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说Yes或No 高敏儿须教养介入 无法适时纠正 他日恐人格扭曲
医句话:
家有高敏孩子的父母无须太担心,因为高敏并非疾病而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通过良好教养及正确引导可让高敏孩子一步一步被纠正过来,而面对高敏孩子,父母必须付出更多的耐性及关爱。
“高敏感(简称高敏,Highly Sensitive Child, HSC)并非疾病,它是属于人格特质的一类,因此无须医学治疗,对高敏有更多了解的父母亲,可通过教养介入帮助有高敏特质的孩子及早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也避免高敏演变成孩子长大后的精神困扰,比如焦虑症等。
早在30年前即1991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融博士(Elaine Aron)已针对高敏儿童发表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及高敏儿童与一般儿童的比例可达到每5人中就有1人,换言之高敏儿童并非‘特殊的那个’,反之是相当普遍,高敏则是这群小孩的情绪反应,父母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很多时候家有高敏儿童是无须特地咨询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医生或专家。
父母必须明白高敏孩子需要的是教养介入而不是治疗,因此更多的沟通及引导才是至关紧要,父母可以让高敏孩子去适应和调整他们的情绪反应,并让他们了解如何去做好情绪方面的管理功课,适时地纠正他们的情绪反应即可。
由于高敏感的人格特质,因此他们的情绪波动会特别大,尤其是当他到了一个新环境时,基于高敏的缘故,他会感到很大压力,此时必须重新调整思考,比如这里是否安全呢?我这样做是否可行呢?打个比方,父母准备要带高敏孩子去诊所见儿科医生,可以考虑先在家进行‘模拟’,如以书本先解释或直接打开视频给孩子先了解,接下来会有哪些情况会出现,如医生是如何检查或者是打针等,同时也必须清楚告知父母会陪伴在旁,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接纳新事物,而通过彩排亦能让他们可以逐渐放心不必要的担心,从这一点来看,父母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学会说“不”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完美主义是高敏儿童常见的特质,他们之所以会‘想很多’目的就是要尽所能把可能会发生的意外减到最低,这样才不至于出错,而父母有必要给予纠正及设定界限,那就是事情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照着他所想的那样进行。
高敏儿童很有同理心,可以把他视为很关心别人的小朋友,他们很在意别人的想法,甚至因着过于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但与此同时他很常以别人的想法来定位自己,由于接受太多别人对自己的定位他们会缺乏自信,若是过多负面的定位想法将使到他们容易崩溃。
因此高敏儿童第一是必须学习说‘不’,可以接受别人的评价,但不照单全收,第二就是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因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面对高敏儿童,父母的一句温和地劝说远比严厉的警告更适合,让我们想像一个画面,那就是一位母亲面对着一位高敏孩子时,问说‘你要不要出去买衣服啊?’,是‘要和不要,要就走,不要就算了’,比较好呢?抑或是‘我们现在要出门去买衣服,到时我们会到一间儿童服装店,会有其他人在试衣服,你可以选择超人衣服,也可以选择哆啦A梦的衣服,若是你不要去,我们就在家,你继续做功课’,以上两种对话方式哪种较为适合,很显然是第二种给予清晰选择的,这是因为高敏儿童会想很多,倘若此时用上严厉的词句甚至是打骂,将使到他们的情绪更乱,更难做抉择,最终就是闹脾气。
身为一名儿科医生,我认为适宜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与孩子沟通时不要用Yes or No,而是给予解释,包括做了这个抉择后的后果是怎样之类,另一个抉择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光景等。
12相处重点
根据专家建议,与高敏儿童相处有12大重点:
1)同理他的感受
用心聆听,并回应感受,让孩子感到被爱。
2)多给一些时间
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及做决定。
3)给予选择权
提供2至3个选择,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有自主权。
4)规范清楚明确
能缩短适应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5)用品多方尝试
减少因气味、衣料材质、声音等而产生不舒服。
6)安排空白时间
避免将形成排太满,让大脑有休息时间。
7)避免处罚隔离
高敏孩子易过度解读成不被爱。
8)避免大声说话
包括音量、用字遣词、肢体语言,会令他们有压力。
9)避免不必要逗弄
孩子容易误解玩笑而内心受伤。
10)规律并善用预告
减少变化能让孩子有稳定的情绪。
11)有弹性也设底线
为了让高敏孩子在将来可适应社会,不过度保护。
12)观察超负警讯
避免因为过度刺激而产生的情绪行为问题。
忌当虎爸虎妈 宜採爱的教育
身为父母必须理解为何高敏孩子会很难做抉择,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当下他面对的情况在上一次曾有不好的经历,因此当第二次遇上同样的情况时,他会不断回忆起之前的经历,因为感到恐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须更有耐性地去给予帮助,包括了解他担心什么,以温和地沟通方式有耐性以及尝试引导他,并且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去思考,而不是以虎爸虎妈的教养方式。
假如遇上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很大时,比如说他看到一只小猫被惨死在路边,可以容许他的情绪获得抒发,并且也给予适当的劝告,如下次骑脚车时要注意小动物,然后陪伴他把小猫拿去埋葬等,试着转移他的焦点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另外,对高敏儿童有一种常见的迷思,那就是‘他很难做决定、很害羞及内向’等,但根据数据,其实有多达30%的高敏儿童是属于外向的,这也是家有高敏孩子的父母必须注意。
高敏儿童的其他特质包括不喜欢衣领上有标签、不喜欢惊喜(分分钟惊喜变惊吓)、很快就察觉到细微动作或改变,包括老师的新衣服或发型等。”
高敏儿4问:可在研究或探讨性领域發展
问1:高敏儿童的特质似乎偏向“难搞”举动,是真的吗?
答:诚如我一直强调的,高敏是人格特质并非疾病,那这个人格特质难道就只有诸如“难做抉择”、“完美主义”或“富有同理心”等看似“难搞’的行为吗?未必,一些高敏儿童有着比其他小孩更多的幽默感、直觉强或者是会去思考很多问题等,而这些特质在日后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他可以在研究型或探讨性的领域发挥其分析能力。
问2:门诊中如何分辨出高敏与感觉统合失调或自闭的孩子呢?
答:其实不管是高敏、感统失调或自闭的孩子从以前到现在都有,只是随着如今对儿科精神更多的认识及看重,因此病例才会更多被发掘,在以前物质相对贫乏时,只要能顾好孩子吃饱穿好就行,可是当物质较为好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层面就会开始被顾及,并发现其实孩子的心理世界和大人亦相同。在门诊时,首先我会先排除掉是感统失调及自闭的可能性,在确定为高敏孩子后给予父母相应的教养方式建议。
问3:那高敏是否有伤害呢?
答: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刻意去提及到伤害,但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设想,首先是高敏孩子会在乎别人的感受多于自己,假设父母希望他考试满分,于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就很努力去学习,无奈的是最终无法完成父母的期许,而父母的失望将会造成其自我价值崩溃,并演变成人格扭曲,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倘若没有及时获得纠正,如情绪的发泄或引导等,那就有可能会出现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纠正及引导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足以影响他们一辈子。
问4:那高敏儿童在大马是否很常见呢?
答:根据1991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融博士的研究,每5名儿童就有1人高敏,这项数据适用于全球,因此大马亦不例外,不过据我所知,大马几乎没有特别针对高敏儿童进行探讨,反而在台湾关于高敏儿童课题就比较常被讨论。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