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轩/多走几步就喘咳 慢阻肺 中西医治疗效果好

问: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长者,近年来饱受咳嗽的困扰,曾多次求医但一直都没有改善,之后孩子有安排我前往见专科医生及照X光,但找不出原因,起初我以为是年纪大了,所以肺功能差了,但从去年就发现连上楼梯或走几步都会感觉哮喘,吓到我以为是心脏有事,就前往咨询心脏科医生。

在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包括心电图及运动测试后,医生告知我心脏没太大问题,不过我确实有心律不整的问题,长期有吃华法林(warfarin),最近换了另一种药物(附上相关药方给医生参考)。

最近医生告知我之所以会哮喘及咳嗽,是因为我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这种问题至今没有药物可根治,只能用药给予舒缓。

我先后咨询了两位不同的医生,他们开给我不同的吸入剂,其中一人甚至有开口服药物,但一直都没有改善,我仍然会容易哮喘及咳嗽,多走几步或稍微用力就发作,身体越来越差。

Q1:我该怎办呢?
Q2:关于COPD,我可以寻求中医治疗吗?


医生解答:

以下是针对你的提问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A1:对于COPD的患者,我建议你必须了解改变生活习惯后,以及接受药物治疗的效益有哪些。

首先关于COPD的药物治疗确实能够达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减少症状、第二是降低急性恶化的频率及严重度即改善健康状态,再来就是改善运动耐受力。

关于吸入器,须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吸入器,因此训练患者使用吸入器的技巧非常重要,一旦吸入器操作错误,可能提高重度COPD出现急性恶化的发生率。

一般上每次患者回诊时须追踪及检讨治疗,医生也会评估患者的吸入器使用技巧,必要时并应纠正,而患者须深入了解药物和吸入器,这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医嘱遵从度。

COPD的药物琳瑯满目,若能依正确步骤使用吸入型药物,必能达到良好控制效果。

再来不论轻重等级的COPD患者,肺部复健都有效益,因此患者若能改变行为,持续增加每日活动量,肺部复健的效益可更加持久。

整合性肺部复健包括患者教育、运动训练、心理社会支持和营养介入,最有效的方式通常是以医院为基础的整合计划,如果不可行,医生可针对患者的个别需求,提供适当的肺部复健活动,例如呼吸运动技巧:

  1. 训练呼吸肌肉,延长呼气时间,加强肺部的气体排空能力,减少呼吸道的阻力。
  2. 要由最低的运动量、时间、次数开始,然后慢慢的增加。
  3. 运动中,如果发生头晕、哮喘、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指甲颜色发黑等现象要马上停止。

此外练习肺部复健也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1. 噘嘴吐气
心情放松,然后用鼻子缓而深的吸气(由1数到3),就如吹蜡烛火焰般的噘起嘴唇吐气,之后呼气的时间约为吸气时间的2倍(由1数到6),整个过程是吸-吸-吸-吐-吐-吐-吐-吐-吐。

2. 腹式呼吸
鼻子吸气时腹部要向外突出,吐气时采噘嘴式吐气,腹部要凹下。

另外运动训练也很重要,这包括了:

  1.  上肢运动:练习举高双手时吸气,放下双手时吐气,以增加活动耐力。
  2.  每日步行15分钟,行走时噘嘴吐气,休息时吸气。
  3.  爬楼梯10分钟,走楼梯时噘嘴吐气,休息时吸气,增加体耐力。

患者也须设定自主管理计划及目标,比如:

  1. 医生和患者必须合作,讨论实际可行的个人目标(例如戒烟、减重或增重),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多运动。
  2. 养成习惯,每天至少做30分钟的运动。
  3. 医生也须评估患者是否下定决心改变(例如是否愿意戒烟),适当调整目标。

至于在饮食方面,我会建议以下几点:

1. 少量多餐:
建议你将一天摄取量分成4至6餐进食,以减少腹胀、呼吸急促及消化食物之负担。

2. 减少含糖及产气食物:
如蛋糕、小甜点、砂糖、蜂蜜、果酱、含糖汽水、洋葱、玉米和豆类,因糖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脂肪及蛋白质高。

3. 增加高热量和高蛋白的摄取:
坚果油、花生油、蔬菜油、橄榄油、沙拉、鱼肉蛋奶类。脂肪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少,呼吸肌肉不用做较多的工作来排除二氧化碳,如此可以节省能量消耗。

4. 避免酒精性饮料及含咖啡因之饮料:
因为会导致患者出现利尿及脱水。

A2:在我们回顾研究发现,COPD治疗多数以西医治疗加上中药复方为辅助性介入。
中医的平咳化痰方、清肺化痰方、补肺活血方、补肺健脾散、补肺益肾散、益气滋肾散等,对COPD患者症状改善与生活品质有显著效果,但仍然是要有合格的中医处方才能安心食用。


 

20200809_DrOoi
黃轩医生(重症医学科/胸腔科)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黃轩医生(重症医学科/胸腔科).2022.10.0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