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与失智症·音乐治疗具疗效

帕金森氏症与老人失智症,是常见的老人病,由于症状相似,所以很多人都会混淆,分不清到底是行动能力问题的帕金森氏症,还是记忆力问题的失智症。

尽管这两种疾病都是大脑细胞受损所导致,但两者的病发症状是不尽相同,帕金森氏症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行动障碍,而失智症则是记忆障碍,至今两者都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病。

音乐治疗也是其中一种疗法,通过音乐、唱歌,甚至跳舞,达到治疗效果。

....
音乐治疗也是其中一种疗法,通过音乐、唱歌,甚至跳舞,达到治疗效果。(图:星洲日报)

脑深层刺激术
助恢复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体功能

对于帕金森氏症与老人失智症,虽然药物与手术都无法带来太大的帮助,但物理治疗却已证实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素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或恢复患者一些退化功能,如言语能力是最常见受损功能,口齿不清、声音沙哑、小声、通过物理治疗都可以获得改善。另外,音乐治疗(简称音疗)就是其中一种疗法,可达到治疗效果。

马大神经内科教授林审阳表示,若一名患者同时有帕金森氏症与老人痴呆症问题时,病情就会发展得很快,这些症状包括行动缓慢、走路不稳、手抖及吞咽困难。

虽然帕金森氏症至今还是不治之症,但他劝告患者放宽心,虽然无法治愈,过去50年来已经有很多有效新药研发,可以延迟病情,也还有其他辅助疗法,帮助病人减缓症状,所以并非这么绝望的疾病。

虽然帕金森氏症的药物价格昂贵,但有多种选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药物,最主要是适合自己的药物,并非贵的药物。

他说:“帕金森氏症影响的不只是病人运动神经而已,甚至也会影响大脑系统,造成无法恢复的伤害。但我们的临床经验却发现,有三分一病人在家人照顾下却康复了,所以家属的支持是非常重要。”

尽管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在研究以干细胞疗法来治疗帕金森氏症,但他表示现在还是在动物试验成功阶段,还未达到完全安全,所以还不适合用在人身上。

他提到,除了药物控制,也有一种微创手术对帕金森患者很有帮助,那就是脑深层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简称DBS),虽不是根治手术,但却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很多身体功能,很多国家都在使用这种手术治疗帕金森患者。

....
马大神经内科教授林审阳。(图:星洲日报)

唱歌有助患者语言功能

“帕金森氏症虽说是老人病,但现在很多病人的年纪都是40岁左右。对于初期患者,我会建议他们学打太极、瑜伽或跳舞,这些运动都有助于他们的平衡力,还有学唱歌则可以帮助他们的语言功能,这都是对患者很有帮助的活动。”

他表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一,有的患者在患病5年后才失去行动能力,有的超过10年还可以行走,惟思考功能通常是5年之后才会受影响,如记忆退化。

患者男女比例 55:45

也是神经内科医生的陈爱慧表示,很多人会把帕金森氏症与老人痴呆症混淆,虽然两者的症状看似一样,但病理是有不同的,前者是行动方面先出现问题,而后者则是记忆方面先出现症状。

她表示,帕金森氏症患者会出现的症状包括手抖、僵硬、动作缓慢及身体无法平衡。这是因为患者的脑部退化,多巴胺不足所导致。患者虽不可治愈,但通过各种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情况,有者甚至可以回复到正常生活。

她说:“研究显示,我国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平均年龄是60~70岁,也有四十多岁就患上,属于特别个案,不代表病人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只是因为人均寿命越来越长,而使到这疾病变得普遍化,或更多人有机会患上。”

她表示,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男女比例是55比45,也就是男性会比女性多,虽然大马没有正式的数据,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计算,60岁以上的人有1%会患上帕金森氏症。

....
神经内科医生的陈爱慧。(图:星洲日报)

患者多死于并发症

她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不愈之症,但患者通常是其他并发症导致死亡,如肺感染、床疮、心脏病或中风等等。

多运动延缓脑退化

运动对帕金森氏症患者是一帖良药,她非常鼓励患者多运动,可以延缓病情恶化,减少脑退化与言语能力退化速度。

脑部退化影响活动能力
音疗改善言语能力退化

如医生所说,帕金森氏症病人因为脑部退化而影响活动能力,包括言语能力,使到他们无法语音清晰地说话,因此博大音乐系讲师洪美枫及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音乐治疗师英德拉希瓦拉惹,把音疗带入马来西亚帕金森氏症协会,希望能够帮助该协会会员。

以音疗来帮助帕金森氏症患者,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新的疗法,当洪美枫遇上英德拉时,两个都是以音乐为治疗媒介的人,就设计出一套给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配方”,让他们除了在药物、手术与物理治疗,提供第四种专职疗法。

她们从今年6月开始,就给大马帕金森氏症协会会员提供一个歌唱疗法班,让患者从音韵中得到快乐之余,也达到疗效目的。

为了解音疗对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功效,早在音疗课程开始前3个月,开办了一项试验性课程,随后也在该协会的常年活动中第一次演出,验收了成果,证明了之前言语能力退化的患者不但能讲,而且还能唱,令出席的患者与家属都大为感动。

