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应施打COVID-19疫苗 高剂量化疗者 宜推迟至少3个月

医句话:

我们知道在世界各国,已经有超过13亿剂的疫苗接种,当中也包括了癌患,所有的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对绝大多数人,包括癌患都是安全且有效的。
 

“COVID-19疫苗对癌患是很安全的,且不论你是过去式或现在式的癌患,大多数都应该接种疫苗。

癌患本来就是高危群,他们比其他人有着更高的风险染上COVID-19。根据外国(包括中国、美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家)的数据,癌患尤其是末期、血癌、肺癌或者同时拥有其他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等,由于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患上COVID-19,病情往往都是严重的,甚至致命。

欧美数据显示,一般人患上COVID-19的致死率是2%至3%,而癌患的死亡率则高达15%至30%。这个比率非常高,所以我呼吁每一个人都应该接种疫苗,尤其是癌患、他们的照护者或者家人。

非活性疫苗 安全性高

其实COVID-19的疫苗,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疫苗,对大多数人都是安全的。原因是所有在市面上的疫苗都不是活性疫苗,这也意味着疫苗里没有活性病毒。

至于到底哪一种疫苗适合癌患使用呢?对医生而言,我国采用的疫苗都很有效。

癌患和一般人在疫苗接种过后的副作用都一样,一般不外是手臂会疼痛、发烧或会感觉疲劳之类,这些都是短期副作用;因此关于癌患担心接种疫苗是否会影响他们的病情,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完全没有数据显示疫苗使癌症恶化。

但是,有一点我要强调的是,大家需要了解癌症包含了200多种疾病,而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疗法,一般只有化疗会使病人的免疫力降低。由于癌症与治疗因人而异,因此癌患都应该各别咨询主治医生以确定接种疫苗的最佳时刻。

整体上来说,如果治疗不会导致病人的免疫力下降,如乳癌的荷尔蒙治疗、放射治疗(俗称电疗)、标靶治疗或免疫治疗都可以接种疫苗。

开刀当天避免打疫苗

至于接受外科手术的癌患则应该避免在手术当天接种疫苗,可以安排在手术后一两周后才接种,原因是如果当天接种疫苗,患者若出现副作用,医生将难以辨别究竟是术后反应或者是对疫苗的反应。

另外,有一群癌患需要延迟疫苗接种,那就是接受高剂量化疗或者骨髓移植的患者,因为他们的免疫力非常低。因此,这些患者必需在至少3个月后,或者待免疫力恢复后才与主治医生商讨疫苗接种事宜。

至于那些正在接受化疗的实体肿瘤(乳癌、大肠癌、肺癌等)癌患,一般而言,他们的免疫力也会下降,而免疫力下降可能维持几天或几周,所以这类型的患者通常会建议他们迟一点(数周后)才去接种疫苗,而根据美国专家的指示,如果是普通的化疗,也可以立刻接种,而马来西亚卫生部的指南是如果患者正接受化疗,可以等到化疗结束3个月后或者是和主治医生商量后,才去接种疫苗。

-
庄光日医生(Chong Kwang Jeat)
临床肿瘤专科顾问

 

善用科技平台 太迟治癌夺命

当然,在这个疫情肆虐时期,我们暂时回不到以前那样,因为疫苗虽然有效,但它毕竟不是一种‘神药’,也不可能100%保护我们免受病毒侵入,所以最重要的是接种疫苗后,也要遵守好标准作业程序(SOP),不要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把这些都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大疫当前,有些患者害怕来医院,甚至忽略癌症的治疗,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疫情虽然可怕,但是癌症不治疗的话,也一样会致命,更何况,医院也都会采取很多防疫措施来保护病患和医护人员。

另外,如果患者希望减少前来医院的次数,也可与主治医生商讨如何调整治疗,比如化疗,医生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将次数减少,或选用口服药品替代。

在放射治疗方面,也可以进行类似的适当调整,在顾及患者对疫情的顾虑之余,也替患者管理好他们的癌症,两全其美。除此之外,很多医院都采用远程会诊,如果病人真的不方便前来医院,可以善用这些科技平台,院方也可安排把药物邮寄给他们。

护己护人 勿误己误人

在COVID-19盛行这段时期,医疗体系已经出现疲态,而现今可以接种疫苗,无论是不是癌症或者其他疾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该接种疫苗,一旦人们不肯接种,群体免疫无法达到,大家的日子也将会受影响。

所以常常有病人问我,接种疫苗有什么好处呢?我就说,接种疫苗好处可多了,第一是保护自己,接种之后就不用害怕轻易地感染到COVID-19,万一不幸染疫,症状也属轻微,不会变重症,要知道严重的COVID-19是可以致命的。接种疫苗后可以降低80%至90%的感染率。

第二点是保护身边的人,接种疫苗是一个社会责任,试想想,如果每个人都不去接种疫苗,让感染群继续扩大,到最后可能受害的是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和家人。

而第三点是保护社会,如果人人都去接种疫苗,我们的医疗体系就不会崩溃,经济情况也会好转起来,人民会生活得更开心更自由,所以我说,接种疫苗,对自己、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都有好处,正所谓‘护己护人,免得误己误人’。”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梁盈秀.2021.05.2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