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强:蹲、跪、坐矮凳、盘脚.最伤大腿膝盖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24日讯)骨骼是身体的支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变化,如果骨骼持续退化,将失去支持身体、保护体内器官和进行各种运动等功能。
宝康医院骨科矫形外科顾问及《骨科30》作者拿督李润强(Lee Joon Kiong)在主讲“养好双腿,活过百岁”时说,亚洲人的膝盖关节问题比西方人来得严重,因为亚洲人喜欢蹲、跪、坐矮凳、盘脚。
他说,一旦出现膝盖关节炎的症状,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尤其必须减少关节部位承受的压力活动,减少对关节的负荷,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减少蹲、跪、坐矮凳、盘脚、上下楼梯和山坡等,必要时可使用第三只拐杖。
“一个体重超过100公斤的人蹲下去的后果,必对膝盖造成很大伤害,所以我们需要好好保护大腿和膝盖。运动的基本原理注重于按部就班,从轻到重,量力而为,而每种运动都会造成不同的局部破坏。”
他表示,很多健身者以为有教练指导下,可以学习不同的健身器材,上健身房次数频密,殊不知锻炼受伤的人不少。此外,经常做瑜伽的瑜伽爱好者由于常盘脚和跪,也是一种造成膝盖受伤的动作。
“当膝盖发热和红肿必须冷敷,如果膝盖关节僵硬就热敷。”
他说,膝盖关节发炎或肿痛可用类固醇,它是很强的消炎药,因而一年施打不超过两次。在关节上注射玻尿酸达到润滑作用,可耐6个月至3年。
近年流行治疗法
“血小板浓缩血浆是抽取血液后经由仪器处理纯化,然后再将含有高量血小板及可刺激软骨增生成份的血浆注入关节部位,促进关节的修复愈合,这是近年流行的治疗方式。也有利用病患本身的骨髓干细胞,用以培养大量的软骨细胞后再注射到膝盖关节处,让细胞自我修复破坏的软骨。”
“由于有些长者的骨髓逐渐退化,为达到更好治疗效果,医学界也采用脐带瓦顿氏凝胶(Wharton's Jelly)干细胞,但价格不菲。”
最后,他也讲解关节手术的迷思,在手术方面,即利用内窥镜清洗发炎关节的沉淀物,去除骨刺,若看到关节软骨已经完全磨损,只剩下硬骨,也可以在硬骨表面打几个小洞,好让骨髓能够从骨骼内部渗透入关节内部表层,同时把骨髓内的干细胞带至硬骨表面,以刺激软骨丛生。
“另一种为关节更换手术,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率达95%,首先切除原有的膝盖关节,然后置入人造关节。手术后,病人需配合适当的复健治疗,一般上在短期内就可以行动自如。”
现场问答
“养好双腿活过百岁”讲座
问1:打太极的下蹲动作会否影响双膝?
你要确定自己的大腿肌肉前后有否足够支撑能力,需要量力而为。
问2:要吃哪一种葡萄糖胺(Glucosamine)较好?
在大马市场有超过60种葡萄糖胺品牌,只有1种是原装药物,即是其制作原料都经医学证明,至于其他非原装药物的品牌,其效果有些许差别。一天服用1500mg,最少服用3个月,它不像高血压药需要长期服用,如果病患觉得关节没有什么大碍,就可停止服用。
问3:如何预防足底筋膜炎?怎样治疗呢?
足底筋膜炎常见的两个状况,
(一)足跟底部如刀割般尖锐刺痛。
(二)刚睡醒下床时,久站或久坐后站起来的一小段时间,足部压痛的情况特别明显。
治疗方法:
(一)暂停一些对足跟冲击大的活动。
(二)必须穿上一对软性拖鞋。
(三)每晚定时把双脚浸泡热水内,再做局部按摩,过后服用一些消炎和帮助修补韧带的药物。
(四)做物理治疗、局部的超声波治疗能够促进足跟筋膜的修复,一般上超过90%的病患见到疗效。
问4:一个月前,脚板开始疼痛,不知什么原因?
这是脚板神经线疼痛,病患得注意站姿或穿的鞋子,还有不恰当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负荷加重,伤及了神经线或韧带,导致发炎。病患可能需要服用消炎药、擦外敷药物、做物理治疗。
问5:我感觉自己的膝盖肿胀,但不会疼痛,原因何在?
膝盖两骨之间有韧带衔接,有些人在某种情况下韧带断裂,导致关节滑液浮面,形成水瘤,这是所谓的囊肿,只要进行局部按摩即可。如果发现囊肿越来越大,需要把这些滑液抽取,再注射许类固醇。如果情况严重,需要动手术切除囊肿。
问6:担心长辈跌倒,因为他们双脚无力,该怎么办?
长者病患不要常躺在床上,他们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可使用脚踏运动器材,将双脚放在踏板上不停滑动,可以边看电视边踏,一天使用3次,每一次使用20至30分钟,可以保持双脚肌肉及关节活动力。
问7:足浴对长者有帮助吗?
很多身体内脏反射区都集中在脚底,足浴可以协助血液循环,因为很多长者的双脚冰冷,鼓励每个长者常做足浴保健。
问8:跟腱炎要如何治疗呢?
跟腱炎发生在脚跟后方,这个部位受伤后,从而造成发炎,走路、跑步或上下楼梯时,可能让脚跟后侧的疼痛加剧,这是过度负荷或和尿酸而导致的足跟问题。患者多数为男性,因而需注意饮食,必须多喝水。
治疗方法:
(一)暂停令足跟冲击大的活动。
(二)在家穿鞋,鞋跟高度介于1吋半至2吋。
(三)服用药物和物理治疗。不建议注射类固醇,因它会导致肌腱韧带萎缩。
*所有文章及广告内容所提及的产品、服务或是个案只供参考,并不代表本报立场,任何疑问请向有关部门询问或请教医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