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越大越危险 小结石更易堵胆管

医句话:

胆结石会否引发症状,与它的大小和数量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些患者在发现胆结石后,每年都去做超声波检查以“测量”胆结石是否有变大,以为尺寸越大越危险,其实状况完全相反,因为较小的胆结石反而容易被胆囊“挤出”去,掉入胆管造成阻塞。

“对于引起症状的胆结石,手术切除胆囊是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否则日后再发作的几率是百分之百。然而,社会上存在太多关于胆结石的迷思,包括‘自然排石疗法’和切除胆囊的‘后果’等,经常引起了一些医患沟通的障碍。

还记得一名上司公司的老板因为胆结石而前来就医,巧的是他的妻子在20年前就曾接受胆囊切除手术。这一次一模一样的事情发生在伴侣身上,她却极力反对丈夫动手术。问她为何如此,却得到‘他们说切胆后不能吃油腻食物’的答案。且不论‘他们’是谁,我向她了解本身在切除胆囊后,是否有任何异常?她表示没有。这不禁让人哭笑不得─既然如此,为何还不肯让丈夫动手术呢?

连‘过来人’都可落入这种迷思,由此可见我们身边会有多少人对胆结石的误解深信不疑。其实这个现象在国外并不常见,我曾在英国行医10年,不曾遇过患者担心切除胆囊后饮食会有所限制,大马其他友族也无这类问题,但是几乎每一名华人都有这种想法。

并发症发作 先ERCP再切除

也不知是因为迷思或其他原因,我有好几名患者都拖了3年才来接受胆囊切除手术。在某些情况下,一些患者的胆结石引起了并发症,我们无法马上切除胆囊,而是先通过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摄影术(ERCP)移除堵塞胆管的结石,再置入支架把细小的胆管撑开,待肝脏消肿或黄疸缓解,之后再安排手术切除胆囊。

有一名患者在2019年因为结石阻塞了胆管而引起胆囊炎。他本应在接受ERCP后3个月内取出支架,将胆囊切除。然而,由于ERCP后身体毫无不适,他就决定不来接受治疗了。直到2022年1月,他再次因为胆结石疼痛和发烧前来就医。此时支架已在体内3年,由于胆结石再次掉出来,胆管也已经完全阻塞,甚至化脓。

另一名患者是在孕期时腹痛发现胆结石。为了避免发展成可影响性命的急性胰脏炎,她需要接受紧急治疗。

由于情况特殊,ERCP实施起来特别困难,除了手术时长需要缩短,过程中患者也需要维持趴睡姿势,腹部会受压。一般上ERCP是结合内窥镜与X光仪器进行,这次则必须转为超声波仪器,增添了难度。置放了支架后,她的情况有所缓解,不料由于照顾孩子过于忙碌,也是等到3年后才回来切除胆囊。所幸没有发生不良的后果。

结石太小 超声波CT难发现

超声波检查是诊断胆结石首选方法,准确度高达90%。电脑断层(CT)扫描也有差不多的准确度。不过,这两项检查都无法发现太小的胆结石。

如今有一项更好方法,即内窥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und,EUS)。胆囊就在十二指肠隔壁,因此可以将内窥镜探入胃部,将胆囊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

很多时候患者接受了普通超声波、CT扫描甚至是磁力共振造影(MRI)都未发现异常,被怀疑是胃病,然而在给了胃药之后症状依旧没有缓解,我们就会建议进行EUS。

EUS “砂粒”无所遁形

EUS属于侵入式检查,准确度非常高,许多患者因此发现了胆囊内有‘砂粒’,即非常小的胆结石。切除胆囊后,症状也随之消失。

另外,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点,即症状与胆结石的大小一点关系都没有。有些患者在发现胆结石后,每年都去做超声波检查以‘测量’胆结石是否有变大,以为尺寸越大越危险,其实状况完全相反。较小的胆结石反而容易被胆囊‘挤出’去,掉入胆管造成阻塞。

趁此机会,我们也来一一破解关于胆结石的常见迷思,希望大众可以获得正确的资讯,在确诊后获得适当的治疗!”

