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长不高就停药? 小心哮喘拖慢孩子发育

医句话: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旨在提高全球对哮喘的认识,推动疾病管理与护理的改善。今年世界哮喘日的主题为“让所有人都能使用吸入式治疗”,呼吁消除获取治疗的障碍,让每一位哮喘患者都能接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要知道哮喘若未妥善治疗,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儿童的正常发育。许多家长因担心吸入型类固醇会影响孩子身高而擅自停药,反而让哮喘反复发作、病情加重,对成长造成更大伤害。


“哮喘(asthma)是指慢性气道发炎,它的表现症状为咳嗽、在呼吸时出现哨音的喘鸣(wheeze)、呼吸急促或胸闷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会随着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出现变化,也就是说当气管发炎或持续变得狭窄,患者会出现呼吸流量变化不一的情况。

 

儿童多属过敏 成人先排职业性诱因

哮喘可发生在儿童以及成人阶段,但两者的表现有所不同,除了发病年龄不同,大多数儿童哮喘属于过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也就是与个人或家族过敏疾病史有关,比如湿疹、过敏性鼻炎、对特定食物或药物过敏。过敏性哮喘可能与遗传因素或环境诱因有关,通常对吸入性类固醇治疗(inhaled corticosteroids treatment)效果良好。

至于成人的哮喘通常为非过敏型,也就是说往往需要更高剂量的吸入性类固醇,或者对吸入性类固醇的治疗反应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人阶段才出现哮喘的患者,须排除职业性哮喘(occupational asthma)的可能性,也就是因工作环境暴露而引起哮喘,这类哮喘及早治疗包括早期脱离暴露是有望治愈的。

儿童哮喘有哪些主要诱因?常见包括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再来就是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或自行抽烟、接触到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或霉菌等、户外空气汙染、食物过敏、季节或天气变化,甚至无法规律地使用吸入性类固醇药物也是诱因之一。

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儿童哮喘皆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时两者会同时出现;确实,遗传因素会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但亦不可忽略环境因素,比如暴露在过敏原或汙染物,这类因素会对哮喘发作、严重程度、频率甚至整体控制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管理儿童哮喘除了要考虑遗传因素,也必须着重减少环境诱因的暴露。

感冒过敏 少有胸闷喘鸣

哮喘有哪些典型症状呢?家长如何区分哮喘、一般感冒或过敏呢?哮喘的一些症状如咳嗽、喘鸣、胸闷、呼吸急促等与感冒及过敏的症状是有相似之处,而且这些症状会因着一些诱发因素如运动、接触过敏原及刺激物、气候的变化以及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等而出现变化。

但仍可以从一些关键差异对三者进行区分。首先一般感冒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喉咙痛、打喷嚏及轻微咳嗽等,通常不会出现喘鸣或胸闷;至于过敏除了会打喷嚏、流鼻水、眼睛发痒或流泪及鼻涕倒流,若没有诱发哮喘的话,也不会出现胸闷或喘鸣。至于哮喘的症状包括喘鸣、持续性咳嗽尤其在夜间、呼吸急促和困难甚至胸闷,在运动或接触过敏原及感染病毒后会更恶化。

了解这三者的差异有助于家长或患者及早辨识真正的哮喘,并在发作时及时就医以及更清楚如何管理它。

肺功能检查:肺量计与尖峰流量计

正确诊断哮喘对之后的治疗起到极关键的作用,包括是否须用药?哪一类药物等?诊断哮喘主要是根据儿童是否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喘鸣、呼吸急促、胸闷及咳嗽,同时结合有变化性的呼吸气流受限等因素。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最常见方式,通过这类诊断可观察患者在使用缓解型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是否获得改善;或者在治疗4周后肺功能是否出现明显提升以及在不同门诊就诊期间,肺功能有出现哪些明显变化等。

肺量计(spirometry)以及尖峰呼吸流量计(peak flow meter)或俗称居家版肺量计(home spirometer)是最常见的检查。前者须在设有呼吸实验室的医疗单位进行,至于后者可在大多数的检验中心甚至居家即可进行。

过敏测试辅助诊断

对于年纪较小或无法配合肺功能检查的患者特别是小于7岁的儿童,可观察在用药后症状是否有改善,以及就诊期间症状是否有出现波动,这些现象都可支持哮喘的诊断。

除了上述提及的肺功能检查,一些辅助性检查如过敏测试即皮肤点刺测试(skin prick test)或血液检测特定过敏原抗体即免疫球蛋白E(IgE)也有助于诊断哮喘。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宠物皮屑、花粉、尘螨和霉菌。

控制型减发炎 缓解型速扩支气管

哮喘有哪些治疗方式?可分为药物及非药物两种策略,很多时候须双管齐下方能把哮喘的严重性降到最低,其中家长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更是患者能否控制病情关键所在。

药物方面可分为两大类,即控制型药物(controller medications)及缓解型药物(reliever medications)。前者包括吸入型类固醇(steroid inhalers)或口服抗白三烯药物(oral anti leukotriene medications)。这类药物可减少气管发炎,惟在使用上须根据病情的受控程度,采取阶梯式方式调整剂量;至于后者指的是快速支气管扩张剂类,目的是在短时间(几分钟内)迅速放松气管肌肉并达到缓解效果。

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诱发因子如过敏原及汙染物、改善生活环境、教育提升疾病认知,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尽管药物是有效控制哮喘关键,但从过往的病例所见,透过管理诱因、改善环境与生活习惯,确实能降低哮喘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影响。

