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周志辉/超级食物治病效果被过度神化 实际只是行销名称

许多产品都会用超级食物这个名词来吸引顾客,网络也可找到各种超级食物的排行榜,三不五时地还会更新超级食物的名单。加了超级两字,似乎就把许多普通的食物神格化了,坊间更经常把这类食物与抗癌相提并论,究竟多吃这类超级食物真的就能远离癌症吗?真相又是如何呢?

由来的说法不只一个,有趣的是刚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据说有水果公司发起了一场宣传香蕉的推广活动,出版了介绍香蕉营养价值的小册子,从而带出了超级食物这个概念;另一种说法是有诗人在牙买加报纸上的一首诗中,形容酒是一种能改善情绪的超级食物,但最初这个名词并无避免疾病的意涵;还有一说在1949年加拿大一份著名的报纸Lethbridge Herald,有文章为了形容富含维他命的杯子蛋糕(muffin)而提到了这个名词。目前为止,超级食物在国际上并没有正式的官方定义,牛津字典则只把超级食物简单描述为含有丰富营养且有利于健康的食品,这个词在科学上较少被使用。

在产品行销中,超级食物常被用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真的有超级食物吗?超级食物除了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标准的界定或是被认可的清单,在坊间这个名词常被用来描述一些具有健康益处的食物,像是莓果、绿花椰菜、绿茶、可可、山竹等食材。

问医

一喝酒就起疹属酒精过敏?非也 或对酒中成分过敏

问:博士,在这之前我一接触到一种苹果酒(Apple Cider),过后皮肤就会很痒,也会出现红红一大片,请问这是所谓的出酒膜吗?最近过年期间我在市面上看到另一种苹果酒,标签上注明的酒精有4%,以我的情况是否可以喝呢?

最后是要请教,酒精是否有所不同?因为之前我在澳洲品尝红酒,酒精成分很高,大概10%甚至20%以上,但都没事,可是为何一喝到以上这几种“假”酒就会很痒很红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博士解答:
通常真正对“酒精”过敏的情况是比较少见,假如真的对酒精过敏的人,过敏反应通常都会很严重,只需喝一口啤酒就足以引起呼吸困难、胃痉挛。也因此,如果有些人可以喝生啤、清酒、伏特加,但唯独不能喝红酒或其他酒类,饮用后会起红疹或轻微不适,那就可能只是对红酒或某一种酒当中的特定成分过敏,而非酒精过敏。

成人健康

非洲猪瘟非人畜共通传染病 但对养猪产业冲击甚大

2018年8月中国辽宁爆发非洲猪瘟的疫情,需要扑杀大量猪只以防堵疫情,周边国家和地区无不立即绷紧神经加强防御。这是非洲猪瘟首次在东亚被发现,在此之前非洲猪瘟其实已经四处肆虐了近百年,从非洲陆续漫延欧亚等不同地区,造成农民巨大损失。亚洲许多国家都已对非洲猪瘟提高警觉,它对人类健康会有那些影响呢?

20世纪初,非洲肯雅于1921年首次发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至今从非洲多国相继波及到古巴、南美洲、欧洲及俄罗斯等地方,直到2018年首次在亚洲爆发疫情,而且传染速度比过往要快。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所引起,它与一般猪瘟的病毒不同,且后者已有疫苗可供预防,但非洲猪瘟却尚无疫苗可用,这也是目前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相当困难的原因之一。

问医

虾头胆固醇较高 少量品嚐无大碍

问:博士,你好,我是一名家庭主妇,以下有一些关于虾的疑问想要请教博士。

Q1:请问要如何存放明虾才能确保到新年期间仍新鲜呢?有什么窍门吗?要如何辨别虾是否新鲜?有人说若可以轻松拔出虾壳就是代表新鲜,是真有此事吗?

Q2:有人说虾头有很多胆固醇,是真有此事吗?那虾头可以用来做什么?例如熬煮咖哩?

