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教育食育 感恩食物学会生活

医句话:

进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打从儿童开始,宝宝就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表情、肢体语言及发出声音来表达想吃或不想吃的意愿,可是很多父母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而导致过度喂养,这也造成了儿童肥胖率不断上升。其实除了要辨识宝宝不想吃的意愿之外,亦须在宝宝成长至学习阶段掌握食育概念,尊重食物及感恩,最重要是从食育中学会如何生活。

“当宝宝长大至6个月后,通常需要开始添加副食品。然而,在这个阶段,他们还不会开口说话,只能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叽叽咕咕的声音来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意愿,例如饥饿、疲劳和饱腹感。

鎮对新手爸妈来说,他们最担心的是宝宝是否吃得好、是否吃饱,以及如何给宝宝提供均衡的营养。有时,他们可能会拼命地让孩子多吃几口,最终导致过度喂养的情况。想要避免过度喂养,只要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即可。其实嘛,应该只有妈妈或喂养者才觉得孩子永远吃不饱。

过度喂养影响生心理

到底‘过度喂养’对宝宝有哪些影响呢?该如何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从而判断他们已吃饱呢?先谈谈过度喂养对宝宝的健康和发展会有哪些影响,包括负面影响。下面是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

1)肥胖
过度喂养可能导致宝宝摄入过多的热量,超过他们需要的量,从而导致肥胖。肥胖在婴幼儿期可能会增加患上成年肥胖和相关疾病的风险,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2)消化问题
宝宝的消化系统在发育过程中仍然脆弱,过度喂养可能会导致消化问题,如胀气、腹泻或便秘。

3)心理问题
过度喂养可能会引起宝宝的不适和抗拒,让宝宝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宝宝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宝宝转移目光=吃饱了

为了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和表达:

1)注意力不集中
当宝宝对食物感兴趣时,他们会表现出专注于食物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饿虎扑食’的样子把食物迅速吃完,眼睛盯着碗里的食物,一口接一口,甚至食物呈上来的速度太慢了而哭闹。

然而,当他们吃到足够满足或有饱腹感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会开始不再集中在食物上。他们会转移目光,开始观察周围的人或其他事物,例如走动的人、在客厅里聊天的大人或手机响起的铃声,这表示他们已经吃饱了。

2)抗拒躲避
当宝宝已经不想再进食时,而大人坚持往宝宝的嘴里塞食物时,宝宝可能会表现出抵触的肢体动作。这些动作包括扭头不看食物、死活不张开嘴巴、紧咬住进嘴的勺子不放、皱眉表达不满或直接将食物吐出来。

这些行为都是宝宝在表达不满和抗拒进食的方式。当宝宝展示这些肢体语言时,可能意味着他们已经吃饱了或者不再对食物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尊重宝宝的意愿,避免强迫他们进食。

3)神情呆滞或想睡觉
当宝宝突然变得安静,眼神呆滞,精神恍惚时,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已经感到厌倦或疲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迅速将宝宝从餐椅上抱起来,并进行一番梳洗,让他们小睡一会儿。

4)丢捏食物
当宝宝感到饱食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食物的兴趣减少,例如丢弃、捏碎、扯碎食物,或者只是玩弄而不吃。他们可能还会慢慢地开始掀翻餐具和餐盘等行为。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应再强迫宝宝吃,也不要命令他们将剩余的食物吃掉,因为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每个宝宝的食欲都不同。虽然他们年纪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是他们会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向喂食者传达自己已经吃够或者饱了的意思。这是他们展示自主性和表达意愿的方式。如果强迫宝宝继续吃,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烦,甚至导致更多的抵触情绪。

相反地,父母可以尊重宝宝的决定,停止喂食,并清理掉未被食用的食物。要记住,宝宝有自行调节饮食量的能力。父母们应该根据宝宝的需求,合理地安排喂养计划,并且在喂养过程中留意宝宝的反应。要相信宝宝表现出的饱腹感信号和食欲,这样可以减少过度喂养的问题。如果对宝宝的饮食和喂养感到担忧,最好咨询儿科医生或饮食治疗师。

5至17岁 每3人1超重

作为一名饮食治疗师,我经常接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咨询,他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孩子在学校不喜欢喝牛奶和吃鸡蛋,挑食行为以及饮食偏好单一等。

通过这些咨询过程,我发现不论是幼儿园、中小学校还是家庭,家长们没有良好的健康饮食知识基础,也没有科学的信息获取渠道,孩子们对食物的了解也相对有限。

根据2019年马来西亚国家健康及病发率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5岁至17岁儿童的肥胖率高达30%,这意味着在每3名儿童中就有1人超重。

