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支撑结构变弱 严重者子宫直肠阴道皆“坠落”

医句话:

盆腔器官脱垂不仅不会自愈,反之不断恶化,从第一期开始,慢慢发展到第三期,要确保能治愈,就必须进行手术干预。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同时停止吸烟,如果有便秘习惯,时常用力大解也会恶化病情。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指盆腔器官包括子宫、膀胱及直肠脱垂,突入或偏离原始部位如阴道。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当子宫脱垂时,它也会拉扯到膀胱及直肠,患者也可能会有膀胱或直肠脱垂。它可根据脱垂严重程度分为4期。

盆腔器官脱垂只发生在女性身上,随着女性年龄增长而变得更加普遍。完整的盆底功能是肌肉、韧带、结缔组织共同相互作用完成的,它们能形成一个吊床样结构支撑盆底脏器。如果肌肉变弱、或者韧带或组织被拉伸或损坏,盆腔器官或小肠可能会下垂或脱垂并掉入阴道。

女性分娩后,无论是自然产还是剖腹产,盆腔器官有一点点掉落,这就是第一期。第二期时,你可以在阴道上看到一个肿块,这看起来像甜甜圈的东西,就是子宫颈。当子宫颈下降时,可以看到它几乎处于第二期。如果子宫颈继续下降到2公分,就已经到了第三期;最糟糕的是第四期,就是阴道、子宫或直肠都脱垂了。

自然产肥胖腹压动作增风险

导致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例如生孩子,尤其是如果胎儿经阴道分娩、肥胖、有损伤,如子宫切除术或其他外科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伤、衰老、经常做会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如用力排便或提重物。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盆腔的支撑结构可能会变弱,使盆腔器官脱垂更容易发生。女性50岁或以上时,患病几率会增加。至于年轻病患,有者患上与遗传有关的肌无力疾病,而被盯上。

大多数的患者在第一个期时,都感觉还可以,不会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但总有点不舒服。当患者开始抱怨即第二期时,膀胱总有排不净感,每次上厕所排尿过后,又很快尿急,换言之,患者会感觉到有些东西要出来,但一旦排空膀胱,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当到了第三期,患者基本上除了可以感觉到肿块外,排尿动作也会受影响,甚至需要把手指伸进去,以把脱垂的器官推上去才能小便。患者排尿时会感觉不对,而且无时无刻会有不适感。

置子宫托支撑内陷器官

盆腔器官脱垂到底有多严重呢?这是一种慢性疾病,银发族、繁重工作者、劳动女性或多胎女性,都是高危人群,深深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患者难以启齿、经常不适、难以小便,有时需要用手指去推回膀胱或直肠,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的尴尬。

由于这是身体缺陷,因此无法自愈,唯一的出路就是做手术。有些女性不愿做手术,也有些人选择放了个子宫托(pessary),以支撑内陷的器官。

子宫托特别适用于等待手术或不要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它可以减轻症状,但不能治愈病情。

多做骨盆底肌运动

盆腔器官脱垂不仅不会自愈,反之不断恶化,从第一期开始,慢慢发展到第三期,要确保能治愈,就必须进行手术干预。对于女性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常常举重物,停止吸烟也很重要。另外,如果患者有便秘习惯,时常用力大解也可能造成恶化。

骨盆底肌肉练习如提肛运动,可减轻令人困扰的症状,包括压力性尿失禁,但不会影响脱垂,如果是轻度脱垂,往往最有帮助。如果患者处于第一期,并且时常进行良好的骨盆底肌肉运动,这有助于增强肌肉,可将一切固定在适当的位置,病情不会往前恶化。

似有“东西”滑出 影响性生活

在我收治的病患中,大部分都是50岁或以上的女性,生育已不在她们的考量,但我有一个病患,才35岁,这个时候怀孕对她而言,就是很重要的事,而事实上,如果患者在盆腔器官脱垂第一或第二期,患者是可以怀孕的,但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进行监测以免恶化。

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银发族,性功能显然不是她们优先关注之事,但有些患者还年轻,她们常会问我,盆腔器官脱垂会不会影响性生活。坦白说,的确是会的,因为从双腿之间总会有些‘东西’从阴道出来,让她们对性生活很不舒服。

但有些人不太愿意动手术,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同大小的子宫托来治疗,但这需要每3个月更换或清洁一次,如果3个月后仍不取出会怎样?它可能嵌入其中、有时不舒服甚至出血,因为里面有东西卡住。

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做骨盆底肌肉运动,避免过多的负重运动,特别是对于刚分娩的女性。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如60岁以上,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康复。

-
斯里淑妮查医生(Seri Suniza)
妇产专科顾问

术前术后 都应避免负重运动

通常,我建议患者即使在进行手术前后,也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活,例如园艺、照顾孩子、带孙子,尤其携带重物的活动,这些都应避免。

正常的活动如散步是可以的。手术后,膀胱等可能会有受损的风险,若是银发族,他们还可能患有高血压等其他疾病,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

基本上,他们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手术后也应避免负重活动,同时也要多做骨盆底肌肉运动。否则,复发率会更高。”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梁盈秀.2021.06.1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