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手术有利有弊 食疗师助达标减风险
医句话:
当一名严重超重的患者在尝试了各种减重方法,仍然无法控制肥胖与相关疾病的情况,减重手术就是最后的杀手锏。须注意的是,减重手术伴随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比如特定营养缺乏、胃酸倒流及胆结石等,因此术前须进行全面评估,且术后的复食也很关键,同时患者在日后亦不可放松饮食控制,以免影响手术效果或造成体重反弹。
“减重手术(bariatric)是一种针对严重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外科手术,旨在通过限制胃容纳的食物量、抑制食欲或改变营养吸收和新陈代谢来达到显着的减重效果。
那减重手术有风险吗?减重手术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显着减重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它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因此,减重手术通常只建议给那些身体量指数(BMI)超过37.5或BMI超过32.5并患有代谢症候群的患者。
术后或营养不良 小心胆结石胃酸倒流
在进行减重手术前,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身体检查、心理评估、营养咨询和是否对减重手术的风险和益处有充分的了解。术后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决于减重手术的类型、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手术后的护理和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感染或麻醉相关的并发症。长期来看,减重手术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出现新的健康问题。例如胆结石、疝气、胃酸倒流或食管狭窄等问题。
另外,由于食物摄入量大幅度减少,患者可能面临营养素缺乏症,如维生素B12、叶酸、铁质以及钙质等。因此患者在决定进行减重手术之前,必须与医疗团队充分沟通和讨论手术的风险和益处。医疗团队需要提供专业的建议,并确保患者在术前和术后都得到适当的护理和监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的种类包括:
‧胃绕道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通过将胃切成一个小胃袋并绕过部分的胃和十二指肠来减少食物容纳量和部分营养的吸收。这促进了饱腹感和体重下降,但长期可能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需要终身补充。
‧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将大部分的胃切除,留下约20%的胃,形状像袖子或香蕉,并直接连接小肠。它通过限制胃容纳量、改善肠道激素、抑制饥饿和食欲来帮助减重,但可能带来胃酸倒流和其他副作用的风险。
‧胃束带术(adjustable gastric band):在胃上部周围放置一个可调节的束带,形成一个小胃袋。通过调节束带控制胃的开口大小,产生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取量。优点是术后并发症率低,但存在束带移位可能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
‧十二指肠转接胆胰分流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切除大部分胃并绕过大部分小肠,改变食物路径。通常适用于极度肥胖的人,但增加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需要严格控制饮食。
‧一次吻合胃绕道术(one anastomosis gastric bypass):相对较新的减重手术,结合了胃绕道术和袖状胃切除术的特点。切除一部分胃并将剩余的胃连接到小肠,有助于减重。
5准则决定手术“资格”
减重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医疗团队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适合进行减重手术以及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类型。常用的准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BMI:通常情况下,BMI达到37.5或更高,或者BMI达到32.5或更高并且伴有其他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时,减重手术可能被考虑。
2)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控制体重:患者已经尝试了其他的减重方法,但效果不佳,或者存在无法很好地控制肥胖相关疾病的情况。
3)年龄和健康状况:建议患者进行减重手术的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长者可能由于年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更谨慎的评估。
4)心理状况:患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能需要在进行减重手术前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5)患者术后改变的意愿:患者愿意遵守医疗团队的建议,包括长期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总的来说,患者应该与医疗或减重团队咨询,以确定自己是否符合进行减重手术的资格,并且在手术前接受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术前VLCD助提高手术安全有效性
“ 预先进行体重管理和营养优化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肥胖患者进行减重手术的风险,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康复率。因此饮食治疗师的任务是确保患者在手术前达到最佳的身体状态,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减肥饮食方案,并实现健康的体重减轻目标。
以下是手术前饮食治疗与计划的主要目标:
减轻体重:饮食治疗师致力于协助患者在手术前通过限制热量摄入来减轻5%至10%体重,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脂肪堆积:采用低热量饮食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积累,特别是内脏脂肪,进而改善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优化代谢状态:通过控制饮食,有助于平衡患者的血糖、胰岛素和其他代谢参数可促进术后的恢复,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康复过程。