这个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肥胖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如今可以随时享用快餐和外卖的便利环境中,重塑家庭饮食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这对解决儿童肥胖问题至关重要。

食育塑造人格教育

到底马来西亚的食育教育到底做得如何呢?食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促进个体对食物的认知、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培养过程。它旨在提高人们对食物和饮食习惯的认识,以促进健康的饮食选择和生活方式。

食育教育包含多个具体内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知识和营养教育
教授有关食物、营养成分、均衡饮食和饮食相关健康问题的知识。让孩子们知道坐在餐桌前如何做出明智的食物选择,如哪些食物可以多吃,哪些食物要少吃;学会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健康零食。

2)厨艺技能培养
提供基本的烹饪技巧和实践机会。培养孩子们独立处事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让孩子独立地准备健康的饮食。

3)食物文化和传统的传承
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区和文化的饮食习惯、食谱和烹饪方法,促进食物文化的传承和多样性。

4)食物安全和卫生教育
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存储和烹饪食物的方法,以确保食物安全和预防食物中毒。
5)食物与情感的关系
通过培养孩子对食物的感恩之心,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意识到食物是以生命来供养我们的。这种培养的过程也是在传递爱的能力,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近接触,从而培养出对食物的感恩之心。当孩子们学会推己及人,将爱传递给大自然和整个社会时,他们将以爱心来拥抱世界。

 

_
陈依婷(饮食治疗师)



民众对食育缺乏认知

推广食育教育有两层内涵。第一层是饮食教育,即传授有关饮食知识和技能,引导人们做出健康的食物选择。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通过饮食实践,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食育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食物这个媒介来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任何一种教育的目的都不是单纯地教授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在特定领域或综合领域的能力和素养。所以食育并非是要培养出厨艺高手或营养专家,而是要教会一个人好好生活的能力。

虽然食育教育百般好,但推广起来也面临重重阻力。在马来西亚要发起‘食育推动计划’最大的阻碍在于民众对食育没有根本的基础性认知。

3方式在校推广食育

食育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最贴近生活的教育形式。每个孩子每天都会接触食物,因此他们对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认知。这使得他们在食育教育过程中更容易融入其中,无论他们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深浅如何,都能自然地接受食育教育并表现出热诚。

将食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是最佳的方式。在学校进行食育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模式。首先是培养教师,通过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将食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第二种模式是与供餐公司合作,让专业的食育老师在校园内进行科普教育,同时与供餐公司合作提供健康的餐食。第三种模式是‘从农场到餐桌’,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模式。

从农场到餐桌 结合感官认识食物

‘从农场到餐桌’的食育教育是指引导人们了解食物的起源和生产过程,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这种教育让人们认识到食物并不是简单地从超市购买而来,而是经过耕种、养殖、加工等环节才到达我们的餐桌。

通过结合郊区亲子游和农场食育,让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和观察,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生长和生产过程,增加对食物的尊重和珍惜。这3种模式都可以有效地在学校环境中推广,提升孩子们的食物意识和健康饮食习惯。另外,感官教育也常在食育教育中被忽略。

感官教育通过使用感官,如触觉、嗅觉、味觉和视觉,让人们更深入地感受食物。通过观察食物的外观、闻食物的香气、品尝食物的味道和口感,人们可以全面了解食物的特点和品质。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人们对食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对多样化、健康饮食的追求。针对儿童挑食,感官的食育教育在解决中起到重要作用。

冀政府对食育立法

另一个新的挑战是如果食育进驻校园教育,谁来承担这一教育责任?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关于饮食健康或营养学的课程设计少之又少,也没有相应的师资队伍。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良性发展食育教育,使它成为学生成长必备的知识储备。个人希望政府能对食育立法,建立由政府引导、学校严格执行、全民共同参与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推动食育发展的体制。这样的体制对于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至关重要。

如果食育能被纳入法律范畴,学校相关的教育方针、营养师制度、学校供餐制度等将逐步完善起来,这将给孩子们提供最实际的保护。政府的引导和法律支持将为食育教育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和规范性。

有助预防慢性病

因此,学校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将食育纳入法律范畴,并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以确保食育教育能够在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实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指导。这样的制度将为整个国家的公众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食育教育从农场到餐桌,结合感官教育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和教育机构的使命。通过食育教育,人们可以认识到食物对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培养均衡饮食的观念。这将有助于预防和管理一些与不良饮食习惯相关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文:陈依婷.2023.11.3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