Q3:请问除了对虾有敏感之外,哪些人不适宜吃虾呢?长辈吃太多虾是否会造成胆固醇指数飙升呢?

Q4:冒昧请教,如果明虾如一支笔大般,建议怎样烹煮才不至于浪费食材呢?

博士解答:

你好,以下是关于你提问的解答,也祝福你新年快乐。

饮食营养

矿物质主要来源是食物 水干净卫生更重要

网络上充斥著饮用各种水产品的优点或坏处,当中有浮夸的保健功效,也不乏一些恐怖言论。坊间有人就流传矿泉水才是好水,蒸馏水和纯水因缺乏矿物质,长期饮用只会损害健康或造成骨质疏松,把许多疾病通通都推到喝错水,事实真的如此吗?

市面上各种瓶装水品项多元,像是蒸馏水、矿泉水、纯水或海洋深层水等等,同样都是水,但种类却五花八门,这些水主要差在哪里?除了在水源上的不同,加工方式也有所差别,举例来说:蒸馏水是经过高温蒸发和凝结而成,而纯水则是透过逆渗透过滤所制造。相较于蒸馏水和纯水,矿泉水和海洋深层水的差别显然就在于水中含有较高且丰富的矿物质(如:钙、镁、钠等)。

矿泉水顾名思义是指由天然岩层涌出或人工抽取,含有常见的矿物质(如:钙、镁、钠等)及其他微量元素的饮用水,其水质和矿物质含量与水源有着直接的关系。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9年的资料,产自不同地区的矿泉水当中矿物质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欧洲、北美洲和亚洲。

饮食营养

周志辉/发芽马铃薯不能吃 外皮颜色并非判断安全的最好标準

发芽马铃薯会产生有毒的配醣生物碱,食用过多会导致食物中毒,为了让民众在视觉上提高警觉,一般都教导大家避开外皮已变绿色的马铃薯。2017年,台湾因有国际速食餐厅的薯条外皮带绿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然而,国际上普遍只是把马铃薯变绿视作品管议题,而非安全指标,那我们该用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些事件?

为何发芽就不能吃?马铃薯整个块茎本身就含有配醣生物碱(steroidal glycoalkaloids),或称马铃薯茄硷,主要集中在表皮部位。当马铃薯发芽时,在芽、芽眼周围和薯皮都会产生这些有毒的茄硷,其中95%属于α-龙葵硷(α-solanine)和α-卡茄硷(α-chaconine),去皮能大幅减低30~80%的茄硷含量,这些茄硷是马铃薯防御动物和昆虫侵害的天然武器,人体代谢马铃薯茄硷的速度颇快,但当摄入过量的马铃薯茄硷时会引发急性症状,大约在食用后30分钟至1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胃痉挛或甚至神志不清等等症状。

饮食营养

周志辉/木炭烧烤肉较香 140℃以上梅纳反应的贡献

在各地的饮食文化中,烧烤是占有重要席位的烹煮方法,深受民众喜爱。就以肉食来说,无论是用烤箱烘烤或是用木炭明火烧烤,通常会比只用清水炖煮有较佳的香气。而同样是用“烤”的方式,很多人也会认为直接用木炭明火烧烤会比烤箱烤出来的肉更为美味,为什么呢?烤肉的美味和香气从何而来?

与一般清水炖煮比较,肉类经烧烤(barbecue)之所以能产生较好的香气,是由于梅纳反应(Maillard reaction)的发生,过程中肉类的蛋白质(氨基酸)与碳水化合物(糖)在高温下反应,产生一系列的褐色物质,同时也会形成扑鼻的香气。由于梅纳反应需要在大约140℃以上才会发生,而清水的沸腾点又只有100℃,少了梅纳反应的贡献,烧烤与水煮的风味也就截然不同。

