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医识力,糖尿病

切割碳水化合物 非控糖良方

血糖忽高忽低 心脏病风险高

【案例】
永明(30岁)的母亲是一名糖尿病患,自小永明就目睹妈妈在吃饭前必须注射药物,当时也不懂是什么药物,直到长大后才知道那是胰岛素。由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妈妈常常叮嘱他少吃甜食,而他也遵照妈妈指示,就连冰淇淋也少碰,可是在一次健康讲座上,医生说原来糖尿病的成因不是吃糖造成,反而是摄取过量碳水化合物,他因此减少摄取碳水化合物。此外,他每年都到政府医院进行一次体检,以检查血糖为大前提,庆幸至今都相安无事。

大马全民健康杀手 5人中1人为糖友

“糖尿病,一个与肥胖息息相关的慢性疾病,根据每年的国家健康与病发率调查(NHMS),与1996年相比,我国於2016年的糖尿病患人数,足足上升了2倍以上,达到17.7%,换言之每5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至於肥胖人数亦同,每5人中就有1人属于痴肥或过重,因此若说肥胖是糖尿病的元凶之一并不为过。

很多人对糖尿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迷思,比如说把糖尿病联想为富贵病,认定糖尿病患者一定是餐餐大鱼大肉,至於日忙夜忙的上班族或是劳力者才不会罹患糖尿病,可是摆在眼前的残酷事实是,糖尿病绝非单纯因饮食所造成的疾病,甚至不是因某一种病菌所造成,它是一种新陈代谢综合症,起因包括遗传、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所引发的慢性疾病,因此及早认清何谓糖尿病,以及该如何去防范避免恶化,是每个人应尽的本分。

在过去,有人认为糖尿病是上了年纪的长辈才会被盯上,可是数据显示,在我国糖尿病患中多达15%是30岁以下(20岁至24岁有6%,25岁至29岁有9%),这还不包括那些已患糖尿病却不知的男女,因此糖尿病可说是马来西亚的全民健康杀手。

“我都已戒糖了,就连可乐都戒了,喝咖啡也不加糖,但为何糖尿病还是找上我呢?”这是每一个糖尿病患心中最无奈的控诉,殊不知,随着越来越多医学报告已证明糖尿病的元凶并非糖,反而是过量摄取淀粉类食物,比如米饭、面粉、面食、包点、粿条、米粉、面线、番薯、马铃薯,甚至一些豆类等所造成,尤其要注意的是精制饮食如白面粉或白米等,皆因这类加工食物会转换成更多葡萄糖进入人体。

胰岛素助葡萄糖进入细胞  提供能量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会将吃进去的食物如碳水化合物转变成葡萄糖,做为身体的能量来源,而胰岛会制造出一种荷尔蒙即胰岛素,从而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并提供能量。

可是当胰岛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胰岛素功能变差,会造成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血糖浓度就会升高而形成糖尿病。

回到食物营养成分,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的字眼,即“醣”和“糖”,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后者吃起来带有甜味,而前者则是所有产糖食物的总称,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粉等,它们吃起来不一定有甜味,但它会转化成细胞所需的血糖。

过去很多人对白米有着误解,认定白米是十恶不赦的垃圾食物,只有热量没有营养价值,唯有糙米热量低又健康,因此上馆子用餐必然选糙米,但其实糙米与白米的热量是相同的,以一碗白米饭与糙米饭而言,两者同样是250大卡,惟糙米的升糖指数(GI)较低,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而言,它的糖分会徐徐释出,从而让血糖平稳,让胰岛素可以适应。

对于糖尿病患而言,血糖求稳不求低,首先要做到不要让血糖犹如过山车般,医学报告也指出,忽高忽低的血糖会增加糖尿病患的心血管病变风险。

长期不碰碳水化合物
身体机制受损

有人认为不吃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白米,只吃青菜或水果就可避免糖尿病,那是另一个误区,其实身体各器官比如大脑、肝脏及肌肉等都需要碳水化合物所转换成的醣分,身体在进行新陈代谢必须有50%碳水化合物、30%蛋白质以及20%脂肪才能形成身体所需的醣分。

