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不可失系列7之3:并非肌肉流失这么简单,肌少症慎防病变后遗症
医句话:
长者一个摔跤不得了,背后原因与肌肉流失有很大关系,而肌肉流失是每个人身体退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老年后就走不动、站不稳,归根究底与中年后是否保持肌肉量,同时在老年时通过正确饮食及适当运动来减缓肌肉流失有关。
医句话:
长者一个摔跤不得了,背后原因与肌肉流失有很大关系,而肌肉流失是每个人身体退化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老年后就走不动、站不稳,归根究底与中年后是否保持肌肉量,同时在老年时通过正确饮食及适当运动来减缓肌肉流失有关。
前阵子烟霾来袭,因此许多人家里大人小孩一起出现咳嗽、喉咙痛、皮肤痕痒等等症状。这时候,就是小黄见识各种奇奇怪怪的用药方式的好时机,例如买一罐成人咳药水让家里的成人小孩一起服用,预先吃药预防呼吸管道疾病,把家里的“陈年老药”拿出来使用和其他匪夷所思的用药方法。这些用药方法可能很多人都做过并且看起来很有逻辑,但这些全是错误的方法。
一、买成人药物然后自行把分量减少给小孩服用
或许有些药物在没有儿童专用装之下,我们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要在药剂师的指导下使用。给小孩用药不像买衣服,小孩并不是“s size”的成人,因为决定小孩用药剂量的时候除了身高体重等因素,还须要考虑到小孩器官发展的成熟度,不能随心所欲的减量就是了。否则,剂量过低而治疗无效,或者剂量过高而药物中毒。
二、预先吃药以防染病
医句话:
骨肌减少症并非是一个新的医学问题,它只是将骨质减少症和肌少症放在一起来看待。而这其实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往往只关注骨质而忽略了肌肉的问题,实际上肌肉在维持身体平衡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如今,医学界提倡人们关注一群同时患有以上两种问题的体弱长者,因为这群长者特别容易跌倒,以致发生骨折,造成身体残疾,丧失身体功能。
肌肉维持平衡防跌
“骨质减少症(osteopenia)和肌少症(sarcopenia)的英文都源于希腊语的osteon(骨)、sarx(肉,仅指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和penia(减少)。
医句话:
肌少症的形成是源于少动及随着年纪增加而出现肌肉流失,因此只要在营养摄取及增加运动量两方面着手,即可逐步改善肌少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如摔倒等。
预防胜於抢救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有生必然有老,可是对于老年期的定义,却不断在转变,以前只要踏入60岁后的男女,即可称为老年,不过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抬头,再加上医疗技术及整个大环境的改变,60岁至65岁依然活得比年轻人还有活力的长者比比皆是,也因此在大马的老年定义理应定在65岁为佳,此时也是肌少症最明显的时刻,不过这不包括那些长期饱受慢性疾病折磨,或身材在中年后就不断向横发展的长者。
医句话:
慢性肾病(CKD)饮食限制较多,例如须遵循低蛋白原则,一不小心,很容易引发“蛋白质热量损耗”(PEW),这是身体处于肌肉蛋白和热量流失的一种状态,它类似于民众认知中的“营养不足”。如果置之不理,肌肉耗损严重,这会增加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丶细菌感染等风险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热量不足 耗肌肉“取暖”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病人的饮食及营养管理十分重要。据估计,有至少20%的第三期至第五期CKD病人有着发生‘蛋白质热量损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的风险。PEW类似大众所知的‘营养不足’,但PEW病人除了缺乏营养,他们同时处于肌肉蛋白和热量流失的状态。
问:医生,我今年98岁,女性,多年来患有二型糖尿病,至今有10年之久,同时也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大约有10年),骨质疏松症及外痔疮等毛病(大约有6年了)。
3个月前我曾因胸痛入院留医观察,两天后出院,当时心脏医生诊断为不稳定的心绞痛及高血压。
现在我每天早上自己空腹测量血糖为5.8至6.8mmol/L,血压则在150至160mmHg之间。以下是我日常服食的药品:
问:医生,我女儿今年36岁,2年前检查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已进行了微创手术并生了一个宝宝,我想请问医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率高吗?多久需要再去检查呢?还有剖腹产需要多久的时间再怀孕比较安全呢?
医生解答: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细胞组织移位到子宫内膜以外的器官如卵巢、子宫肌肉与盆腔膜,甚至大小肠。
问:医生,你好,我想请教你关于我父母的睡眠一事。
我的父母已年过七十,睡眠很浅,常在深夜醒来,睁眼到天明,后来,两位老人家各想出一套应对方法。
父亲认为,觉得眼困就去睡觉,不与身体搞对抗,所以父亲晚上8点就入房早睡,常在凌晨三四点醒来,独自在客厅看电视、听广播或阅读书籍,清晨6点觉得困倦,再进房补眠两小时,而且父亲下午两点也会午睡两小时,实施想睡就去睡的生活作息。
母亲则相反。母亲就算夜里在客厅与家人聊天,困倦到多次突然打瞌睡,也坚持在客厅坐到10点才进房睡觉,母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夜间11点直到凌晨3点(睡眠最佳时段)进入深层睡眠,所以母亲能一觉睡到清晨五六点,并且尽量不午睡,好让身体累积足够睡意,确保夜里一觉到天明,实施管制身体必须在睡眠时间才能真正入睡的生活作息。
请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睡眠概念,哪一种才是老人家解决夜里浅眠的正确方式?
有没有任何食疗法或穴位按摩,可帮助老人家在应该睡觉时,增加睡意;或在老人家不应该睡觉时,保持清醒?期待医生的解答,谢谢。
问:哪些人最容易患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答:糖尿病龄越久,患上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就越高。根据研究,有60%的患有20年以上糖尿病患最终都会患上视网膜病变。此外,血糖控制越差,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也越高。
研究也发现,越年轻的糖尿病患,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更严重及难以被控制,尤其一型糖尿病患,因为微血管出血很容易形成疤痕,而且比年长患者更难以治疗,虽然可以进行玻璃体切除术(vitrectomy),但是却因为难以清扫积血而提高手术的挑战,而且眼内频密发炎,最终可能发展成青光眼(glaucoma)。其他风险群还包括肾病患丶心脏病患丶曾经中风者等晚期器官损伤者。
问:博士,你好,我有个对日常饮食中的疑问想要请教。
众所周知,腌制食物通常不健康,也没营养,而且也曾听说腌制品内有致癌元素,长期吃腌制品会有致癌风险。梅菜乾是一种用盐腌制的食物,可说是相当普遍的民间食材之一,而这里的梅菜干(尤其是从国外进口的)通常是一些不知名的工厂所生产,也不保证它是否有任何添加剂,那它是否安全食用呢?
另外,若是在家我们用天然盐来腌制,是否就意味着它可安全食用呢?它是否有经历某种程度的发酵呢?谢谢博士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