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惹上慢性病 肥胖者大脑早衰10年

医句话:

有人说减肥是一辈子的事,正因如此,不管是口耳相传或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不同的减肥方法几乎日新月异,甚至有些是非常极端的。其实只要能把注意吃的分量,再做到营养均衡,佐以适量运动,想瘦并不难。

“大马人有多胖?全球肥胖人口不断攀升,根据2019年马来西亚国家健康和病发率调查(NHMS),大马成年人中的超重或肥胖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率是44.5%,到了2015年已上升至47.7%,2019年这数据再次升高至50.1%。这也意味着几乎每两位大马成年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超重或肥胖的,而当中的60.9%是来自于55至59岁的年龄层。

此外,在5至17岁的孩童当中,就有29.8%的孩童是超重或肥胖的,这也意味着几乎每3位小孩,就有一人是属于超重或肥胖。

那超重和肥胖有什么问题?肥胖在现今社会已经被视为一种慢性疾病,它可造成身体机能衰退,也可能缩短人类的寿命。各项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它也可能带来降低人们的生活素质和造成社交及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长远以来会加重医疗系统的负担。

生产力低医疗开支高

近年来,马来西亚在肥胖相关的医疗保健开支为东盟国家最高(19.36%),而其他东盟国家在这方面的医疗保健开支平均少于10%。与此同时,马来西亚男女的生产力因肥胖而分别降低了6至11年及7至12年,这长久下去将对国家整体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马来西亚肥胖趋势不容忽视。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症及某些类型的癌症都是过重或肥胖所可能引起的病症。超重和肥胖也会导致肌肉骨骼疾病,包括骨关节炎。剑桥大学的其中一项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也与大脑组织萎缩相关,尤其在中年时期,超重与肥胖人士的大脑相比起其他同龄阶层人士早衰10年。

所以肥胖也可能提升患上神经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及阿兹海默症)的风险。另外,若无视儿童的超重或肥胖问题,那些超重和肥胖的儿童极可能在成年后依旧保持着肥胖的状态,这同时也可能造成早发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肥胖基因只占5%

胖都是遗传造成吗?从科学角度探讨肥胖因素而言,超重和肥胖的起因为热量摄入量和消耗量不平衡。造成热量摄取及消耗不平衡的原因多样化,诸如先天性遗传、生活模式和环境因素等。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在孩童肥胖中,基因只占了少于5%的可能性。而且,一个肥胖家族住在同一屋檐下往往都有着相似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因此,虽然基因遗传是导致肥胖的其中一个可能性,但肥胖更像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而造成的一种疾病。

除此之外,一些药物的使用及一些影响体内代谢或内分泌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也可能造成肥胖。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饮食潮流的变化,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已经普及化。再伴随着许多工作性质的变化、更多的代步工具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人类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这趋势让人类离肥胖越来越近。

根据2015年马来西亚国家健康和病发率调查(NHMS),不健康饮食和低活动量是导致马来西亚肥胖率日渐攀升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超重和肥胖是可预防和逆转。一步步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能够让我们逐渐远离肥胖。”

 

_
王美燕(饮食治疗师)

 


好吃都不健康是假象

“好吃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是食物的品相?香气?味道抑或是口感呢?其实我们的基因及神经系统,加上荷尔蒙都对我们的饮食习惯及喜好有一定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亚裔会比欧裔更容易接受榴梿。当然除了这些先天性的原因,后天性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力也很大,甚至会超过先天性因素的影响。

看一看马来西亚的饮食环境,我们引以为傲的亚洲美食不夜城,各种着名的传统美食,如椰浆饭、肉骨茶、叻沙、娘惹糕等,全都是高卡、高糖及高脂的。再看看当今正火的所谓网红美食亦如此。

的确,许多的科研文献都指出,高糖及高脂的食品会比较容易勾起人们的食欲。再者,从商业角度考量,以目前市场的情况,售卖高糖及高脂种类食品的材料成本、技术成本以及风险都比那些低糖及低脂的来得低。

因此,市场上的美食宣传都以这些所谓的不健康食品为主,从而造成民众的普遍认知都是健康的食品不好吃。

吃多少加营养均衡才关键

身为营养师我经常都会遇到如此的问题,那就是我要减重,可以吃什么呢?不可以吃什么呢?而我的回答都是,想吃啥,就吃啥。难道要减重就真的不能吃好吃的食物吗?非也。其实减重饮食的重点在于吃多少,而不是吃什么。想要减重,首先得先管得住口,别因为喜好而过量的吃,应根据各自身体需求来进食。