采用非常低热量饮食(Very Low Calorie Diet,VLCD)是其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饮食治疗师将评估患者状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提供营养支持以及监测和调整。在评估中,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代谢率、营养需求以及手术相关因素。
饮食计划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包括热量摄入目标、营养成分比例等。在实施VLCD期间,饮食治疗师需要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并定期监测并调整饮食计划,以确保减重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选择代餐 5点需注意
在实施VLCD的饮食计划中,代餐(meal replacement)是一个常见的选择,但并非是必须的。
VLCD的饮食计划通常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在800卡路里以下,这意味着食物种类和摄入量都相对有限。因此,代餐可以作为一个方便的选项,有助于确保患者在摄入低热量的同时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当选择代餐产品时,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营养成分均衡: 选择含有足够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健康脂肪的代餐产品。这些营养成分对于维持身体功能和健康减重至关重要。
低热量:代餐产品的热量应符合VLCD饮食计划的要求,通常每份约为200至300卡路里。
高纤维: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代餐产品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饥饿感。
低糖和低脂肪:避免选择含有过多糖分和不健康脂肪的代餐产品,以避免影响血糖水平和增加额外的热量摄入。
质量可靠:选择自信誉良好并通过质量检验和获得认证的代餐产品,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亦可选低热量高营养原型食物
虽然代餐产品可以作为VLCD饮食计划的一部分,但也可以通过食用低热量、高营养密度的原型食物来实现相同的目标。最终选择是否使用代餐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人偏好、营养需求和实际饮食模式进行决定,并在饮食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优化。”
术后復食须按部就班
“在手术后的首两个星期,特别是手术刚结束的几天里,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以确保胃部伤口愈合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术后饮食的第一阶段通常是清流质饮食(clear liquid diet),包括白开水、滤渣无添加糖果汁、无咖啡因咖啡和茶、清汤、无味明胶等。
在医生的同意下,从手术后的第二天开始,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全流质饮食 (full liquid diet)。这个阶段主要以蛋白质补充剂(protein supplement)、脱脂牛奶、浓汤,酸奶等液体和半流体食物为主。
手术后患者的食量减少,因此需要确保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其他重要营养素 (如钙、铁、维生素D及维生素B12)。这对于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风险,维持肌肉质量、提供能量以及支持其他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在术后的第三周和第四周,随着伤口逐渐愈合,患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泥状食物(pureed diet)。在准备泥状食物时,使用搅拌机或食物料理机将食物彻底打碎,确保混合物中没有任何固体食物块,以减轻胃部负担,让身体逐步适应更加复杂的食物质地。在这个阶段,可以选择容易制作成泥状并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家禽、鱼类、瘦肉等。此外,在搅拌过程中可添加高蛋白质的液体,如脱脂牛奶、无糖豆浆或原味酸奶,进一步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手术效果非永久
在食用泥状食物几周后,经医生同意,患者可逐渐过渡到软质食物 (soft diet)阶段。此时,患者的胃容量已开始逐渐恢复,食用软质食物有助于逐步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在准备软质食物时,采用清蒸、熬煮或水煮等烹饪方式是非常合适的,这样可以确保食物被煮得足够软烂,易于患者消化和咀嚼。当用叉轻轻按压食物时,如果能够轻易压烂,就已达到足够的软度,可以安全食用。同时,将汤汁混入食物中一起食用有助于软化食物,减少咀嚼困难和哽咽的风险。
根据患者对食物的耐受程度和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开始尝试各种普通质地的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的健康饮食模式(normal diet)。然而,仍需注重控制进餐次数、食量和食物的选择。饮食治疗师将持续跟进患者的饮食情况,确保他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取各类营养素,并限制高热量食物和加工食品的摄入。这有助于顺利完成康复过程,避免任何潜在的并发症。
进食前后30分钟避免过多饮料
在术后进行不同阶段的饮食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循少量多餐的概念,有助于减轻胃部的负担;细嚼慢咽可促进消化并减少胃部不适,避免过度进食。在进食前后的30分钟内避免过多饮料摄入可以帮助避免腹胀的发生。此外,在餐与餐之间饮用蛋白质补充剂和水分。终身服用综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提供身体所需营养素。
很多患者在完成术后饮食治疗阶段后可能会忽视术后健康饮食(高蛋白质、低热量)的重要性。减重手术后的效果并不是永久的,若没有健康饮食作为基底,放松对饮食的控制,将导致体重反弹和手术效果减弱。这种情况下,患者甚至有可能需要再依靠药物或修正性手术来达到减重效果。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和饮食治疗师配合,以实现健康的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