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宁疗护 助父母安心放手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7日讯)儿童安宁疗护是一种提供癌症儿童或生命末期病童与家属身、心、社会及灵性层面的全面性照护,目的是帮助小患者和家属,给予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

安宁疗护是对无法治愈的末期病患与家属提供整体性的照顾,通常服务对象是成年人。不过,也有特殊的儿童安宁疗护(Paediatric Palliative Care,PPC)服务专为末期病童与家属而设。

儿童神经内科医生邱德明(Khoo Teik Beng)指出,儿童安宁疗护是一项良好的临床实践,对临终病童,尤其是临终青少年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援,也让生命受限的神经系统疾病病童获得更完善的疗护。

他说,儿童安宁疗护的对象主要是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而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脑及肌肉神经系统的疾病,可以是遗传如先天性脑神经异常,也可以是意外导致脑部严重受损所致。

非延长或缩短病童寿命

他声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安宁疗护的定义是给予生命受威胁或生命受疾病所限的婴儿、儿童或少年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全面照顾,目的是要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并减少患者与家属的痛苦,这与成人安宁疗护的宗旨相似。

他提到,PPC的目的并非延长或缩短病童的寿命,而是帮助小患者和家属肯定生命(AffirmLife),给予他们面对未来目标的支持。通常,PPC的介入是在患者被诊断时开始,同时延续到丧亲家属悲伤期的照顾。

“并非所有病童被确诊后就很快离世,有些病童得到遗传性疾病,他们可以活很久,不只是几个月而已,而是超过1年,甚至更久,所以他们需要安宁疗护的照顾。”

他强调,PPC是一项跨学科团队,可以在医院或社区,甚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服务。在马来西亚,Hospis Malaysia是提供社区安宁疗护的非政府组织之一。

他指出,在欧洲国家,高达70%在PPC部门就诊的孩童有神经系统疾病,“每提到安宁疗护,大多数人都只会想到末期癌症病人,即使在吉隆坡中央医院PPC部门,末期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病童也是各占一半的比例,与欧洲国家的情况有别,也许这与欧洲国家的癌症病患存活率高有关。”

他表示,儿童神经部安宁疗护的对象是那些寿命有限且治疗无望,脑与肌肉之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在1年内逝世的病童。

.

适当照顾可活超过1年

邱德明指出,虽说脑与肌肉神经系统疾病病童在无药可治下很快就会死亡,但是一些病童也可以因为得到适当的照顾而持续活着数个月,甚至超过1年。

需要PPC的病童主要分成4个组别,第一组是生命危急的病童,虽有治愈的可行性,但也可能失败,例如白血病癌童,虽然治愈率高,但也有可能治疗失败。其他如心脏缺陷、不可逆性器官衰竭的病童的情况相同。

他提到,第二组的是无可避免死亡,但治疗可延长寿命或得到正常活动的病童,例如囊肿性纤维化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影响肺功能并引起慢性肺病和并发症,如没有得到良好治疗,可能寿命会缩短和儿童期死亡。

“在儿童神经科,杜氏肌肉萎缩症是常见的疾病,病人有严重的肌肉萎缩,多数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而得。”

他声称,第三组是无根治渐进性疾病的病童,例如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者,如果得到特有的照顾,生命可能获得延长多年。第四组则是不可逆性但非渐进式的严重残疾,可引起并发症和早逝的可能,例如重度脑瘫患者。

让家属了解疾病轨迹

疾病轨迹(Disease Trajectories)是疾病演变阶段,疾病的发展轨迹界定后,有助于安宁疗护的介入,“当医生掌握了疾病轨迹,就可以告诉病童家属,病童在什么阶段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家属应该如何应对。”

逾半癌童两个月内病逝

他声称,通常癌症病童因为没有治疗可施的情况下,被建议寻求安宁疗护的帮助,但是逾半的病童会在两个月内病逝。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童则有些不同,多数可以存活数个月,有的存活一两年。

他提到,有些如杜氏肌肉萎缩症的病童出世时很正常,但是逐渐长大后就会慢慢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病童还是可以如常上学,只是到了10至12岁时,可能腿部肌肉乏力,开始需要坐轮椅,并且越来越多的并发症出现。

在PPC阶段,超过一半的病童因呼吸道问题如肺炎或感染去世。

他说,医生会根据标准疗护指南给予治疗和照顾,因为杜氏肌肉萎缩症病童在诊断的初期不时需要挂诊,医生可以处方一些类固醇药物,帮助减缓病情和延长行走期限。在疾病的后期,病童和家人可能需要安宁疗护的上门支援,直到病童去世。

召集家人进行会议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尤其是肌肉神经系统疾病者,他们在临终前仍有正常意识,对周遭事物很有警觉性,也会有情绪的问题,特别是少年病童,他们看来像个‘小大人’一样有思考和情绪,应付这些病童对家属来说是一项挑战。”

邱德明说,一旦病童被确诊(寿命不长)后,医生就会开始召集病童的家人进行会议,除了汇报病童的情况,也讨论临终治疗方案和家属的意愿。

他声称,通过与医生的临终讨论会议,病童的父母可以获得适当的资讯并作出共同决策,医生也会提供舒适护理的建议,例如辨别病童往生迹象、处方药物减轻孩子的痛苦等,希望家属能够为孩子往生前做一些准备。

“我们常见病童即将往生的时候,家长会感到恐慌,家属想要让孩子在家里往生,但是却因为不知所措而把孩子送往急诊部,而急诊部不知情的医务人员将进行例行检查和急救,最后病童在急诊室往生。”

提供放弃急救意向书

他强调,病童虽然寿命不长,但是“余生”仍在活着,应受到舒适护理的对待,如果父母在孩子临终以前获得适当的资讯,包括辨别孩子往生的症状或迹象等,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他补充,如果父母不忍看着孩子往生,要把孩子送到医院还是可行的,只是父母可以向医院提供事前已准备好的意向书或“进阶护理指令”文件,避免医务人员再给孩子施予急诊的程序,让孩子在舒适的情况下往生。


*所有文章及广告内容所提及的产品、服务或是个案只供参考,并不代表本报立场,任何疑问请向有关部门询问或请教医生。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报道:包素菡‧2017.02.0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