管好了嘴,我们再看营养均衡。所谓的营养均衡就是根据马来西亚健康盘所强调的概念,即‘Suku Suku Separuh’。之前所提到的各种美食,无论是传统的或是当今流行的,大多数都无法在均衡这一块达标。因此在美食当中做点调整是必要的。比如说,吃肉骨茶时,配上一盘蔬菜,再搭上一份水果,如此就能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了。

如果能做好以上两点,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减重绝对不是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每天在饮食上减少摄取250卡路里(就一杯奶茶的分量),再加上运动消耗掉250卡路里;我们就能在每星期减掉半公斤,1个月就两公斤了。

听起来也许不难,不过实践的过程可能会遇到种种的问题与挑战。咨询营养师或饮食治疗师,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突破减重路上的重重难关。”

 

_
黄资凯(雪州卫生局高级助理主任(营养))

 


网络减肥资讯泛滥 人人皆专家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对于减肥的关注和需求也日益增加。在网络上,特别是各大社交媒体的社群里,减肥资讯如雨后春笋般泛滥,但其中存在着许多陷阱,不当的实行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参考网络减肥资讯的陷阱,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健康地减重。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网络上减肥资讯泛滥的原因。网络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减肥经验和观点。这导致了信息的过载和质量的参差不齐。许多人缺乏专业知识,却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或个别案例来发布减肥方法,这使得人们很难判断哪些资讯是可靠的。

其次,人们想要快速减肥的心理也是导致参考网络减肥资讯的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快速见效的期望越来越高。

减肥不仅是为了塑造理想的身材,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种心理使得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号称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减重的方法,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经验分享缺乏实证

实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严谨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医学和营养学领域,实证研究是评估某种健康方法或饮食计划是否有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然而,网络上的减肥资讯往往缺乏充分的实证支持,却基于个人经验或简单的观察得出结论。这使得人们很容易被虚假的宣传和吸引人的承诺所误导,盲目跟随减肥方法,而忽视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举个例子,某个网络健身博主声称通过他自己的减肥方法在短短1个月内减重10公斤。他分享了一套极端的饮食和锻炼计划,并宣称这是快速减重的终极秘诀。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缺乏科学依据,没有充分的实证支持。人们盲目追随这个博主的减肥方法,可能会面临营养不良、身体疲惫、代谢紊乱等风险,而这些风险在该博主的宣传中往往被忽略或回避。

影响体内新陈代谢

参考网络减肥资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陷阱。首先,某些减肥方法可能会影响新陈代谢。一些极端的饮食方式,比如极低碳水化合物或极低脂肪饮食,可能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降低。当我们暂时限制摄入的能量时,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情况,导致新陈代谢减缓。一旦我们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很容易反弹。

其次,网络减肥资讯讯往往提供的饮食方式并不是针对个体的客制化的。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新陈代谢率、营养需求等都不同,因此同一种饮食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如果我们盲目地参考网络上的减肥饮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或者摄入过量的问题,从而对身体造成损害。

此外,网络减肥资讯通常缺乏可持续的长期效果。很多人希望在短时间内达到减重的目标,而网络上的一些方法往往也强调了快速的效果。

然而,持续的健康减重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依赖于暂时性的饮食限制或快速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无法坚持长期的改变,体重很容易反弹,甚至可能比原来还要增加。

乱乱减更易患慢性病

最后,参考网络减肥资讯还可能增加其他慢性疾病的病发率。一些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者摄入过少的问题,从而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调节。长期下来,这可能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及忧郁等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面对参考网络减肥资讯的陷阱,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呢?最好的方法是咨询专业的饮食治疗师。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客制化的饮食方案。通过与专业人士的合作,我们可以更科学及健康地减重,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总之,参考网络减肥资讯可能存在一些陷阱,包括缺乏实证支持、影响新陈代谢、造成体重反弹、无法持续进行以及增加其他慢性疾病的病发率等。

面对缺乏实证支持的网络减肥资讯,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思维。不要盲目追随别人的减肥方法,而是要主动寻求可靠的科学信息和专业的意见。选择那些经过充分实验证明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同时注重个体差异,遵循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原则,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减重效果。”

_
张森宇(饮食治疗师)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 肥胖营养 ”系列四之一

文章来源:
医识力.2023.09.2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