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骨折无法动刀 怎么办?骨松药造新骨 顾好骨本为基础


●讲题:不堪一击—脆性骨折随时致命?
●日期:2020年9月3日
●主讲人:骨科及创伤外科顾问拿督李润强医生
●笔录:梁盈秀

Q1:(Yookkin Chan)请问抗骨流失药物对身体健康会有影响吗?我在8月7日注射第一次,医生安排明年1月7日注射第二次,距离还不到6个月,会有危险和有副作用吗?
A1:在市面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以分成3大类,分别是抗骨流失药物、促骨质合成药物和含有双功能的药物。而你问的问题应该是关于其中一种抗骨流失的药物地诺单抗(denosumab)。这个药物对减低骨质流失乃是相当有效,可减少流失骨质超过90%。这种药物一般上是每6个月注射在皮下层以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这种药物一般上病患都较易接受,因为6个月才注射一次。由于这一种药的药效只能够维持6个月,一旦开始接受此治疗法,就不应该停止注射。如果过了6个月还没有再注射,骨质流失就会增加,甚至有些患者会患上多节的突发性脊椎骨崩裂。

所以医生必须和病人沟通,确保病人了解此药物的药性和功能,一旦开始注射就不应该停止。而有的病者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继续注射的话,那她就需要换用另外一种的药物,以继续保护她们的骨质。

有些患者会担心,每半年注射一次的话,会不会造成骨质太过坚硬,引发另一种非典型的股骨骨折的可能性。这一种非典型股骨骨折的病发几率非常低。从今年8月到明年1月,5个月的时间,跟我们说的半年只是相差一个月,其实不会有问题的。

Q2:(Carolyn Wong)若长者已经面对两次骨折,而且又不能动手术, 请问还有其他适合的治疗方法吗?
A2:这个问题很笼统,首先要看是身体那一个部位的骨折,脊椎骨、手腕、肩膀还是股骨骨折?长者不能动手术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如果需要动手术而长者又无法动手术的话,那么只有治疗病人内在的骨质疏松症。这包括了有足够的钙、维生素D,同时看有没有适合的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能够帮助刺激建造新骨,改善他的骨质密度。脊椎骨折也可能需要腰椎的支架来保护。
 

20201004_WenYi01
李润强医生日前受《医识力》邀请做客百格,线上开讲脆性骨折随时致命。左为主持人缘靖。

Q3:(Ricky Kong)为了预防骨质疏松而摄取高钙保健品,是否会有副作用呢?譬如肾结石,中风和心脏病等。
A3: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最基本元素,首先要看其需求量和摄取量。年轻人对钙的需求量大概是一天800毫克,如果在食物中可以摄取800毫克的钙,你不需要任何的辅助品;但对于银发族来说,每天在食物中只能摄取300或400毫克的钙,但是银发族需要1200毫克的钙,摄取量远低于需求量,所以才需要补充钙。但是很多人却对银发族补钙有错误的概念,觉得银发族年纪大了,不用再补充钙质,反正都吸收不到了,这是很错误的观念。

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钙片,建议把钙片分成两份,分成早上300毫克,晚上300毫克。补钙是否会提高心脏病或中风等风险,在医学上的研究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论。然而,大家还是提倡从天然的食物中摄取钙,例如奶制品像乳酪、青菜、黑芝麻或江鱼仔。如果天然的食物还不能给予足够的钙,那就需要选择补钙了。

天然食物中含有的钙会造成肾结石的几率是极低的,但有一些银发族可能同时服用一种活性维生素D的药物。这种活性维生素D帮助服用者大量吸收钙,所以服用者要注意一天的钙摄取量,确保喝足够的水,否则就容易造成肾结石。

Q4:(M Leng Wong)跑步是适合中年人的运动吗?长期跑步会否对膝盖不利?
A4:无论是做任何运动,到了某一个年龄,都会对我们的身体某一个部分或多或少带来一些的伤害。例如打羽球,可能造成颈椎和肩膀过度负荷;瑜伽,很多人都以为瑜伽是最不会伤身体的运动,但是瑜伽需要长时间或者反复性盘脚和跪着而造成膝盖关节疼痛;跑步运动是对心脏、肺和肌肉功能都很好,但是长期跑步的话,尤其是中年人,可能会过度冲击膝盖而造成膝盖关节退化性关节炎。对于参加马拉松者而言,年轻时的确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然而年纪渐长时,膝盖关节可能就会开始疼痛了。一个人在跑步的时候,对膝盖的冲击力都很大,特别是长时间和反复性的跑步。但也要看是在上坡路还是平行路,上坡路冲击力比平行路的冲击力更大。所以我建议一些中年的朋友们,在运动时需要量力而为,从轻到重,按部就班,以预防膝盖过度负荷。


编按:有关线上讲座完整内容请点入〈医识力〉脸书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967735930027384/videos/613407532700285)。以上文字内容为医生不足够时间现场回应的问题,事后透过〈医识力〉版面回答。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 : 梁盈秀.2020.10.0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