尿病肾脏病一直以来的研究,不难发现糖尿病肾脏病管理的需求一直无法获得满足,我们在过去20年来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保护肾脏疗效的因子,而SGLT2抑制剂的问世在降糖护肾方面带来突破性的影响。

“根据临床实践指南(CPG),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在2015年开始取代糖尿病肾病变(diabetic nephropathy),这是因为糖尿病肾病变是组织学上的诊断,而在临床上,我们仅少数糖尿病和肾脏病患者进行活检。

糖尿病肾脏病的名称更为恰当,因为这代表一组糖尿病患有肾脏病的表现,而所有的报告预测,约20%至40%的糖尿病患患有肾脏病。

专题

与时间赛跑挑战救治极限 重症科 不因见惯生死而麻木

医句话:

由于在加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皆是重症患者,因此对掌管ICU的医生来说,他不仅要看得远,想得细,更重要是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合适的决定,因为往往医生的一个决定,拯救的不只是一条人命,更可能是一个家庭。

“在加护病房(ICU)的医护人员常年就是在与最严重的病情‘交手’,比如呼吸困难、严重器官衰竭、严重事故后昏迷不醒的伤者,很多时候在送入ICU时,明明伤者的生命指数已非常低,但经过一番抢救和治疗后,却得以活下去,当然亦有一些伤者由于严重的并发症而宣告不治,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医生就必须具备不一样的看诊能力,也因此一般人眼中所谓已‘没希望’的病例,在ICU的医生眼中却能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专题

二氧化氯产品 挂身上能灭毒? 国家毒物中心:遵守SOP更重要

从去年COVID-19肆虐以来,市面上已先后出现多款声称可杀菌、杀病毒包括COVID-19的消毒产品,从早期的消毒卡到口袋型消毒喷雾卡,再到近期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及关注的消毒棒,它们的操作原理大致相同,即以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ClO2)消毒为基本概念。

随着目前小学已开课,这类消毒产品更是受到家有小孩的父母青睐,有者认为消毒棒可发挥杀毒功效,让小孩可在“无毒”环境下上课。

但与此同时,这类消毒产品也引发了坊间的议论,包括产品业者、药剂师、医生及家长等都给出不同的意见,可是至今为止,卫生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南。

综合各造的疑虑,民众最担心的是消毒产品的安全性,尤其是父母,他们担忧孩子随身携带此产品会否引发不必要的意外如中毒等。

专题

理发有助控制血压?监测鼓励行为改变 才是关键

医句话:

现今有多种有效的降压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也成功控制好患者的血压,为何在现实生活却较差呢?一个已知的事实是,当医生在治疗慢性病时,患者的药物服从性会随着时间渐渐减少,大部分是因为简单的原因─忘记了。然而在临床试验环境中,患者会被提醒服药和定期跟进。由此可见,定期的医患互动,譬如随访和检测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或药物的依从性,从而改善血压控制和预后,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是至关重要的。

“高血压并非一种新的疾病,早在约5000年前就已经有相关描述。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高血压’一词,却有相关症状的记载。当医师为患者把脉时发现血管弹性变差,可能与摄取过多的盐分有关,也进一步形容当血管变得像绳索那样紧和硬时,患者的脚会水肿,这其实便是形容高血压的并发症,即心力衰竭。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