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荔枝会燥热·易牙龈肿痛、流鼻血或搔痒等

自古以来,荔枝的魅力就不可小觑,是很多人至爱的饭后果,就连16世纪来中国游列的西方人,也为荔枝着迷。坊间普遍认为吃荔枝容易上火,会使人燥热,吃太多可能出现牙龈肿痛、流鼻血或嘴角发炎等症状。但让人不解的是,近年却有科学研究指出,荔枝中有一些成份原来也有抗发炎的潜力,究竟吃荔枝容易上火是真有其事,还只是流传已久的迷思?

荔枝(lychee或litchi)在古文献中的原名叫离枝,属于无患子科的植物,它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包括:玉荷包(妃子笑)、糯米糍、楠西早、黑叶、鹅蛋荔等,果皮颜色、果棘深浅和种子大小都因品种而异,盛产期先后不一,价格也相差很远。

当荔枝由绿转红后,白色的果肉(假种皮)甜美且带有花香,但这股香气在加工或制成罐头就会大减,所以新鲜享用味道最好。单颗荔枝(如:糯米糍)连皮带核通常约20~30克,但部份来自中国大陆或泰国的巨型果品种(如:鹅蛋荔),单颗可重约40~60克。

荔枝的糖分很高,约占果肉重量的15%或以上,100克的荔枝肉(一般约4~6颗荔枝)平均就有约70大卡以上的热量,只要吃上几颗荔枝就等于一片土司面包或四分之一碗白饭的热量。虽然荔枝的糖分和热量都高,但同时也含丰富的维他命C,每百克果肉可含有40~90毫克左右的维他命C,几颗荔枝就能达成人每日维他命C的摄取建议量(55~60毫克)。

俗语说“一颗荔枝三把火”,荔枝在传统记载中,属燥热的水果,能补血健肺、促进血液循环,但燥热者不可多吃,容易出现牙龈肿痛、流鼻血或皮肤搔痒等症状。虽然要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为何吃荔枝会燥热并不容易,但也许部份原因是与过敏有关,瑞士、德国、西班牙或意大利等国家过去都有临床医学的研究,发现原来有不少人对荔枝会有过敏反应,食用后会出现瘙痒、舌头和嘴唇肿胀、肠胃不适或皮肤肿胀等症状,严重甚至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怀疑与荔枝中一种可能会引起过敏的抑丝蛋白(profilin)有关,这些反应与俗称上火的症状确实有几分类似,但吃荔枝会燥热到底与过敏有多少关系,则有待未来更多的研究才能知晓。若担心多吃会使人燥热,只要适量食用,还是可享受荔枝的美味。

此外,荔枝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其中一些以黄烷醇(flavanol)为主的短链酚类物质,在抗发炎、抗氧化、抗病毒及降体脂肪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比较特别的是,这些物质有血管扩张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并有提升体表温度的效果,也许与传统上认为荔枝能促进血液循环有一些关联。

如何保鲜能避免荔枝变黑?

在室温中存放,荔枝外壳往往在几天内就会脱水变硬,以及发生褐变转黑,想避免荔枝太快变黑、变干,低温和保湿对荔枝的保鲜就非常重要。低温可抑制引起褐变反应的酵素活性,使外壳不易变黑,另外,大家别以为荔枝怕水,高的湿度反而有助荔枝保持品质与鲜红,大家可利用塑胶袋或保鲜盒,让荔枝在潮湿的环境(相对湿度90~95%)中保持水分,就能避免果皮干褐。简单的做法是,先除去荔枝的枝叶,或是将整颗荔枝剪下来,但要记得保留蒂头,然后放进塑胶袋或保鲜盒中,在里面洒一些水或放入湿的纸,密封后放入冰箱,就可延长它的保鲜期。在低温及保湿的条件下,5℃下可贮藏3~4周,在10℃下则可贮藏2~3周。假如不介意果壳的颜色,其实也可将密封好的荔枝放入冰箱冷冻,能让荔枝保存更久。

....

星洲特约周志辉,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荣誉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德州农工大学食品加工硕士。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6.08.0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