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谢建裕/精神压力加剧耳鸣 惟与安眠药无关

问:我今年39岁,3年前开始出现左耳鸣,但没有影响生活素质,只有塞着耳朵才会听得见,可是在7个月前,左耳鸣就算塞着耳朵也听得见,而且白天和晚上都能听见,之后连右耳也出现耳鸣,变成一天24小时都有双耳鸣,现在感觉越来越大声及高频,我很害怕及感到痛苦,甚至担心无法撑下去。

之前曾咨询医生,也对鼻子和耳朵进行检查,但被告知没有问题,在2019年曾因为头痛而去进行磁力共振造影(MRI),报告显示为白质病(white matter disease)。

我的疑问如下:
Q1:请问MRI可以看到脑血管出现病变或硬化吗?
Q2:为何会出现耳鸣呢?
Q3:为何在短时间内越来越严重呢?
Q4:我是否还需要再检查脑、颈及耳内呢?
Q5:是否可以预防它及避免恶化呢?
Q6:如何治好它呢?或者把耳鸣声音降低?
Q7:我有吃抗焦虑、忧郁的安眠药,希望可以帮助睡眠,但这是否会导致耳鸣更严重呢?

问医

尤雄淞/严重慢性肾病患 或须减摄高钾蔬果

问:我母亲今年70岁,是一名慢性肾病(CKD)IIIa患者,目前在政府医院复诊。

之前曾在社交媒体看过一篇文章,当中列出哪些水果是CKD患者可以吃,以及哪些水果是不可吃,比如苹果、蔓越莓、葡萄、西瓜、桑椹及黑枣等。

Q1:请问不是有说慢性肾病患者不能吃水果吗?
Q2:有人说肾病患者不能高蛋白、高钠、高钾及高糖,因为会对肾脏造成更多的负担,是真的吗?
Q3:要如何选择合适的水果呢?(须根据不同病情分期吗?)


医生解答:

问医

郑毓勋/50岁无三高 是否要去验心脏?

问:我今年已经50岁了,没有三高,但身边的朋友及亲戚都说人到了中年后就要去做体检包括心脏检查。

Q1:请问何谓心脏衰竭呢?它和冠心病是一样的吗?
Q2:我想去做体检,可是市面上有这么多体检配套,该选择哪一类体检呢?
Q3:有朋友说,其实体检不重要的,因为很多疾病都是一下子来的,再不然就是验也验不到的,请问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


医生解答:

问医

黄英盛/75岁高血糖高血压过胖 还能做膝关节置换术吗?

问:我父亲长年饱受膝盖关节痛,医生建议做换膝盖关节手术。

请问医生,父亲已75岁,有糖尿病、高血压、身体过重等问题,做这个手术会高风险吗?

还有请问这个手术可以到政府医院做吗?我问过私人医院,手术费要大概5万至6万令吉,如果要到政府医院做这个手术,要如何申请呢?收费大概是多少呢?

问医

侯锦泉/常常口腔溃疡 进食难情绪糟 查清5大因素助诊治

问:我今年66岁,我饱受口腔溃疡一段很长时间,可以追溯至年轻时,但当时没这么频密。自从58岁退休后,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有时发炎及溃疡甚至出现在3至4处,包括嘴唇旁、面颊内侧、舌头上下以及牙龈等,有些发炎及溃疡的地方需要10天至两周才会逐渐痊愈,有时过了好几天同一部位又开始发炎,导致我很难进食。

就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常不敢吃燥热的食物,也尽量减少进食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但依然没有改善,这问题已严重到影响我的生活素质包括情绪。

我曾咨询医生,但医生也只是开一些维生素B或C给我,也不见得有帮助,请问我该怎办呢?

问医

唐云华/4招保护胰岛细胞 有望逆转糖尿病

问:我今年53岁,女性,体重39.8公斤,身高为166公分。最近验了血糖,指数升高到6.8,原本5点多,因为我每天早上吃面包如加椰包、花生包、芝麻面包等;下午4点多一粒面包当点心,晚上偶尔会吃点巧克力,平常不喝甜饮料,不吃煎炸食物,晚餐平常8点多才吃。

Q1:请问太晚吃饭是否会导致血糖升高?
Q2:近几年来我没有去运动,是否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呢?
Q3:请问我不吃面包,吃老人麦片当早餐,中午吃饭,晚餐吃多菜加一杯老人麦片,可以降低血糖指数吗?
Q4:请问糖尿病是否为一辈子呢?


医生解答:

问医

黄德威/糖尿病并发心衰 用药搭配全植物性饮食 减重降血糖

问:我今年69岁,有好些健康上的问题想请教医生。

先说说我的情况,我的血糖指数在每次测量时介于7.2至8.0之间,而且很不稳定。在2018年我曾因肺炎(pneumonia)以及零级心脏衰竭(zero stage heart failure)被送院接受治疗及观察,之后被诊断为阻塞型睡眠窒息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后来心脏科医生给我用药,目前仍在观察我的血压和血糖指数,并持续药物治疗中,不过有几种糖尿病药物却带来了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及腹泻等。目前心脏科医生开了另一种药物,并且告知这是最后的选项,可是这个药物很昂贵。

我上网查询,发现这个药物并不建议给心脏衰竭的患者服用,而家庭医生也同意这点,可是在服用这个药物3天后,我的血糖下降到6.6的数值。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