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彰:及早判断出血点·血便病从浅中医

血便是病人常见到的一种症状,一些人初次发现血便时,往往没有多加关注或隐疾讳医,错失治疗良机,有的民众则是求助民间偏方而延误病情。

实际上,血便形成原因大不相同,可大可小,更被视为肠道发出的警讯,所以应该尽早检查,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外科专科陈成彰医生说,血便(便血)指的是解出带血的大便,或只解出血而没有粪便。

他指出,通常上消化道的出血会比较容易伴随着血便一同出现,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食道静脉瘤破裂,胃肌肉瘤,胃癌,小肠血管瘤等等病灶出血所致。

“下消化道出血,则是解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粪便,大便上或卫生纸上沾有鲜红色血液或者是像拉肚子一样,解出只有血而没有粪便的水状物。”

“如痔疮、肛门裂伤、肛门廔管、直肠炎、肛门受伤或置入异物、大肠息肉、大肠癌、肠粘膜血管扩张、溃疡性结肠炎、志贺氏杆菌痢疾、沙门氏杆菌肠炎、阿米巴痢疾、大肠憩室及缺血性肠炎。”

....
陈成彰:超过50岁的民众应做大肠镜检查。(图:星洲日报)

食道胃出血也会血便

陈成彰医生披露,虽然解鲜红的血便大都是由小肠下半段及大肠、肛门的病变而来,尤其是直肠、肛门的毛病为主,但也有例外。

“当食道、胃、十二指肠或近端小肠快速且大量出血时,也可能解出鲜红色的粪便。相反的,下消化道出血,若量少、速度慢,可能呈现紫黑色大便。”

“因此判断出血部位,必须视出血点的出血速度、量及肠蠕动的快慢不同而有大便外观不一样的表现。”

陈成彰:严重者需动手术止血

陈成彰医生指出,在治疗方面,对出血严重者首先要保持生命迹象的稳定(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可给予点滴输液或输血治疗。

“同时进行出血部位的寻找和可能的止血步骤,包括胃镜、大肠镜等内视镜止血法,或血管栓塞等方式止血。若仍无法妥善处置,则需手术方式止血。”

预防胜于治疗,陈成彰医生建议,超过50岁的民众考虑做大肠镜的检查,一般民众若有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可做粪便潜血检查。

用显微镜检验血便症状

“粪便潜血检查可观察粪便表面肉眼难以辨识的血液,只需花生米般的粪便,就可透过显微镜检验血便症状。”

基于大肠直肠癌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有大肠癌家族病史者,在三四十岁进行相关检验是必需的。

陈成彰医生说,生活饮食、心理和情绪、遗传基因、压力等都有可能影响健康体质,重要的是不要延误就医,若不然小病成大病,就后悔莫及了。

多吃高纤维
食物免便秘

“只要警觉性高,尽早求医找出出血原因,便可早日康复。”

为了使排便比较顺畅,民众在日常保健应加强关注,多吃高纤维的食物、蔬菜和水果,保持足够的水份、运动,减少久坐或久站的生活习惯。

血便症状:

腹部、肠胃不适常伴随的症状各异,诊断方法也不同,陈成彰医生举出下类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48岁,男性,无任何病史,左下腹隐隐作痛一星期。之前多软便,有时有血。大肠镜检查结果是乙状结肠癌。

案例二:25岁,女性,无任何病史,国外旅行途中突然大量血便,紧急返国就医,胃镜正常,大肠镜发现出血来自小肠。诊断为小肠出血。

案例三:20岁,女性,无任何病史,排便偶而出血,肛门镜检查为肛裂。

血便的诊断及处置方法

1.内视镜检(Endoscopy)

软式光纤内视镜是诊断上肠胃道出血最主要工具,内视镜检最好尽早完成,其不但可以尽早诊断,且可做多种止血治疗方式来止血(例如打高浓度的盐水、电烧、热烧、镭射烧灼术、内视镜缝合)。

若止不住则考虑手术治疗。

2.血管摄影(Angiography)

虽然内视镜有前述之优点,但血管摄影,仍是上胃肠道出血一个重要的诊断及治疗工具,在胃十二肠动脉(gartroduodenal artery)附近之出血或是严重之压力性溃疡造成大出血,即可用血管拴塞方法来控制出血。

3.电脑断层扫描(MDCT)

出血速度只要有0.3ml/min就可侦察到,敏感度达到90%,可是要在急性出血时才能发挥功能。

4.核子医学造像(Radionuclide Imaging)

核子医学造影在肠胃道出血也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主要在3方面,第一是Tc-99m Sulfar colloid直接打入血管中,若有血管出血,则可以用干码照像机来显像出来,出血量小到每分钟0.1ml,也可以显像出来,若是有出血可以用血管摄影加以栓塞。

第二种方式是用RBCs labeled with Tc-99m来显影,可以做比较长期追踪。

第三种是默克氏憩室的扫瞄,用Tc-99m pertechnetate放射线,此药可被肠胃黏膜摄取,而加以显影。

....
预防胜于治疗,从而避免胃肠道产生的疾病。(图:星洲日报)

 

....
“肛门镜”仪器可在门诊进行与肛门相关疾病的检查。(图:星洲日报)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6.08.11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