家长配合助孩稳控病情

身为家长可从哪方面帮助患者管理哮喘呢?我会建议以下几点,第一是遵循哮喘行动计划(asthma action plan)。这是一份由医护人员为患者拟定的小抄,包括如何控制哮喘症状?若不受控时须做什么?以及在紧急时刻前往何处求救等。另外小抄中也会详细记录患者须避免潜在过敏诱发因子、何时及如何使用哮喘药物。通常会以危险程度来区分绿色、黄色及红色,也是患者每次复诊时须携带的记录之一。目前这类记录仍以小抄方式进行,或许日后会改为电子版。

再来是避免患者接触已知的诱发因子,同时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以及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我也会建议家长必须向学校老师说明患者的哮喘状况,包括如何辨认急性发作、何时须使用缓解药物,甚至何时须紧急就医等。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多摄取蔬菜与水果的饮食与降低哮喘风险及减少肺功能下降有直接关系。此外,研究也发现,同时有肥胖的患者较难控制哮喘,出现恶化的几率也更高,对吸入类固醇的反应也会变差,因此通过均衡饮食及规律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减重目标,同时也能改善哮喘并提升生活素质。

 

_
史秀珠医生(Su Siew Choo)
儿科及儿童呼吸内科顾问



制定个性化行动计划 随身携带药物

当哮喘发作时家长及患者须及时辨识包括呼吸越来越沉重、咳嗽、喘鸣及胸闷,然后按照哮喘行动计划的指示用药,家长也要安抚患者保持镇定,协助坐直及鼓励缓慢呼吸。

若是在用药后无法改善,或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如呼吸困难、出现意识不清或反应迟钝、嘴唇或皮肤发青(此乃缺氧表现),须立即送院抢救;这也是为何我一再强调,家长为何须准备好个性化的哮喘行动计划,确保随身携带药物,并且了解如何正确应对哮喘发作,这才能有效降低对患者健康造成的影响。

成年身高仅差0.7%

哮喘是否会影响患者的成长发育呢?家长会担心吸入型类固醇会影响儿童成长包括日后身高,因此会排斥吸入型类固醇。研究显示,在青春期前的儿童使用吸入型类固醇,在前1至2年确实可能暂时降低生长速率,但须注意这并非持续或累积性,根据一项长期研究,成年后最终身高仅有约0.7%的差异。

但相比之下,若能控制好哮喘包括避免反复出现呼吸道症状,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以及日后升高会更为明显。治疗的目标是以最低且有效的剂量吸入型类固醇来控制哮喘,唯有哮喘获得控制,儿童才能正常活动及上课。

到底哮喘能否痊愈呢?哮喘可能进入缓解期,但日后仍有可能复发。不同研究中的缓解率各不相同。在一项研究发现,在学龄前有喘鸣的儿童,59%到了6岁后就没有了;另一项研究则显示,9岁以后仍有喘鸣的儿童,只有15%到了26岁不再喘鸣。

抽烟二手烟加剧气管炎

从门诊病例所见,增加哮喘风险的因素包括过敏体质、父母有哮喘或过敏史、患者较晚出现症状、无感冒也会喘鸣、孕妇抽烟以及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的环境下。

可能有些人会这么认为,‘我只是在屋外抽烟,又没在孩子面前抽烟,怎么会影响孩子哮喘呢?’。其实这是非药物管理中常被忽略但却是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来自父母或家人的二手烟。研究发现,这些二手烟会持续刺激并加剧孩子的气管发炎,因此父母为了孩子,请戒烟吧!

接种疫苗 降重症风险

避免露天焚烧或室内焚香、减少使用强烈气味产品如香水也是可进行调整的家庭环境因素。

另外亦不可忽略接种疫苗,对有哮喘的儿童来说,接种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是安全也能降低因感染导致重症的风险。此外也建议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vaccines),依照国家免疫接种计划完成所有标准疫苗接种。

_
尖峰呼吸流量计俗称居家版肺量计,是评估肺功能的工具之一,可协助监测哮喘控制状况,也能在临床评估中作为辅助诊断哮喘的参考。



规律用药 持续追踪

要预防哮喘发作需结合有效的疾病管理策略、环境调整与积极的健康照护,而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应确保孩子规律服药、正确使用吸入剂,并且与医疗人员保持良好沟通。为此我会建议若能最好是复诊同一位医生,有利于长期观察,避免重复不必要的筛查。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于2024年推出的临床指南,若发现哮喘病例不可等闲视之。在诊断和监测哮喘病例时,应纳入肺功能测试等客观评估。

缓解不等于治愈

我常对患者以及家长解释,缓解(remission)并不等于治愈。有些医生会用‘哮喘目前比较沉寂’(gone quiet for the present)来避免家长及患者误解。在儿童阶段或青春期哮喘进入了缓解期,即停止了治疗,但并不意味在成年后不会出现复发。也就是说曾有哮喘的儿童,哪怕症状已消失,到了成年后会比正常人有更高几率出现肺功能急速下降,尤其女性在怀孕期间因荷尔蒙出现改变。因此对他们而言,定期追踪肺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对儿童哮喘有另一常见的迷思,那就是以为孩子没症状就是没事了,但很多时候在进一步查问时才发现,原来孩子是怕喘或有胸闷而‘主动’避免运动,而这些正是哮喘不受控的重要线索,不可忽视之。总而言之,透过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并在家中与学校采取具体预防措施,父母可大大降低孩子哮喘发作的频率与严重程度。”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5.05.0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