除了梅纳反应会为烤肉增添色香味,糖分在高温下进行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对烤肉的褐色和焦香风味同样也有贡献,尤其是额外抹上蜜汁或其他糖浆,焦糖香气就更加浓郁。此外,当脂肪和肉汁滴到炭火(或热源)上时,冒起的烟雾沾到烤肉上可增添肉的香气。焙炒咖啡或烤面包也是一样,颜色和香气的变化同样来自这些反应,刚出炉的面包和蒸馒头在色泽和香气上的差別,相信不必赘述大家也能心领神会。

饮食营养

正常食用植物油无健康问题 污染物是高温处理中所形成

2018年4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针对当地奶油(或称黄油)及人造奶油进行检验,发现有部分奶油样品含有基因致癌成分,可能会损及男性生殖系统,相关新闻一出即刻引起民众哗然。由于黄油及人造黄油都是常用食材,跟民众日常饮食和健康关系密切,以下我们就来对此事探究一番。

在是次事件中,香港消费者委员会(consumer council)共检验了市面上30款的奶油产品,发现部分样品含有能损害肾功能的3-单氯丙二醇(3-MCPD),以及具基因毒性的环氧丙醇(glycidol)。在各种样品当中,含有这些物质的油品都是以植物油为原料所制成的产品,而由动物脂肪制成的奶油则没有验出相关成分。

植物奶油是常用的食材,但近年却争议不断,除了反式脂肪外,现在又跑出3-MCPD及环氧丙醇等问题。这些物质对健康有何害处?研究指出3-MCPD有导致动物肾衰竭及雄性动物不育等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3-MCPD归类为2B级“很可能致癌”的物质,而环氧丙醇(又称缩水甘油)则被证实对动物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毒性,而被归到2A级“可能致癌”的分类中,两者都有动物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於人体致癌的证据则仍然不够充分。

饮食营养

牛肉熟成 可提升风味和嫩度

时下很多知名牛排餐厅都推出熟成牛排,让许多饕客都趋之若鹜,认为熟成的过程能激发出牛肉的浓郁味道,熟成后的牛排会更香、更嫩,但价格也相对较高。熟成后的牛肉能创出怎样的美味效果?熟成肉不是指肉的生或熟,也不是牛被屠宰时的岁数,它是一种鲜肉的处理手法,还有干、湿两种之分,两者有何差別?

要了解什么是熟成(aging或ageing),就不妨先简单从牛肉的屠宰过程讲起。牛只和其他动物被屠宰后,肌肉组织在缺乏氧气供应下,因缺乏三磷酸腺苷(ATP)能量的供应,肌球蛋白(myosin)和肌动蛋白(actin)之间的横桥(cross-bridge)会被固定住,使肌肉一直维持收缩和发生死后僵直(rigor mortis)的状态。肉品的保水能力下降,失去原有的柔嫩度和肉汁,变得缺乏弹性和风味。

随后而来就是解僵(off-rigor)和熟成的天然过程,肌肉中的蛋白质分解酵素会进行自溶作用(autolysis),肌肉纤维会变得松弛、柔软多汁和较有弹性,风味也会转佳及较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熟成所需的时间又与温度有关。

饮食营养

別把食物不耐 误为食物过敏

有调查发现儿童过敏有逐年增加的迹象,父母们都想知道哪些食物会引发过敏,以及应该如何避免,不过,很多人会把过敏与食物不耐混为一谈,到底两者有何不同?为了避免小孩过敏,管它是微生物、还是过敏原,有些父母会先预防性的严格限制小孩的饮食,有的妈妈甚至会在怀孕或哺乳时刻意戒口,这些做法对预防过敏有用吗?

同样是吃了某些食物后感到不适,很多人会把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与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混淆,它们两者是不同的反应,最明显的差別在于食物不耐并不涉及免疫系统,也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及组织胺(histamine)等反应。若对某些食物成分(如:乳糖)出现不耐,是不会有类似过敏的激烈反应和健康威胁,通常只会导致腹胀、胃痉挛、呕吐、腹泻或疲劳等症状,就像有些人喝完牛奶会因乳糖不耐而拉肚子,有疑惑不妨先找医生做个检查。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