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牙科治疗的病毒传播风险

问:行动管制令期间好无聊,我想趁机到牙科诊所补牙,请问安全吗?

答:不安全,在各种牙科治疗期间,COVID-19是有可能通过以下各种方式传播的:

1)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aerosol)来传播
在进行补牙丶牙结石清除等牙科手术时,病人的呼吸道飞沫以及含有唾液和血液的气溶胶,可能含有COVID-19病毒。这些含有COVID-19病毒的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可能会长时间停留在空气中,而且它具有传染性。或,这些含有COVID-19病毒的呼吸道飞沫和气溶胶可能会污染金属类丶玻璃类和塑料类的手术器械表面。

2)接触传播
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含有病毒的人体液丶人体组织丶牙科手术器械和其他物品表面。
 

专题

行管令打乱常规生活 应对不良 行为成瘾

医句话:
日前因COVID-19疫情所采取的行动管制令(MCO)是大马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管制人群措施,姑且不谈此项措施在实施期间是否有被严格执行等题外话,但因着行动管制令的隔离措施而引起某些人士出现精神健康上的问题,则是人人都必须去了解,从中掌握解决之道。

图:法新社

专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技术早诊减失明

医句话:

长期患有糖尿病可使病人的眼睛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威胁病人的视力,严重者更因此失明。因此若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予早期诊断丶早期治疗,必能降低并发症,而检测技术OCT及OCTA的研发,相信有助于实现这个“愿景”。

高血糖:新血管增生 周细胞流失

“许多民众不知道,人类的眼睛其实是一个布满细微血管的器官,长期患有糖尿病可使病人的眼睛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这是一个可以破坏眼内细微血管的病变,其中包括破坏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retinal circulation丶choroidal circulation)。

专题

数码科技改变人际关系 缺乏『联系』精神健康更薄弱

医句话:

精神疾病具有许多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实际上可以协助减少一个个体的脆弱性,以此改善其精神健康状态,降低其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比方说,与社会或他人的联系(connection)便是一大保护性因子。然而,错误使用数码科技可以阻止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联系丶使我们与外界隔离。无论我们在网络虚拟世界上有多少位“朋友”,它们都无法转译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联系”。

我国青年倾向找朋友倾诉
“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于2019年8月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该网络调查旨在研究我国青年在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何种求助方法。该网络调查一共招录了276名正就读于大学或学院的我国大学生,所提供的问卷十分简单,一共只有10道问题。

专题

认知 承认 走出来 别再陷入精神障碍的死胡同中

医句话: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每当我们谈论精神疾病时,我们不能只将它简单诠释为患者“自己幻想出来的一种压力”。实际上,生活中有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健康,其中包括生物学因素丶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面对精神挑战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认知到我们可能有着某些症状,接着是承认我们有着这些症状,然后愿意踏出那一步去寻求帮助。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

“第一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兼精神专科医生奇申(Brock Chisholm)在很早以前就曾向大众提出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观念,并说:‘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真正的身体健康’。

过往每当我们谈论精神健康时,总是没有人在乎。但如今,精神健康事关每个人,因为它是如此的重要,是人人必须去拥护的‘资产’之一。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冠病-19期间减少戴隐形眼镜

众所周知,COVID-19可通过鼻子及口腔进行传播,也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都会戴上口罩,甚至是鼻罩,但却很少人知道其实COVID-19也可以通过眼睛来传染。

COVID-19通过眼睛传染的方式与鼻子或口腔传染的不尽相同,根据资料,COVID-19可以在确诊者打喷嚏后停留在空气一阵很短的时间,之后经由鼻子和口腔传染,但其实病毒更容易通过触碰的手,因搓揉眼睛而传染,所以奉劝大家停止用手搓揉眼睛,如果有必要,是可以考虑用上人造眼泪。

感染上病毒的眼睛症状可能是眼睛结膜炎(conjunctivitis),所以在这段非常时期,任何人只要发觉自己有红眼症,必须尽快让眼科医生进行检查,同时切记要告诉医生是否曾接触COVID-19确诊者或是否曾在近期出过国。

另一个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在这段非常时期,戴隐形眼睛是否会有感染的风险呢?答案是只要没有受到感染的隐形眼睛还可以继续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戴隐形眼睛时,我们会比较常触碰到眼睛部位,因此我会建议尽量少用隐形眼睛,多戴眼镜,毕竟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方法,特别是在这个关键时刻。

让我们齐心抗疫,也祝愿这场疫情可以快点落幕。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防护服不好玩

由于COVID-19的爆发,如今不管你是前线医护人员抑或在产房的妇产科医生,此时此刻都必须穿上犹如太空装的个人防护装备(PPE),我必须很慎重地告诉大家,穿上它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是非常非常热,试想想就算在有空调冷飕飕的手术室里也会大汗淋漓,就可以明白是多么难受的事。

