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唐云华/接种疫苗后轻度中风 还能打加强针吗?

问:这是一个很叫我们感到不安的问题,皆因我父亲之前在接种第二剂COVID-19疫苗后,在几天內就感觉腰椎疼痛及走路无力,当时我们怀疑是不是与疫苗有关,于是有前往政府诊所咨询医生,但医生表示这些症状与疫苗无关。

可是后来父亲却发现好像有轻度中风,一直无力走动,目前在吃中药,但再也无法像以前行走自如,甚至必须用轮椅代步,更不能站久,这到底是巧合还是疫苗副作用?按照这样的情况,他还可以接种加强针吗?甚至是第四针吗?

另外,我的家公疑有足部溃疡、小动脉阻塞及下肢缺血坏死,那他是否可以接种加强针呢?

医生解答:

问医

并非有副作用才是真疫苗 勿让假视频打击医护士气

问:我是星洲日报的长期读者,近来社交媒体上包括脸书及手机即时简讯等不时收到接种疫苗的一些视频,但这些视频真假难分,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心;再来我从小对针筒有恐惧,但考虑到疫情很严峻,最终还是决定登记接种疫苗,以下是我的疑问:

Q1:接种疫苗后是否一定会有副作用如发烧、发冷及头痛等才算是“正常”呢?
Q2:我该怎样确保自己已经接种了疫苗呢?


医生解答:

首先要恭喜你即将接种疫苗,对于有针筒恐惧(trypanophobia/needle phobia)的你最终勇敢踏出登记的那一步,是值得鼓励的事。

我国的COVID-19疫苗计划启动至今,已有超过数百万人完成了接种,而这段时间也越来越多人走入疫苗中心完成第一剂或第二剂的疫苗接种,可是仍有人对疫苗接种的流程不太了解。

疾病疗法

别当个“快乐”的缺氧者 89%大马COVID-19患者无症状

医句话:

疫情当前,要避免成为快乐缺氧者,除了测量血氧饱和度,也要留意心跳速度。心速变化是肺炎最早的症状,但是我国卫生部和马大医药中心的指南没有包括在内,反之英国国民保健署则把这列入紧急入院的症状之一,避免无症状病人在家内没有得到应有的医疗照顾而死亡。

COVID-19病人家中自我检测和隔离方式:

1)如何分析抗原快速筛检:
任何检测都不是100%准确的。

专题

打了疫苗为何还会染疫?须打满剂量 接种至少12天才有效

医句话:

接种疫苗却出现感染是近期常被谈及的课题之一,而随着早前一名已接种两剂疫苗的美国印度裔医生在印度去世,更叫人对疫苗的有效性感到困扰,因此厘清对疫苗的误区,包括它发挥功效的时间落差、如何形成真正意义的群体免疫等,将促使更多人了解到疫苗在这场人与病毒的交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COVID-19肆虐全球以来,人类与病毒的交战就从未停止过,无奈的是面对这个不知名的对手,人类是节节败退,截至目前全球感染人数已逾1亿5000万人,死亡人数更突破324万人,而早在这场战役的开始后,人类的希望就全系在疫苗的身上,庆幸的是疫苗研发最终以超车方式顺利完成测试阶段,并紧急投入使用中,可是尾随其后的问题就是接种疫苗就不会再感染病毒吗?答案是非也。

近期有两名已接种疫苗,却先后出事的人物,第一人是美国印度裔传染病专家卡皮拉医生(Rajendra Kapila),另一人则是来自台湾的一名30余岁的男性机师,根据美国当地新闻报导,卡皮拉医生之前已经完成接种两剂疫苗,之后回到印度照顾岳父时不幸去世,一度有传是死于COVID-19,但死因仍在调查中,至于台湾机师则是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出现确诊症状。

问医

接种疫苗前 停3天抗凝血剂 会否加剧再中风风险?

