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林仁吉 / 每天睡三四小时就醒来 拒绝依赖安眠药 中医治疗有否帮助?

问:我今年31岁,大约半年前开始出现失眠问题。通常睡三四个小时就会醒来,之后便很难再入睡。我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效果不佳。比如,我曾尝试在晚上9点提早入睡,睡前不看手机和书籍,但情况没有改善。后来我增加了运动量,情况依旧。最近,我又尝试早起晒太阳和晨跑,但效果依然不理想。以为是天气太热,于是长时间待在冷气房里,情况也没有好转。

心理状况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健康,没有任何压力。看过精神科医生,起初服用安眠药有用,但停药后症状又恢复了。

Q1: 我不想依赖安眠药,请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Q2: 中医针灸和静坐是否有帮助?

Q3: 朋友建议试喝市售晚安凉茶或桑叶凉茶,不知是否有效?

问药

陈诗欣/长期服安眠药 发现怀孕怎么办?

问:我是长期失眠者,目前有在服用zolpidem辅助睡眠,而最近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是花了半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怀孕,所以担心药物会影响宝宝的生长,想请问有关怀孕期间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答:在怀孕期间使用药物时,确实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负面影响。关于唑吡啶( zolpidem)的使用,建议你尽快与你的医生讨论,他们可以评估你目前的情况, 评估唑吡啶对你和宝宝的风险, 并为你提供适合你和宝宝的建议。

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尽量减少唑吡啶的使用,或者在不使用它的情况下尝试其他睡眠辅助方法。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2023年有一篇国际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显示,孕妇在怀孕初期使用镇静安眠药,对胎儿死产、早产并无显着影响,但会微幅增加胎儿出生时体重过低的几率。因此,临床医生可依实际情况审慎评估权衡,若孕妇真的为失眠或焦虑所苦,或因怀孕过程加重原有症状而影响怀孕的安定,必要时仍可用药。

生化药理

安全性高成瘾低 新型安眠药 撤精神科药管

医句话:

安眠药,一个似乎被污名化的药物,因为一提及安眠药就会联想到成瘾的危害。其实安眠药并没有想像中如此恐怖,只要遵循医嘱服用,安眠药可改善失眠以及其他并发症如癫痫等,而且如今新一代安眠药已进一步降低过往的一些副作用,对多年来饱受失眠痛苦的男女更是迟来的春天。

“如果把失眠视为现代人‘通病’并不为过,尤其在城市打拼的男女,由于长期及长时间处于生活节奏快及高压下,越来越多人面对睡眠障碍及不同的精神疾病;早前《亚洲医学及健康科学》期刊的一项调查数据指出,我国每10人中就有9人曾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由此可见失眠问题有多严重。

面对失眠,患者的做法有哪些呢?数绵羊?抑或是通过改善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如调暗灯光、听催眠曲,或者是喝杯牛奶等?相信这些提及的方式,患者早已尝试了无数次,但却无法奏效,于是最终只能选择药物,尤其是安眠药。

问药

林建斌/自用安眠药可致重度上瘾

问:我每晚都很难入睡,将房间所有的灯关掉、播放轻音乐或点香氛蜡烛都试过了,一样无效。由于太痛苦,我上午买了安眠药服用,很快就能够入睡了。我想问问,安眠药是否会上瘾?我该如何控制自己的用量?因为一旦停药就无法入睡了。

问医

问医·吃药运动仍无法入睡·服安眠药小心成瘾性

问:我长期都处于无法睡眠,甚至说不会睡觉。我每天都有做甩手运动、慢跑,医生也给我吃midazolam7.5mg(半粒),对此并无帮助。我该怎么办?应该看什么科?精神科?内科?

答:长期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好多,治疗方案也因此不尽相同,如果是续发性,既有其他身心因素而造成的睡眠问题,那治疗应对症下药,以解决根本导因为主,治疗睡眠为次。

在此情况下,如果仅服用安眠药就可能治标不治本。反之,部份患者在没有其他明显导因的情况下,而导致的失眠称之为原发性,那治疗就应以改善睡眠质量为主,因此建议您与医生进一步商量失眠的原因。一般上精神科医生都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与治疗。

疾病疗法

陈川谷/安眠药只是辅助 不建议长期服用

问01

使用自然辅助疗法仍无法入眠,如使用药物帮助失眠,医生用药的原则为何?

必须检查病人有哪些失眠现象,第一种现象是失眠者很难入睡,即便躺在床上,久久也不能入眠;第二种现象为很难保持长时间熟睡,睡一会儿又醒起来,睡眠质量和数量都很差,这也是一种失眠现象。安眠药最好偶尔使用,或在几天的时间内服用一两次,不建议长期使用药物助眠。

问02

长期服用药物协助入眠,会导致精神问题或伤害脑神经及身体吗?

这视病人体质而定,有些病人在没有服用高剂量的安眠药是无法入眠的,甚至一天服用60粒安眠药都不会死亡,只因病人的身体已对这些药物产生了耐药性(Tolerance)。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