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 捐血, 女性捐血, 适度捐血, 铁质流失, 缺铁性贫血, 新陈代谢, 血红素, 贫血

3个月捐血一次太频密 或隔半年减铁流失

医句话:

在当今社会,捐血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也代表着对健康意识的重视,是许多人展现关爱的方式。对多数捐血者而言,每3个月捐一次血是合理的安排,也正因他们的付出,让许多患者得以顺利接受手术或输血。然而,对某些人,特别是女性而言,3个月一次的捐血并非必要,因为女性在每月生理期时会加速铁质流失,甚至可能面临贫血风险。因此,如今血库中心建议女性捐血者可将捐血间隔延长至4至6个月,以避免铁质储存不足的情况发生。
 

捐血至输血相等于一个人的血管到另一个人血管中,也因此有句话这么说‘从这血管到另一血管’(from vein to vein),它要带出的意思就是捐血到输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效率及重要性,更重要就是提醒了我们捐血是如何直接影响并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然而捐血不仅是将血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身上,还涉及到捐血者个人的体内铁质变化与补充。

铁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的饮食中。铁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肝脏代谢与分配。肝脏将铁质转化为无毒的形式,并储存于组织中,包括红血球、肝脏及其他器官。

二价铁Vs三价铁

而它的来源主要分为二价铁以及三价铁,通俗的说法就是二价铁就是动物性铁质,而三价铁就是植物性铁质。所谓的动物性铁质包括红肉和肝脏,吸收效率较高,至于植物性铁质则包括全谷类与豆类。

相比之下,后者的吸收效率会较低,不过通过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提高吸收率。另外饮食习惯也会影响铁质吸收,例如酒精能促进铁质吸收,而咖啡和茶则会抑制其吸收,但须注意一点,这并非鼓励喝酒的说法,仅从吸收效率来看而已。

男性血红素低下恐非小事

人体内的铁质其中50%存在于红血球和肌肉中,7%用于骨髓的新陈代谢,剩下的40%则作为储存铁质,主要储存在肝脏和网状内皮系统中,亦可把它视之为人体血液的‘定期存款’。在正常情况下,男性的铁质储存量较女性高,这是因为女性每月因月经流失部分铁质,但男性在验血时若发现血红素低下即贫血症状,医护人员会考虑做进一步检验,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其他问题造成,比如内出血。

事实上,捐血者在每次捐血都会造成一定量的铁质流失。以450毫升的全血为例,这会导致约225毫克的铁质流失,占人体铁质总量的5%至10%。这种流失对男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育龄女性来说,其铁质储存量可能较低,因此恢复期会更长。

另外捐血者的体重和血液总量也会影响捐血的影响程度。例如体重较轻的捐血者通常捐献350毫升,而体重较重者则可以捐献450毫升,但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超过血液总量的13%。随着越来越多关于捐血及输血方面的研究,医护人员及捐血者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捐血时间表。
 

捐血后铁质流失?最快150天内补回

当一个人在捐血后,适时及适当的铁质补充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人体需要16至150天才能恢复捐血时失去的铁质,通过正确的饮食及补充剂可以加速恢复过程,其中就包括捐血后配给的叶酸及铁质补充剂。

至于在饮食方面,荤食者可以考虑肉类(红肉或白肉)、内脏、豆类及深绿色蔬菜,至于素食者则可以从豆类、深绿色蔬菜及全谷类等摄取所需的植物性铁质,惟须注意的是,必须搭配促进吸收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及草莓等。

咖啡高纤妨碍铁吸收

另外研究也发现,咖啡及茶所含的单宁酸会抑制铁质吸收,而一些高纤维食物也会降低铁质吸收效率,所以饮食方面须多加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文化对捐血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如印度因国民以素食居多,因此在捐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女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印度女性捐血占全国6%,比例是全球最少。

3个月捐血一次太频密 或隔半年减铁流失
李丽琳医生(Christina Lee Lai Ling)
马大医药中心血库主任
输血医学专科顾问


 

严重衍生缺铁性贫血

捐血后若没有及时补充身体所需铁质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呢?可分为几个不同阶段,即早期、中期及晚期阶段。

在早期阶段,铁质储存会出现减少,但尚未引起贫血,不过储存铁蛋白(ferritin)水平则会出现下降。到了中期则会出现骨髓造血受到影响,红血球生成也会出现减少。
到了晚期阶段就会发展成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也就是血液中缺乏铁质或铁质不足。常见症状包括疲累、头晕、脸色苍白甚至严重会出现手脚冰冷等。在临床上贫血(anemia)是常被提及的症状之一,指的是一个人的红血球或血红素(Hemoglobin,Hb)减少,进而形成血液稀薄状态。