英德拉表示,音乐治疗除了可以帮助帕金森氏症患者改善言语能力退化之外,对其他慢性病也很有帮助,如中风。

中风分为脑血管及心血管中风,如中风后没有马上送院,就会给脑部及身体其他器官带来永久性伤害。

“已经有临床证据显示音乐治疗对治疗慢性病有疗效,如言语功能退化,用音疗、物理治疗及针灸是相辅相成。美国虽然承认音乐治疗,但规定必须要有注册组织,确保都是由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提供服务,因此在回马之后,我们已经申请成立音疗协会,以帮助本地病人。”

....
音乐治疗,是给帕金森氏症患者第四种专职疗法。(图:星洲日报)

英德拉:勿因言语能力退化而放弃
音疗作用等同物理治疗

医学上很多疾病或慢性病都是无法复原或治愈,但她却认为,患者与家人的坚持与帮助及谅解,可以帮助慢性病患者复原或改善状况,其中运动是最有效,让身体技能恢复功能。

“其次是沟通。所谓的沟通是患者的沟通能力,很多患者在生病后言语能力会退化,如中风或帕金森氏症,即便如此可以用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一句一句慢慢地表达出来,不要急,也不要不懂装懂,这样能帮助患者克服言语能力退化的问题。”

“再者,患者也可以学习言语康复、声音复健,都是可行的方法,不要因为言语能力退化而放弃。”

她表示,社会的关心与体谅对患者复原很重要,尤其是家人的支持,是让患者有信心坚持复健的动力。

音乐如何帮助中风及帕金森氏症患者?她说:“音疗的作用就等于物理治疗,用音乐刺激患者的受伤器官,通过唱歌刺激它恢复操作,或避免情况继续恶化。”

她强调,药物无法取代物理治疗。以音疗来说,虽然只是唱歌,但因为患者的言语能力退化,难以说出自己的感受,亲人不理解,令他们渐渐的不想开口说话,也不愿接受治疗,更何况要他们重新开口唱歌。

“所以在开始阶段需要导师引导及家人的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去做复健。音疗可以是唱歌,也可以是跳舞,主要作用在于刺激脑细胞,尤其是已经受损部份。研究显示,除了帮助恢复受损器官功能,也有助于症状管理,也就是说即使无法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也可以减缓患者的症状。”

她举例,在治疗中风时,他们会有自己的测试方式包括精神状态与言语能力等,然后再拟定适合患者的疗法,不只是一种娱乐,而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
英德拉(右)以音乐治疗帕金森氏症病人。(图:星洲日报)

音疗分3个阶段
训练患者发音、音量、呼吸

洪美枫表示,帕金森氏症是慢性病,是全世界第二普遍的老人慢性病。虽然目前统计是60~70岁人口当中,有1~2%会患上这疾病,但随着社会人口老化发展趋势,预计将来这比率将会提高,尤其是发展国家。根据国家数据,我国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约8000人。

....
洪美枫表示,帕金森氏症是慢性病,是全世界第二普遍的老人慢性病。(图:星洲日报)

重新调整损坏的脑细胞功能

她解释,帕金森氏症分成运动症状(motor symptoms)及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在运动症状当中有一种叫做低运动性构音障碍,是影响言语功能,甚至连吞唾液也困难。还有另一种症状,那就是音调呆板,说话声音很沙哑小声,让人难以听清楚。

虽然现在还无法治愈帕金森氏症,但却有一种人脑神经可塑性(brain neuroplasticity)原理却可以帮助损坏的脑细胞改变重新调整其功能,而音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帮助患者。

“音疗分为3个阶段,首先必须让患者建立起一个音疗可以帮助他们的概念,之后让患者了解音疗的架构,最后才是语音训练,以音乐为基本训练患者重启他们的发音能力、音量、呼吸,直到可以清楚唱出歌词。”

她表示,在为期一个月的试验性课程结束后,所有参与的患者音域都有提升,言语能力都有所改善。音疗的目的并不是训练患者的歌唱技巧,而且着重在康复声音,唱歌只是其中一种惯用的方法,毕竟当人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时,更容易投入。

帮助患者恢复信心

“在音疗过程中,帕金森氏症患者最大的问题是音准,需要更多时间去练习。除了声音的帮助,音疗也帮助患者恢复信心,面对人群,因为他们可以清晰及大声的讲话,不会觉得与社会脱节而产生失落感,进而封闭自己,所以无形中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素质。”

“当他们走出封闭的生活之后,就更愿意配合药物治疗,激励放弃治疗的人积极面对疾病。药物与手术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生理上的障碍,而音疗则可以帮助克服心理障碍与声音使用。”

*本刊内容只供参考,读者请自行判断,不可直接作为拒绝看诊的依据,必要时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
洪美枫(左)通过声乐教导,让病人重新掌握发音及提高音量,改善病人言语能力退化问题。(图:星洲日报)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6.11.0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