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药

针灸拔罐刮痧可防COVID-19?

问:我听朋友说,无论是针灸、拔罐、刮痧等疗法都有助于预防COVID-19,是真的吗?

答:拔罐透过疏通经络和调整气血以达到培元固本的效果,一般用于保健常用穴位:肾俞、关元和关元俞等。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表皮淤血,出现自体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因此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刮痧是运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清热解表、行气止痛的效果。

针与灸是两种中医治疗方法,其治疗的理论基础在于传统的中医脏腑阴阳经络学说。针刺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接受针刺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以达治疗效果。

问医

林仁吉/失眠研究:针灸提高睡眠质量 改善心理健康

问:我是一名白领上班族,女性,45岁,之前我从来没有失眠的问题,行管令(MCO)期间因为在家工作,有时开夜班到晚上11点,开始出现无法入眠的情况,有时甚至彻夜难眠或睡眠中突然惊醒。MCO后我见了家庭医生,他开了安眠药给我,初时还可以入眠,最近即使吃两颗安眠药情况还是没有改善,隔天还头昏脑胀,请问成人一天该睡多久?中医有什么办法?我不想长期依赖安眠药。

答: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可能出现难以入睡或早起而无法重新入睡的症状。当患者醒来时,可能依然感到疲倦乏力。失眠不仅会降低体力和影响情绪,还会损害我们的健康、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

每个人的睡眠时间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成年人每晚需要约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在某些情况,部分成年人会经历短期(急性)失眠,持续数天或数周。这通常是因为压力、出游、睡眠环境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如不规律的就寝时间、睡前激烈运动、在床上工作、进餐或看电视、智能手机或其他3C产品)或经历某些创伤事件后所引起的,其中刚结束不久的行动限制令(MCO)就是一个可能引起短期失眠的原因。

问药

林仁吉/针灸,到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问:针灸,到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治疗手段,通过非常细的针(大约只有头发直径的两倍)穿过皮肤,到达身体特定部位,即“穴位”,通过人体的经络(经络)与气的流动来达到治疗效果。相反,西医把穴位视为刺激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的部位,认为针灸形成微损伤并刺激组织中的神经,导致局部血流量增加和神经肽释放,科学家也发现针灸可能透过增强身体内啡肽(天然止痛剂)的释放而达到止痛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43种适合针灸的疾病,其中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溃疡、牙痛、急,慢性胃炎、便秘、腹泻、肠麻痺、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后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网球肘、腰痛和关节炎等。

亲子妇幼

黄东来/关爱

就和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都会去为一名年近70岁的Aunty Leong做针灸,中风有好几年了,行动不便、长期坐在轮椅,和儿子媳妇一起住。她已经错过了治疗黄金时期,双脚已经萎缩很严重,现在能做的是维持性治疗,若想要完全康复,如同常人般活动恐怕很难。

一天,看她的脸色有点不悅,郁闷的样子,从她身上散发的磁场有点不对劲,那是负面的磁场,感觉压迫极了。这种压迫感觉不止一次了,所以也没多问。针灸后,她突然杀出一句说:“医生,好无聊啊!每天在家好闷,没事情做,想出去也出去不了。”

“没办法啊,aunty,孩子每个都必须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回复的语气显著无奈。

不久,女儿过来了,聊了几句想瞭解一下情况。原来孩子平时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带她出去是情有可原。谁知,就连周末和公假都没有出去走走。就算他们一家出去购物,竟然是留下她一个人在家;一家人出去吃饭,只是打包外卖给她,不带她一同出去解解闷,透透气。追问为何不带Aunty Leong出去,女儿竟然回答说,因为他们一家住在店舖楼上,要把她带出去,必须撑上撑下爬楼梯很是麻烦,也很浪费时间。

一旁的Aunty Leong原来有听着我们说话,低头不语,心情更低落,额头几条皱纹更显示她的无奈又心淡。感觉气氛不对的我们就没有继续聊了,这毕竟是他人的家事,也不敢多加追问。

疾病疗法

脑中风针灸治疗·须在肌肉未萎缩前

针灸专科医生刘进汉表示,脑中风的导因主要还是与心血管问题,如脑血栓、血管阻塞等,而引发这些问题的火引也是老生常谈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胆固醇等,还有一些交通意外的伤者,也会因为血管爆裂而导致中风。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