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时冒泡 蒸汽屏障令食物更香脆
无论是中国八大菜系,以至各国的烹调美食,都几乎离不开蒸、煮、煎、炒、炸、烧、烤、炖等烹调手法,而当中油炸又被誉为暴力烹饪,广受中、西饮食文化所欢迎。当薯条在沸腾的热油中嘶嘶作响,这个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过程,在简单的背后原来却有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在油炸(deep frying)的过程中,食物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当食物(如薯条、炸鸡等)接触到热油的一剎那,高温让食物表面的水分迅速沸腾冒泡及蒸发,水蒸汽就有如火山爆发一样喷出,使得油花四溅及嘶嘶作响,这些水汽形成的泡泡让很多人都误以为是油在沸腾,食物外皮会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变脆。
別小看这些包覆在食物外激烈的气泡,原来它们在食物表面形成了一层蒸汽屏障(steam barrier),让表面维持较低的温度,能换取较多的加热时间让食物煮熟及产生香气,又不致烧焦,同时又能将表面的油阻挡开,减少油脂的渗入,因此当表面冒出的气泡慢慢变少,阻挡油脂渗入的能力就相对减弱,此时可将食物从油中捞起,减少油腻感。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了解,若油炸的温度不够高,食物表面所能形成的蒸汽屏障也相对较弱,少了四周气泡的阻隔,就会让较多的油脂渗进食物,而同时低温也拖延了面糊(batter)快速形成酥脆的外壳,阻碍油脂渗入和食物内部水汽的散失,炸出来的食物会变得较为油腻,这也是为何要等油温够高才能开始放入食物。
裹上面糊对油炸食物有哪些好处?很多食物在油炸前都会先沾上面糊,像是洋葱圈、炸天妇罗、炸鱼柳等,面糊遇热时迅速糊化和膨起,在酥脆的外皮下,大量蒸气会被锁在里面,一来能将食物煮熟,再者也能使食物有外酥内软的口感。相对的,若只沾上少许的干面粉而非面糊浆,少了一层外壳的保湿,食物就变得容易脱水和干硬。
油炸食物之所以让人垂涎三尺,高温时由梅纳反应(Maillard reaction)所形成的风味物质及金黄色外皮是至关重要,但除了视觉、嗅觉和味觉外,过去有研究透过电子声效分析,发现听觉对油炸食品的吸引力原来也有很大贡献,在吃炸薯片(洋芋片)时所产生“卡滋卡滋”的酥脆声,声音频率越高(越清脆),就会让人觉得薯片越香脆可口。因为咀嚼油炸食品的酥脆声其频率一般高于5kHz,而生的红萝卜则只有1~2kHz左右,所以大家通常会觉得炸薯片的酥脆比新鲜蔬菜的清爽来得吸引。
问:食物分两次油炸为何会比较酥脆?
举炸薯条为例,分两次油炸(fried twice)之所以会比较脆,原理是在第一次油炸时,通常会先用相对较低的油温(约150~160°C),将食物煮熟及蒸发掉表面大部分的水分,在面糊变得酥脆的同时,食材内部的汁液也被锁在里面,在油炸过程中,面糊结构中的小气泡或孔洞会逐渐相连并变得疏松。之后,在第二次油炸时,再用较高的油温(约190°C),较疏松的结构让面糊中的水分更易被蒸发,外皮也能因此更加酥脆。
一个小提醒,油炸后最好趁热食用,若摆放太久及变冷,疏松外皮中的蒸气会凝结成水分,这会形成一股吸力将表面的油抽进食物里而变得油腻,建议捞起后要尽快用吸油纸将表面的多余油脂吸干,同时,外皮与食物之间的蒸气凝结成水分后,又会使外皮受潮、变软。若未能立即享用,可将食物暂时放在保温箱中或加热灯之下,在90°C左右的环境下,能避免外皮受到食物内部水分的影响而变软,帮助维持外皮酥脆及减少油腻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