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客制化治疗 精神疾病 非吃药不可

医句话:

一谈及精神疾病治疗,一般人通常会浮现3个念头,那就是“见精神科医生一定要吃药”丶“一辈子都要吃药”以及“长期吃药一定伤肝伤肾”,因着这类迷思的存在,造成很多患者拒绝咨询医生,以致延误抢救,甚至造成病情恶化,实属可惜,其实针对精神疾病比如忧郁症而言,药物只是治疗方法中其中之一,尚有更多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比如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丶家庭辅导(family therapy)丶认知行为治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及运动等,并非人人都须吃药才能痊愈。

轻度患者可不用药

“如今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已走向为患者‘量身定做’的模式,当一名患者踏入诊所的那一刻,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会诊,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轻度的患者可以无须药物治疗,中度或重度的患者须视病况而考虑是否要提供药物治疗,因此‘见精神科医生一定要吃药’的迷思必须被破解。

在过去曾多次遇见类似情况,那就是已近中度甚至重度严重的患者,宁愿选择靠自己意志力丶或者参加运动等,期望来减轻病况,可是往往都不怎么有效,最后在无计可施之下才愿意前往咨询精神科医生,理由就是怕吃药。

当一名患者申诉无法入眠,或饱受失眠已一段时间,医生除了必须详细会诊,亦可能尝试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比如说营造一个适合睡眠的环境丶适合的温度与灯光丶在入睡前来个温水澡丶一杯温牛奶丶避免睡前进行激烈运动丶可以选择看书丶听音乐或者是保持每天运动等,对于初期失眠的患者而言,都是相当不错的治疗方式。

以忧郁症为例,在一些人的既定想法中就是给医生检查后,一定要吃上数十种药物,而且必须吃上一辈子,其实这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想法,一般初期忧郁症患者多数不用服用药物,而是通过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等),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只有到中重度才须用上一些药物。

重视病患自主权 不强迫用药

对普罗大众而言,精神科是个神秘的专科,原因是通常只有‘发神经’(精神错乱)的人才需要咨询精神科医生,不过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化,精神疾病的神秘外衣也逐渐被掀开,比如说一些患者出现忧郁症轻微症状,亦会主动求医,当然也有一些重度患者讳疾忌医,就算病况已不乐观,仍不愿就医,这是叫人感到痛心不已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科医生对病患的自主权非常重视,患者必须清楚所服用的药物的药效丶风险及副作用,倘若患者不愿吃药,医生亦不会强迫,而是尝试其他方法帮助患者,或向患者进一步解释药物的效用等。

之前我和几位精神科医生撰写了一本英文作品《医病共享政策》(Share Decision Making),内容就是谈及医生和患者必须一起讨论用药,我们认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也深信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必须属于‘量身定做’,哪怕是同一阶段的患者,亦可能会因着各种不同因素,如复发次数丶健康因素或形成因素等而有所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吃药就要吃一辈子?

吃药就要吃一辈子是另一个常见的精神疾病迷思,对于复发次数较高的患者,无可否认所须吃药的时间肯定是较长,但若是复发次数较少,吃药的时间也必然会较短,简单而言,吃药时间长短必须取决于病情及复发次数。

根据研究,当一个人第一次出现忧郁症的症状后,他复发的几率可以是50%,但第二次复发后再来就有接近70%至80%,倘若第三次就有高达90%几率复发,换言之复发几率也是精神科医生在开药时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

以忧郁症而言,当一名轻度患者在痊愈后,医生会叮嘱必须服药6至9个月,这也是国家临床实践指南中有提及,可是若患者在1至2个月后就自行停药,复发几率就会提高。

另外,思觉失调症(即一般俗称的精神分裂症)的服药时间也比较长,就算是第一次发作,吃药的时间也可能要到1至2年;很多人把所有精神疾病归类为同一疾病,这是另一个误区,必须再次强调不同的精神疾病,其医疗方案亦不同,服药的时间长短也不同。

-
薛汉飞医生(Seed Hon Fei)
精神专科顾问


长期吃药会伤身?

另一种对精神疾病的迷思就是长期吃药会伤身,这是一个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误解,试想想若一个药物的副作用已经严重到伤害患者的健康,比如一吃就会伤肾或伤肝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卫生部岂可能允许它存在呢?

每一种药物都必然有其副作用,也因此医生在为患者配药时一定会事先解释清楚,并且让患者知道一旦出现副作用时要如何减轻,同时在怎样的情况下必须与医生讨论。

一般上若患者遵照医生指示服用药物,在没有对药物敏感及没有乱服用的情况下是属于安全;在精神疾病的药物中,有些药物的成分较复杂,它必须是患者愿意配合才能开,这就是精神科医生必须注意,同时也要患者家属帮忙,总而言之,医生在配药时必须考量多方因素,在治疗及安全上取得平衡。

另外必须要强调,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以进口药物为多,也因此价格昂贵,截至目前治疗忧郁症的药物不少于30种,每一种药效都不同,至于哪一类药物是针对哪一类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病况来决定,倘若患者对药物不适合或有副作用,受促把药物归还,切忌把药物扔掉,一来可以节省开销,二来不至于让药物造成环境污染。

自己做医生 易药物成瘾衍耐受性

因失眠而产生焦虑或有忧郁是一般人常见的症状,但一些患者却选择‘自己做医生’,自行到药剂行购买安眠药或镇定剂等,最终会演变成另一种症状,那就是对药物上瘾及对药物产生耐受性(drug tolerance)。

当一个人出现药物上瘾及产生耐受性后,剂量就会越来越多,甚至彷佛吸毒般必须长期依赖药物,无可否认,通过安眠药及镇定剂是可以获得短暂舒服,但长期下来副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也无法根除造成失眠或焦虑的根源,可谓治标不治本。

其实当一个人面对失眠及焦虑困扰时,主动上门咨询精神科医生是正确做法,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来决定用药及分量等,甚至通过教导一些深呼吸法等亦可改善失眠及焦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是政府已经越来越关注精神疾病所衍生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及治疗,比如副首相拿督斯里旺阿兹莎曾多次与大马精神科协会探讨如何加强这方面的治疗及推广等,但坏的是国内精神疾病数据也不断上升,而且愿意主动求医的患者不多,因此一一解开对精神疾病的迷思,对于大众的健康而言绝对是有利无弊,并且也让有需要的患者无须再避忌,坦然走入精神科诊所接受治疗,让身心灵都能获得健康。”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19.11.1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