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用药一吃就是一辈子? 错!医患沟通 定期复诊走向痊愈

医句话:

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还是心理障碍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人的异常心理过程,行为方式或认知等出现障碍而导致个人承受极大痛苦或引起生活功能,如工作或者社交困难。

“精神疾病,有些人会说发疯、变态、心理有病、神经病、情绪病或者‘痴线’(粤语),这些都是很不好听的言语。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人患上精神疾病,但还是有人会说这些话来污名化精神疾病。因为还是很多人不了解,觉得精神疾病是很可怕的。

那到底什么是精神疾病呢?精神疾病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或心理出现状况,而在这里分两大类,心理出现问题和心理出现疾病,如果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话,治疗就比较轻微,如果是心理或精神出现疾病的话,治疗方法就不一样。

要怎样分辨到底什么才是心理疾病呢?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还是心理障碍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人的异常心理过程,行为方式或认知等出现障碍而导致个人承受极大痛苦或引起生活功能,如工作或者社交困难。

举个例子,某一件事情发生,导致我不开心,可是我还是可以照常上班、和朋友聚会、吃饭、晚上睡眠也没问题等,就是心理有一点不开心而已,这就是心理问题;但如果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我长时间很不开心,心理承受很大的痛苦、无法工作或者无法专注做一件事、听到周围的人在讲话就觉得很烦躁、朋友邀约也不想去,已经引起生活上的障碍,这个就是一个疾病了。

有家族史未必会遗传

现在的人已经开始慢慢了解和接受精神疾病,也有很多人开始会来求助或者来看诊。

在精神疾病方面,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外在因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药物、脑部疾病、身体疾病和荷尔蒙等,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家族遗传很多人有误解,家族遗传不代表一定会遗传精神疾病,而是如果家族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病,你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会比其他人稍微高一点,而长期滥用药物如毒品、脑部或身体疾病都可能会造成精神疾病。

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就包括性格或态度等;还有就是外在因素如压力、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尤其是压力,特别是家庭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尤其最近的疫情,又不可以到处走,压力没办法释放,开始有很多人患上忧郁症或者焦虑症。

微笑背后的忧郁症

精神疾病是一个统称,包括忧郁症、焦虑症、躁郁症、思觉失调症、创伤后遗症、产后忧郁症和老人失智症等。

并不是所有精神疾病看上去都‘疯疯癫癫’,严重的思觉失调症、幻觉、妄想症等若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可能就会出现异常的行为,例如自言自语或者忽略个人卫生等行为,这种属于严重的精神疾病。

但很多时候,比如焦虑症,别人是看不出来的。以隐藏型或隐匿性忧郁症(masked depression)为例,在任何事物都是微笑面对,活动也尽量参与,但当他一回到家的时候,就会脱下面具,跌进忧郁的深谷,很悲伤,不想活不想吃不能睡。

所以并不是所有精神疾病一看就看得出来,最重要是有家人朋友关心和去发现,如果当你觉得你的家人出现一些症状,例如每天躲在家里,工作也不去,问他发生什么事也不说等类似状况,影响到他的生活作息,那你就要带他咨询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评估一下他的状况。

-
薛汉飞医生(Seed Hon Fei)
精神专科顾问



跟進病情 勿操之过急

身为精神科医生,是必须要依据病人的状况诊治,不会随便开药,很多人认为看医生一定要吃药,但这并不针对精神科,如果病情诊断并不严重,精神科医生可能会教他一些解压方法让他放轻松,或者会转介到心理治疗师那边做心理治疗,并不是每个来精神科挂诊的病患,都需要吃药的。

当然,如果情况严重的话,精神科也会让病患知道,他必须吃什么药,有什么副作用等,并和个案讨论后,确保他知道是在吃什么药才会开药。所以,生病应该看医生,心理或者精神上的生病,也是要看医生,只有医生才知道,你的情况是不是需要药物。

有些人会问,我吃了精神疾病的药,就是要吃一辈子了,这个是最大的误区,病患者如果严重的话,吃了药会减轻他的症状,但是患者一定要和医生合作,定期复诊,直到完全痊愈,并不是一种药,吃了就马上会痊愈,不像我们吃退烧药,精神疾病是需要跟进病情,不能操之过急。

而且最重要的是,患者如果觉得医生开的药,吃了会很累导致无法工作或者有其他副作用,患者必须告知医生也可以和医生商量,让医生用另外一个治疗方案或者另外一种药来取代。”

精神病4问: 思觉失調自殘施暴 須掛精神科

问1:精神病人都有暴力倾向?
答:这是不正确的,就算是一个思觉失调(旧称精神分裂)的患者,也大概只有10%会比较暴力,除非患者滥用毒品或被外人挑衅,患者就会比较失控和暴力;其他的患者例如忧郁症或焦虑症等都是不会伤害别人,但要小心他们可能会伤害自己

问2:精神疾病是因为受到太大的打击,才会造成一个人得病?
答:这个就如之前所说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外在因素,不是说一个打击就会造成精神疾病,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每个人的应对方式都不一样,抗压能力也不同。我举个例子,最近的疫情导致很多人失去工作,我们称为A和B两个人,A被公司解雇后每天躲在家,而B就在努力找出路,而同样是在疫情下失去工作的人,同样有家庭、经济的负担,A就比较高几率患上忧郁症等精神疾病,但并不代表A是差劲的人,只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他的承受力没有B这样强。

问3:我怀疑我患上精神疾病,到底要找辅导员、心理治疗师还是精神科医生呢?
答:注册辅导员是专注在辅导工作上,例如自我了解、沟通、自我实现与支持等,提供预防性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服务,并处理日常生活、情绪问题和适应困难;临床心理治疗师最主要是处理心理疾病,提供心理评估如认知功能测试、心理或精神疾病测试、人格测试和自闭症测试等,还可以提供心理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和精神动力疗法 (psychodynamic);精神专科医生可以诊断心理或精神疾病,可以开处方药物和提供心理治疗。

问4:什么情况下,寻求精神科医生治疗会比较适合呢?
答:精神或者心理疾病与生理因素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以下这种情况,寻求精神科治疗会比较适合:

1)治疗手段以药物为主
2)出现思觉失调的症状
3)因精神状况而造成对自身(如自残、拒绝饮食)或对他人(如暴力)的安全构成威胁。
4)患者的选择和其他实际的需要,例如情况严重需要病假或医药报告。

**溫馨提醒:文章與廣告內提及產品、服務及個案僅供參考,不能作為看診依據,須以醫生的意見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梁盈秀.2020.12.1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