若长期没有摄取碳水化合物,身体机制就会混乱,好比说醣分是身体运作的燃烧物,若少了主要燃烧物,那肝脏就会去拿次等燃烧物,比如脂肪或肌肉组织等。

虽然肝脏亦可分解醣分,但若一直处於没有碳水化合物,那当肝脏分解肌肉蛋白质就会消耗肌肉储存,造成人乏力容易疲倦,结果想要把血糖控制好,却适得其反,造成身体机制受损。

此外,坊间有一套说法以间歇性断食法即可逆转糖尿病,其实形容为逆转或根治是不正确的,只可视为控制血糖水平,问题是通过间歇性断食法可以做到持之以恒吗?

无可否认通过断食法确实可减少卡路里即身体热量的摄取,当热量减少后自然可减重,当体重下降,血糖当然得到控制,但这需要长期作战,至少要3个月至半年才能看到疗效,让身体习惯间歇性断食,从而达至减重效果。

遗传佔最大因素
30岁后每年1次体检最稳当

遗传是糖尿病的主要肇因,紧随在后是身型肥胖(尤其是腰围处有“救生圈”),接下来是种族的差异。根据调查,马来西亚糖尿病高发群为印裔,接着是巫裔,最后是华裔,主要是遗传基因所造成,另外那些在妊娠期有糖尿症状或是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罹患糖尿病的机率也较高。

很多人对糖尿病存有一个迷思,即“只要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吃各种健康食品或保健品、不抽烟、不喝酒,那就一定不会罹患糖尿病”,但根据医药报告,其实糖尿病的最大成因是来自遗传。

如果只是父亲或母亲一方是糖尿病患者,那孩子患糖尿病的机率会少一些,若父母皆有糖尿病史,那孩子的机率就相对提高,因此要避免以上迷思,成年男女特別是30岁以后就必须做到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只需进行血糖检验即可获知。

不过要强调一点,尽管糖尿病无法根治,或俗称的断根,但只要遵循医生的指示,把血糖控制好以及调整生活作息,它并不会影响生活素质。”

陈欣怡(Tan Sing Yee)
陈欣怡(Tan Sing Yee)
家庭医学顾问

 


糖尿病迷思4问
1/3患上糖尿病而不自知

Q1:听隔壁老王说,他的妈妈吃了XX草,糖尿病就没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答:
这是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误解,以为糖尿病的治疗是“患病─吃药─痊愈”,或是把它看作是细菌感染,只要吃某种药物或不吃哪些食物,它就会自动消失,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糖尿病是一种新陈代谢综合症,它与父母遗传以及个人的生活作息有关,要控制糖尿病就必须先改变不良的生活作息,同时要遵循医生指示,从而把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

Q2:医生说我有糖尿病,是否代表我一辈子都完了?
答:
首先要厘清一个正确观念,糖尿病并不会造成死亡,也不会完了,但它却会带来并发症如慢性肾炎、肾衰竭、高血压等,因此当诊断出患上糖尿病,首先是接受,再与医生配合,改变生活作息及定时吃药,从而避免并发症。

Q3:怎么医生无端端就说我有糖尿病呢?我又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答:
糖尿病并没有太多的症状,唯有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所以医生鼓励30岁以上的男女每年应该进行一次体检,只需检验血糖就能及早发现,这在一般私人诊所或政府医院及诊所都能进行的检验。

Q4:医药调查报告指马来西亚每5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这是真的吗?
答:
这是千真万确的。糖尿病在马来西亚是相当普遍的疾病,不仅如此,每3名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的国人,其中1人因为身体没有任何征兆,所以并不知道身体已出事,可是其实他却已有5年以上的病史。原来在这之前,他已有一些不明显的征兆,只是他不察觉,因此30岁后每年一次体检是至关重要。另外,很多时候患者到来求医时已出现并发症,但这类并发症也没有预兆,必须定期复诊才能获知。

另外那些有家族遗传、身型肥胖等的人士,更不可掉以轻心,每年一次体检是最为妥当的做法。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笔录 何建兴 ‧ 2017.12.0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