整套装备包括2顶手术帽,两层口罩,在口罩外加上一个塑料袋包着头部包括口鼻等,就如滑雪帽,之后还要加上一个塑料面罩,这还不止,身上两套塑料外套加上消毒手术袍,手上戴着两个手术手套,加上小腿套和鞋套等。

戴上这些装备后,尤其是口罩和外层的塑料袋及面罩后,呼吸就会很困难,而且面罩上只要一呼吸时就必然有水气浮现,以致影响视线,造成手术进度被拖慢了。

再来是每次进行手术后,必须逐一脱下防护服,每脱一层就必须用酒精消毒洗手一次,最后是在手术室洗头洗澡,换上新的衣着后才可以离开,可想可知是多么“艰辛”的任务。

说了以上的经过并不是要向大家“炫耀”,而是要告诉大家穿上防护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没什么好耍酷,因为穿上防护服意味着连“大小事”都不被允许(这也是为何一些前线医护人员必须穿上成人纸尿裤),否则这套防护服就是完了,对了,防护服是一次性的,绝不能循环再用。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疫情持续恶化 精神科医生来看你

望着我国每天过百的新增案例,到4月5日为止感染人数已到3662人(死亡61人),心中暗想“这样的疫情规模与破坏力在我国可说是史无前例,如此下去可是会动摇马来西亚的国本啊!”

从重症专科医生的观点来看,目前最重要的是看新增感染个案会否越来越多,造成医疗负担过重甚至是崩溃,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爆发曲线(surge curve)会不会很快超越医疗容量(healthcare capacity)。

若要让爆发曲线的趋线(trend line)从垂直变成平行(flattening),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每日新增人数越来越少,偏偏这目标是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配合才能做到的。

新政府从3月18日开始实施行动管制方案(movement control order),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居家与社交保距(stay home & social distancing),希望透过这些步骤可以减少新增案例、让疫情趋缓,不幸的是由于国人缺乏纪律与卫生观念,至截稿为止尚看不出其实质成效。

疫情若按此情形发展,极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公立医疗体系不胜负荷,届时私立医疗体系医护人员不得不出手相助,由于极端缺乏医生的关系,到时候所有医生不分科别全部亲上火线成为第一线的救治人员。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患者隐瞒病史旅游史  医护人员酿感染风险

耳鼻喉及头颈外科医生每天都会面对患上呼吸管疾病的患者,比如伤风感冒、咳嗽、发烧及喉咙痛等,而且往往必须近距离接触及为患者检查耳鼻喉,这是身为医生的使命,也是我当尽的责任,不过我恳切希望每一个前往求诊的患者必须坦白,不要隐瞒病史及旅游史,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别让医护人员曝露在感染风险下。

COVID-19的症状和流感甚至是一般的肺炎极其相似,即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及喉咙痛等,临床检查是无法分辨出,主要的判断方式是依据患者在病发前14天是否曾到疫区旅行,或是否曾接触确诊病例,或其中一项吻合,那就可归类为疑似病例。

此时,患者将会被送往指定的医院进行检测,如果检验报告呈阳性,那才能证实为确诊病例,然而以目前的疫情来看,有些人即使没有出国旅游史或与COVID-19确诊者接触,他们之前可能不知不觉在社交或工作上已经接触到确诊者,因而染上此病,此时可选择前往指定的公共医院或一些提供筛选检测(screening)的私人医院进行检测。

如今在各医院入口处都设有体温检测和问卷调查,如果到访者近期有旅游史或接触过确诊病例,医院通常第一时间会安排疑似病患到隔离室,等待检验或送往指定医院进行检验,以避免直接接触到医院门诊部里无穿戴防护配备的医护人员。

专题

抢购卫生纸·强酸曝晒乱用药·理性拆解迷思·不为疫情添乱

图片来源:法新社

COVID-19肆虐全球,疫情已经造成全世界的恐慌,在这个非常时期,网络的便利除了帮助资讯迅速传播,同样也让各种迷思和谣言风行。其中包括有人传说我们应该天天使用酸性的液体来洗澡,这样才能杀死残留在皮肤上的病毒,更有人说我们该服用抗生素来抵抗体内的病毒,在人云亦云下,全球更上演“卫生纸之乱”。

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与家人,本期《医识力》特邀来生物加工技术教授梁敏慈为民众一一破解有关COVID-19的种种迷思。

●强酸强氯消毒:只适用在物品
“随着COVID-19疫情继续升温,大众对防疫资讯的渴求有增无减,但坊间各种方法到底是否可信?

首先,坊间传说我们应该使用强酸液体来洗澡以消灭病毒,有人甚至建议我们直接待在猛烈的太阳下进行‘紫外线消毒治疗’,但这些做法真的正确吗?

没错,我们确实可以使用许多种方式来使病毒失去活性,以达到消灭病毒的效果。比如,紫外线照射,或使用非常强的化学物质如强酸或强氯来消灭病毒。但这些消毒法只适合用于物品表面上,并不能直接用于人体身上,因为那是对人体有害的。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