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Pi乔布斯皆患神经内分泌瘤 罕见难确诊 有家族史须定时复诊
医句话:
神经内分泌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形成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可是一旦被确诊时通常已出现癌细胞转移,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各类检验技术的提升,再加上治疗方式多元化,包括多种标靶药物的研究进行中,这场人癌之战的天秤也逐渐倾向人们这边。
“印度宝莱坞著名演员伊凡罕(Irrfan Khan)不仅是印度影帝,叫人熟悉的是他曾在国际知名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中饰演‘中年PI’,但在去年4月期间,他却惊传结肠感染而英年早逝,年仅53岁,根据新闻报导,他生前患有一种极为罕见的肿瘤,即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
神经内分泌瘤与被誉为‘癌症之王’胰腺癌极其相似,其实伊凡罕并非近代罹患此症的名人,广为人知的苹果教父即已故的执行长乔布斯(Steve Jobs)也是另一名响当当的名人患者,到底神经内分泌瘤是如何产生以及该如何预防及治疗,都值得每个人包括医生去多了解。
神经内分泌瘤为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表皮细胞肿瘤。人体中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neuroendocrine cells),它除了负责神经传导功能之外,也会分泌不同的荷尔蒙或类似荷尔蒙的活性物质,以致人体的各个功能可正常运作,但一旦神经细胞产生病变后就会形成神经内分泌瘤。
这类肿瘤最常出现在人体肠胃道、肺部及胰脏或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前述的两位名人患者为例,根据报导伊凡罕是肠胃感染,乔布斯则是较罕见的胰脏神经内分泌瘤,这与一般常见的胰腺癌不同,其存活率会较高,也因此他得以抗癌7年仍存活。
外表似癌不完全是癌
尽管神经内分泌瘤看起来好像比较‘温和’,但却有出现恶化的可能性,甚至可演变成恶性肿瘤及肝转移,一旦发现就必须立即切除。此外,神经内分泌瘤生长速度缓慢,潜伏期会更久,肿瘤外表均匀,与一般恶性肿瘤很大不同,表现出‘类似癌但却不完全是癌’的外表。
1907年,当时的德国病理学家奥本诺多夫(Oberndorfer)在病理学会上发表关于类癌(carcinoid,德语为Karzinoide)论文,到了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神经内分泌瘤的分类,其中类癌就被用来称呼大多数的神经内分泌瘤,也因此它另一个学名就是类癌。
截至目前,医学界对神经内分泌瘤的研究仍不够,因此无从了解其发生经过,只能确定的是‘基因突变’有关,但究竟是为何会产生仍有待更多的研究,不过从目前的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瘤与特定遗传疾病和染色体异常有关,比如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I)、逢希伯-林道症候群(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以及第一型神经纤维瘤症候群(neurofibromatosis-1)等。
若一个人有以上家族遗传疾病,其家庭成员必须定时咨询医生及进行检查,从而及早发现神经内分泌瘤,并尽快安排手术切除,以免后患无穷。
初期无明显症状难发现
神经内分泌瘤在形成的初期是没有明显症状或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症状,比如咳嗽、心悸、气喘、入睡后无故流汗(或俗称的盗汗)、皮肤发炎,甚至是出现低血糖症状。
根据研究,神经内分泌瘤从出现初期症状到确诊,至少是5年以上,有时甚至是出现转移或其他肿瘤症状后才会被发现。
此外当肿瘤形成后其特异性很低,没有更多症状,只是有一些相关警示症状,比如反复性胃溃疡或慢性腹泻等,不仅是一般人不会察觉,就连医护人员也可能被‘骗’,仅把它视为一般疾病来处理,结果往往当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出现癌细胞转移至肝脏了。
胰肠胃神经内分泌瘤增
在大马至今没有确定的神经内分泌瘤的数据,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增长的趋势,主要来源于胰脏及肠胃道神经内分泌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T)的确诊,不过具体原因不详,但在一般普遍可接受的解释为人们开始重视健康检验,再加上涌现日新月异的诊断器材。
这类肿瘤并没有针对某个年龄阶层、族群、或性别等,换言之患者可以是少年、青年、中年或晚年,但值得庆幸的是,它的盛行率不高。
8大检验助揪癌
如今有好几种检验方式及器材可及早发现神经内分泌瘤的存在,并采取干预方式避免癌细胞出现转移的风险,比如:
- 测量24小时尿中的5-氢氧靛基醋酸(5-HIAA)
- 血清嗜铬粒蛋白A(CgA)
- 内视镜超声波(EUS)
- 超声波
- 电脑断层扫描(CT)
- 正子电脑断层扫描(PET/CT)
- 磁力共振造影(MRI)
-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
致命主因:分化不良及癌转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近年所颁布的临床指南,已把神经内分泌瘤做了病理诊断上的更新,并以细胞分化程度、有丝分裂数及Ki67指数(一种标记细胞增殖状况的常用指标)分为3个等级,而治疗则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活动度及是否有出现肝转移来决定治疗方式。
除了正规的手术切除及药物之外,一旦肿瘤出现恶化,可考虑的治疗方案包括症状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体抑素类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干扰素(interferon)、标靶治疗(everolimus、sunitinib)、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及化学治疗。
癌细胞分化不良及癌细胞出现转移是神经内分泌瘤造成致命的两大主因,在过去由于对此症的了解不多,治疗以手术为主再加上化学治疗,但近年来检验器材的提升,治疗的方案也越来越多,因此可及早发现癌细胞的存在,在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下,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对于患者而言,绝对是个好消息。”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