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而非过度压力 让表现攻顶生活更达标

医句话:

很多时候一谈及压力,第一个出现的就是负面念头,其实这是对压力的误解。压力分为好的压力(eustress)以及不好的压力(distress),前者有几个性质如让人有动力丶可集中注意力丶可帮助提高表现;在个人的应对范围内,让人有期待或兴奋的感觉,同时是短期的。至于后者则是让人感到焦虑丶会降低表现;在个人的应对范围外丶会导致出现生理或心理问题(比如开始很容易生病或睡眠受影响),至于它的影响可能是短期亦可能是长期。

75%成人过去1个月 感重度压力

“日前台湾上演一部社会写实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从这部电视剧再一次提醒了每一个人,精神疾病就潜伏在你我之间,剧中人物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其实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并没两样,从新闻决策高层到在前线采访的记者,每个人都承受着各自压力,从收视率的压力,再到追访受访者的时间压迫等,不同层面却同样沉重无比的压力,让每个人脸上除了焦虑丶急躁以及精神紧绷之外,早已没了其他表情,以致在剧中女主角每晚必须依赖酒精才能入睡。

回到现实中,我们必须了解,压力固然不是影响心理健康‘唯一’元素,但却是众多因素中之一,在这个人人把‘压力山大’挂在口边的时代,如何与压力共处是人人都必须学习的功课,否则就相等于把计时炸弹摆放在自己身边,毁了健康之余也把人生给搞砸。

如果说以前只有职场男女才会感到压力,那如今压力几乎涵盖每个年龄阶层,不管是天真无邪的小孩抑或已近垂暮之年的长辈,而随着压力已普遍至日常问候般,我们更应该对压力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而不是仅限于说‘我有压力’。

好多年前香港巴士司机大叔已抛出经典名句‘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为何要挑衅我呢?’这也说明压力并非是今天才出现的‘时代产物’,更不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怪物’。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调查,75%的成人表示过去的一个月经历重度压力,而有接近一半的成人坦诚比起去年,他们的压力提升了,从这项调查中可发现,压力确实并非某些人所言想太多而来。

在学习如何与压力共处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压力的定义丶区分以及源头等,其实压力就是我们对不同事件所引出的反应(response)。当环境的期望超过我们所能应对时,以及我们对一些发生的事情解读或看法,比如说家人刚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我们会问自己这是我可以应对吗?还是它对我们是一种超过我们能力去应对的伤害抑或挑战呢?压力除了是反应之外,也可视之我们怎样去看待事情。

调整自我期许 非无欲无求

至于压力的源头则可从两部分来看,即外在(external)以及内在(internal)。外在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如来自工作的压力丶工作量丶照顾生病的家人或是亲人去世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可造成一个人感到压力重重,但内在这部分却常常被忽略,或不被关注,它是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比如说我是否会害怕失败?别人是否对我有偏见?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或批评,甚至自我要求等,都是属于内在的压力源头。

那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自我要求?非也,如果自我要求是在个人的应对范围内是可行的,但如果这自我要求过高,以致自己出现喘不过气丶影响工作表现丶影响生活素质,那是否还要持续,抑或稍微调整?这里所提及的调整并非无欲无求丶放弃理想或没有目标等,因为这样反而让自己对人生失去目标与方向,得不偿失,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必须要寻求每个人的平衡点。

当遇到结婚丶生孩子或升职加薪时,理应很开心,但是也可能是压力源头,比方说结婚这件事,它会让男女在忙碌中而感到压力,但这是一个短期的好压力,因为它促使男或女更有期待丶更有动力去筹备婚礼丶而且一切都是在应对范围内,可是如果脑海中一直浮现各种焦虑,如担心婚礼现场是否无法让宾客满意,或者其他突发事项等,在焦虑加上紧张以致无法专心工作,进而影响生活素质或睡眠时,那就是不好的压力了。

选择正确纾压方法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发出的指南,当一个人出现头痛丶肌肉紧绷丶肚痛丶口干丶因紧张而胸痛丶心跳加速丶失眠丶经常感到疲惫或提不起劲丶食欲受影响丶很难专注及容易忘记丶急躁或情绪波动很大以及生病的次数暴增等,就是身体因不好压力所发出不同的信号,必须要注意一点,人的身体是很巧妙的,当压力过多时就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这些信号(每个人所发出的信号可能有些不同),它的用意就是要我们注意。

无奈的是,很多人都已知道身体发出信号,但却因为忙而‘盲’,无视健康受损丶睡眠也受到影响,宁愿选择喝更多咖啡来提神,或者是酗酒来‘放松’自己去睡觉,但就是不愿正视或忽略问题所在,即不好的压力已影响了健康才会有以上的症状。

必须要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压方式,但必须注意的是这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健康?好比说一个人在面对压力选择去看一场电影,之后就纾解了压力,然后回到日常生活中,但如果一个人选择用自残方式丶或者酗酒丶过量咖啡因甚至赛车等来纾解压力,何者为正确呢?相信无须我多言,在纾解压力这一环,我看重的是长期而不是短暂,我们不是要选择一次性的快乐,而是要长期持续及健康的纾压方式。

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所谓声称可纾解压力或提神的保健品,究竟是否适合呢?我个人的建议是回到最基本,那就是均衡的饮食,同时在服用任何药物或保健品之前,应先了解其中成分,是否适合自己等,因此最好还是咨询医生或药剂师为佳。

-
黄晶晶(Wong Ging Ging)
临床心理治疗师


压力与表现 倒U型关系

曾有人说‘为何一点小事也会让我突然失控呢?难道这些年的社会磨练还不足以让脾气不再急躁吗?’我的建议是每个人必须要容许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找个适当的管道抒发,特别是对自我要求很高的人。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每个人对于压力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所谓好或不好的反应,因此一些稍微过激的反应比如打翻杯子后心情很差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某个人不慎撞倒了另一人手上杯子,而这人一时愤怒挥拳打向对方,那就必须审视这暴力反应的背后原因,而这之前的分界点就在于社会的标准。

另外,身体对即时发生的事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必须考量,好比说一个平时只对1人至3人说话的员工,却突然要他在1万人面前分享,那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焦虑是属于正常的身体反应,因此无须过于担心是失控,毕竟每个人面对不同环境有不同的反应,那是正常不过的事。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压力与表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适度的压力水平是能够使表现达到顶峰状态,但是过大的压力则相反,会使到一个人陷入焦虑丶生活紊乱丶人际关系变差或是工作表现下降等,对于任何人来說这都是正常的反应,因此要辨别究竟是可产生动力的好压力,抑或是引发焦虑的不好压力,就必须去看到它是短暂性还是长期,通常好压力只是短暂,但不好的压力则可以是长期,亦可能短暂。”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19.06.1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