定期检测血红素铁质

正常血红素功能是透过全身血液循环输送氧气到全身组织,当血红素不足时,就会导致组织呈现缺氧状态,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无精打采及气虚等。从医学角度,当男性的血红素低于12g/dL或女性低于11g/dL时即为贫血。

铁为人体必需矿物质之一,有助于正常血红素形成,进而帮助氧气运送至全身组织及利用,对女性捐血者而言,由于每月的生理期加速了铁质的流失,因此更容易面临贫血风险。所以定期检测血红素和铁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适度捐血促进新陈代谢

可是这是否意味女性不适合捐血呢?非也,适度捐血对健康有着莫大的益处,首先可减低铁过量的风险,当一个人的铁质过量可能会导致氧化应激及相关疾病,而适度捐血则有助于维持铁质平衡。再来适度捐血能促进一个人的新陈代谢,在捐血后身体会刺激红血球的生成,有助于保持血液的活力,并改善血液循环。

事实上,放眼全球,曾捐血超过80次数的女性也大有人在,这也间接说明女性亦可为捐血贡献力量,不过在进一步研究这类女性捐血者的健康状况时,无一例外是她们都有遵循健康生活作息包括饮食均衡。

因此要做到持续捐血,前提是必须遵循医护人员对捐血者的建议,包括在捐血前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特别是补充富含铁质的食物,再来就是捐血后须注意不进行激烈活动,须多休息及喝水,同时适当增加铁质补充剂及叶酸的摄取。同时也应根据个人情况延长捐血间隔,定期检查铁质水平等。

只服1种药物可捐血

那如果捐血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等是否适合捐血呢?对于这点血库有一套既定的做法。以高血压患者为例,假如患者只服用一种药物,那还可以接受捐血,但若是超过一种以上就不接受。糖尿病患亦如此,假如患者只用二甲双胍(metformin)已足以控制血糖,那仍可以接受捐血,但若是须用上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一种以上药物就不接受了。

一点须特别提及,在我国捐血不时会上演温馨的一幕,那就是情侣或夫妇同时来捐血,可是考虑到女性捐血须间隔较长时间,亦会出现一些比较‘倔强’的女性捐血者向血库医护人员要求可以一起捐血,因此通常医护人员需要花时间慢慢去说服。

此外,捐血的另一益处就是相等于做一次健康检查,因为血库医护人员在收集捐血后会送往检查,同时在一些血库亦会给予捐血者检查尿酸指数甚至是心电图检查等,因此对40岁后男女,在捐血助人之余,亦可同时为自己健康做好管理。
 

3个月捐血一次太频密 或隔半年减铁流失

 

科技进步减血消耗量

相比COVID-19肆虐期间,如今捐血的人潮彷佛已回到2019年之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医学技术上的不断提升,让血库用量获得舒缓。其中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的腹腔镜(laparoscopy)以及在脊椎手术中所采用的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系统(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 system)就是当中的佼佼者。

后者简称为自体血液回收(cell saver/cell salvage),它减少了患者因手术失血而需要输注异体血的可能性,从而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如感染、免疫反应等。须注意的是,自体血液回收并不适宜在肠胃科或癌症手术中,但它的出现无疑让血库的血液消耗量获得些许舒缓,特别是一些非紧急的手术。

另外在患者须动手术前给予注射铁质补充,以减少手术期间的血液使用量,也有助于血库减少血液消耗量的做法之一。在血库的使用量中,紧急手术如意外、必须输血如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以及手术是3大主要‘用户’,医学技术的进步对前两者的血液消耗量并不明显,但对于第三者就非常明显,简而言之,科技的进步确实起到血消耗量的减少。

那是否意味捐血不再迫切呢?非也,从宏观角度来看,全球人口也在增长中,也就是说需要输血的患者还是很多,因此捐血还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我国捐血人数及次数迄今还不是非常理想。根据我国卫生部的统计,除了吉隆坡的捐血人数及次数超过10%之外,其余州属的捐血情况皆低于水平,这点与台湾的捐血达到8%水平仍相去甚远。

毗邻州属相互照应

正因为一些州属的捐血情况并不理想,以致有时候一些迫切需要用血的州属须从毗邻的州属获得血液供应,比如沙巴的地中海贫血症病例较多,很常须从砂拉越的卫生局把捐血送过去。

但纵观我国捐血情况,属于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尤其是我国是采取全民捐血,收集血液后用在人民身上,而不是以买血方式进行,这无疑是更理想的做法。
总的来说,捐血是利己利人的公益行为,但亦须注意身体的承受能力和营养补充,尤其是女性捐血者。通过科学的饮食与合理的捐血间隔,捐血者不仅能帮助他人,还能维护自身健康,这既是爱心的体现,也是健康的选择。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 .笔录:何建兴 .2025.05.03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