 

_
拿督陈学瑜医生(Tan Huck Joo)
肝肠胃内科顾问

 

胆结石4问:切胆囊不影响胆汁分泌

迷思1:切除胆囊后一点油都不能吃了!
答:关于这点我澄清了好多次,但依旧有很多人问相同的问题。事实恰恰相反!

当你有胆结石时,由于引起疼痛、不适或胀气等症状,就不建议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因为当我们在吃饭时,身体会分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促使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当胆囊一收缩,患者就会感到比较疼痛。因此,胆结石患者最好能减少油腻食物,可以减轻症状,而且每当胆囊一收缩,里面的结石就“跑”出来,增加阻塞胆管的风险。

但是,在患者切除胆囊之后,吃油腻或煎炸食物是无碍,不仅不会引起症状,更没有胆结石阻塞的风险。

迷思2:切除胆囊之后就没了胆汁,不能消化油脂!
答:好多病人的担心切除胆囊就需要戒口,不能再“享口福”,尤其是油腻煎炸的食物,因为他们以为胆汁是由胆囊所分泌,一旦切除就等于身体无法制造胆汁了,这是错误的。胆汁事实上是由肝脏分泌的,因此胆囊切除术并不会影响胆汁的分泌,更不影响油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迷思3:胆结石越大越危险,最好每年去检查看有无变大。
答:很多时候患者会希望了解自身的胆结石有多大,有多少颗,其实这对医生而言一点也不重要。

首先,胆结石不是由工厂统一制造的,不会是完美的形状,每颗都大小不一、凹凸不平。可能“打横”测量会得到1公分,换个角度测量却又得到7毫米,因此是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字的。

其次,每次当我们使用超声波或CT扫描时,所得出的结果属于2维(2D)影像而非立体的3维(3D)。这意味着扫描可能存在“盲区”,例如第一次看3颗胆结石,可是到了第二次检查时可能只看见2颗,因为其中1颗“滚”到后方了,被前面较大的胆结石阻挡着了。因此,胆结石的数量很可能会被漏诊。

有时候,患者会自行尝试苹果醋等“自然排石疗法”,然后一周后再去检查。此时如果恰好有数颗被挡着了,就会让他们以为疗法是有效的,排出了结石,事实上胆结石是不可能通过这类“疗法”排出的。

因此,胆结石的重点不在于数量和尺寸,这也不是医生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考量因素。有些患者以为胆结石还小就不需要接受治疗,其实越小的胆结石掉入胆管的几率就越高。最重要的仍然在于胆结石是否曾引起症状。

迷思4:喝苹果醋和橄榄油后,真的排出了“胆结石”!
答:事实上没有药物可以“溶解”胆结石,再让它们经过肠胃排出体外。若了解人体器官构造,你就会明白他们宣称排出的“石头”绝对不可能是胆结石。

胆囊收缩后,会将胆汁输送到胆管,再流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这一根细小的胆管通常只有3至4毫米,大约是三张A4纸张的厚度,大于7毫米就会被归为扩张,意味着胆管可能有一些阻塞的情况。因此,一旦胆结石掉入胆管,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卡”住通道,引起症状的。

小肠和大肠的管腔较大,若胆结石抵达了小肠自然是没问题。不过,即便胆结石“顺利”从胆管向下移动,来到了和胰脏共用的开口─十二指肠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时也一定会造成阻塞,因为此处只有笔尖大小,胆结石根本无法通过这一小“点”进入小肠。这就像你要打算开一辆巴士进入家门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门口太小了。

许多患者尝试了自然疗法后拍下照片给我看,这些“石头”可不小,根本不可能进入小肠,更何况从大肠排泄出来。

如果真正存在有效“偏方”可以排出胆结石,胆囊切除手术早已经被淘汰,就像在80年代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之前,许多胃或肠溃疡、出血的患者都是通过手术治疗。如今,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许多医生都已经忘了胃溃疡切除手术怎么做。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杨倩妮.2022.06.2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