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血管阻塞·需要通波仔
心脏疾病是沉默的杀手,其中冠状动脉心脏病占了大部份,由于饮食及生活习惯问题,冠心病患者有愈来愈年轻化趋势,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阻塞而引起的冠心病,除了药物治疗外,以心导管治疗植入心血管支架最为常见。
冠状动脉心脏病也称为冠心病,被誉为全世界头号杀手,这是因为冠状动脉无法满足心肌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血量,而引起心脏肌肉缺血缺氧的疾病,主因往往是冠状动脉内发生粥状硬化,使管腔变窄所致。
年青人的血管具有韧力和弹性,可以抵受很大的压力,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所有组织都会老化,动脉也难免渐渐失去原有的弹性,变得硬和厚。
动脉粥状硬化是脂肪积聚的结果,当血液内的脂肪如胆固醇经由血液输送至身体各器官,其中部份可能会聚积在血管内壁,形成类似浓粥的黏液,日积月累,管壁变厚,血管不但失去弹性而硬化,且管腔亦渐渐收窄,减少血液流量,每当患者过劳或进行一些较为剧烈的活动,血液输送供不应求,导致心脏肌肉缺氧而引起心绞痛。
如果血管突然被血液凝块堵塞而导致心肌梗塞,更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双威医疗中心(Sunway Medical Centre)心脏及血管专科茹国铭医生指出,一般上,在完成心脏血管造影(Angiogram)后,专科医生将决定是否需要为病患进一步的治疗,或为病人血管中的阻塞进行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俗称“通波仔”
冠状动脉再成形术又名球囊动脉成形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简称PTCA),也称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简称PCI)、气球扩张术,俗称“通波仔”,是一种医学手术,为最常见的心脏血管再成形术,专治心肌梗塞、心脏病、冠心病。
这种治疗是使用一个小气球在动脉中膨胀,撑开阻塞的部位,以改善血液的流通,“通波仔”这个字眼因此而来。
改善后的血液循环可能会持续,但动脉有30%的机率可能再变窄,因此心脏血管成形术一般都会使用支架。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的血管成形术,是在动脉中阻塞的部位,植入一个可伸张的细小金属丝网状管子。
“膨胀的气球及撑开的金属丝网状管子,在没有使用支架的情况下,称为气球血管成形术。当气球在动脉中被吹胀,把阻塞的部位撑大之后,将植入一个支架来预防重新阻塞,使动脉保持畅通。医生将视动脉狭窄的长度而定,一个或多个支架可能被植入。支架将永久留在那里,保持动脉的畅通。”
他说,医生会将导管经大腿或手腕动脉,引导至心脏血管狭窄的位置,扩张球囊及支架,令血管畅通。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比,此方法的好处是不需要开胸,而且只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茹国铭医生指出,医生会先把无菌导管,在X光技术引导下送到心脏血管入口,将钢丝引导至血管狭窄的病变位置,支架会随着球囊一并张开,将斑块挤开,令血管狭窄情况得以改善,医生把球囊放气,并连同导管取出体外,支架则留在血管内支撑血管内壁。
导致冠心病危险因素
心脏病的种类很多,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瓣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其中以冠心病最为普遍,而我们时常听闻因心脏病发而暴毙的,也多属于冠心病者。
茹国铭医生指出,近年来,因心脏病致死的人数每年均有上升的趋势,也趋向年轻化。
茹医生治疗过的病人,大部份以40至50岁以上者居多,他也曾治疗过二十多岁的病人以及因为遗传因素及胆固醇过高而患病的19岁病人,但这样的个案并不常见。
研究显示,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概括:遗传、高血压、糖尿病、血内胆固醇过高、吸烟、过胖、缺乏运动、生活压力和紧张。
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心绞痛,一般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和容易疲惫。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就是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发生前会有心绞痛的感觉,同时会有一些不适和疲倦的感觉。
如果伴有头晕,呼吸困难和极度乏力的感觉,最好去就诊。
有的患者没有过心绞痛等症状,甚至有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塞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到有心绞痛,这也是为什么心脏病也称为沉默的杀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心脏病发作时的症状更不明显。这类没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一般都是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冠心病,这一类的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因此应该注意平常的心脏保健。
茹国铭医生指出,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最好的标准。这个检查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的具体情况,并且可以根据检查的情况作出相对应的治疗。
“医生会依据病况提供建议,不严重的话,可选择吃药。”
手术研进已有40年历史
茹国铭医生指出,2017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2017)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举行,该大会特别设有一个独特专题,也就是纪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走过40年,并向AndreasGruntzig医师致敬。Gruntzig于1977年9月16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进行首例PCI手术,从此为植入式心血管手术开创新纪元。
“这一治疗法开始于1977年,迄今已经超过40年。”
PCI的应用经历了最初的气球扩张术(PTCA)、金属裸支架(BMS)、涂药支架(DES)到近来热议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膜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Scaffold,简称BVS),从这四代产品的更迭可看到过去40年PCI的变革。
2016年7月,作为最新一代PCI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获得FDA的上市批准,成为在美国首个投入冠状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BVS产品,主要是用于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不过,在追踪后发现就长期性而言其疗效不如预期,欧盟已对采用这种可吸收式支架提出警讯,而目前这种支架亦已在各国停止销售。
“所以心脏血管成形术还是最普遍的。这种通波仔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5%以上。”
“完成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只需住院1天,患者需要服食医生处方药物,以维持低水平的胆固醇,及防止出现其他并发症,避免血栓形成。医生亦会为患者提供恒常的跟进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心绞痛现象或身体同时存在胆固醇过高、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三种或以上症状,就应提高警觉,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冠心病。
茹国铭医生指出,治疗冠心病时,首先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的哪一部位,发生何种程度的狭窄,才能决定治疗方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是了解这情况的方法,而且是很准确的检查方法。
“检查时,在X光透视影像监察下,将心导管从右腹股沟处插入动脉中,使它循动脉到达心脏的冠状动脉。通过心导管将少量的显影剂注入需要检查的冠状动脉,同时进行拍摄心血管的X光图像。
因为冠状动脉狭窄部份的管腔通常是不规则的,加上血管互相重叠,所以必须从多角度拍摄每段血管,才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