问:我今年72岁,是一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2012年11月,当时我在吉隆坡的国家心脏中心(IJN)进行了心脏绕道手术及瓣膜更换和修补手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我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而我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2.5至3.5,血压及胆固醇指数是正常的。

目前每周7天必须服食华法林(warfarin)抗凝血剂,分别是周日、周一、周二、周四及周五服食2.5毫克(mg),至于周三和周六则是3.0毫克。

其他服食的药物如下:
●阿斯匹林(aspirin )
●胺基乙酸(glycine)
●毕索洛尔(bisoprolol)
●辛伐他丁(simvastatin)
●维生素B群(vitamin B complex)
●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
●非那雄胺(finasteride)

问药

乳癌术后患者 适合打疫苗吗?美癌研:带瘤患者应优先接种疫苗

问:我是一名乳癌术后患者,正使用泰莫西芬(tamoxifen),请问我适合注射COVID-19疫苗吗?有什么长期副作用?

答:一般上,疫苗开发中的标准操作程序中,孕妇、儿童和具有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人被排除参与早期试验。如果癌症患者在进入疫苗试验6个月内曾接受了化疗或免疫治疗药物,亦将从试验中排除。所以现时关于疫苗在癌症病患接种安全性(长期副作用)和有效性的数据非常有限。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科学家正在进行中的疫苗试验,纳入约5万试验对象中包括肿瘤患者,这可以检测疫苗在这些相对脆弱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癌症患者可以留意相关研究进展和报导。

由于数据显示当癌症患者染上COVID-19后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和其他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有鉴于此,美国癌症研究协会COVID-19和癌症工作组成员最近进行对COVID-19疫苗的数据审查后,建议带瘤患者应被优先接种疫苗。

专题

与时间赛跑挑战救治极限 重症科 不因见惯生死而麻木

医句话:

由于在加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皆是重症患者,因此对掌管ICU的医生来说,他不仅要看得远,想得细,更重要是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合适的决定,因为往往医生的一个决定,拯救的不只是一条人命,更可能是一个家庭。

“在加护病房(ICU)的医护人员常年就是在与最严重的病情‘交手’,比如呼吸困难、严重器官衰竭、严重事故后昏迷不醒的伤者,很多时候在送入ICU时,明明伤者的生命指数已非常低,但经过一番抢救和治疗后,却得以活下去,当然亦有一些伤者由于严重的并发症而宣告不治,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医生就必须具备不一样的看诊能力,也因此一般人眼中所谓已‘没希望’的病例,在ICU的医生眼中却能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专题

疫情再起 不渲染不谣传 别让焦虑变“疫”

医句话:

面对一个至今无药可治的病毒,做好安全措施是对自己也是对身边人的负责,再来是杜绝不必要谣言从自身做起,时时保持谦卑和警惕,切记勿过分焦虑,否则疫情还没到,人已先被焦虑击垮了。

“在对抗疫情时,医护人员站在最前线,换言之也是与死神最接近,而在社区诊所中亦如此,当一名人士察觉自己似乎有些不对劲,比如咳嗽、发烧等问题时,通常会前往私人诊所求医,此时普通医生必须做足准备,包括戴上面罩及口罩,才能确保安全。”

倘若诊所患者被确诊,接下来诊所将出现3个情况,第一是之前或之后曾到访诊所的患者都可能会视情况要求前往检验(卫生部官员会视诊所纪录来做决定),其二是诊所将必须关闭进行消毒工作,最后是若医生没有全副防护装备而又曾近距离接触患者,也会被要求前往接受检验及隔离14天,这也意味着诊所将必须关闭14天(如果诊所只有一位医生的话)。

问医

新冠肺炎?流感?旅游接触史为重点

由于新冠肺炎(COVID 19)病毒是新出现的变种,因此目前的临床研究资料乃是初步性的,大多数患者的表现以下呼吸道症状为主,常见症状包括发烧丶四肢乏力丶干咳等症状,其他还包含了鼻塞丶流鼻涕丶头痛丶咽痛丶咳血丶咳痰或腹泻等。

另有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烧丶轻度乏力丶无肺炎表现,甚至还有一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对于严重患者多会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丶脓毒症休克丶急性肾衰竭丶酸性中毒丶急性心肌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由于COVID19病情与同时流行的流感病情在临床上难以分辨,所以询问患者的旅游史丶接触史加上临床症状才能列为可疑病例通报,可最终还是需要接受检验RTPCR(核酸检测)方能确诊。

COVID19病情的临床表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COVID19病毒感染的临床表征可被分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