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支援中断 长者更孤独 增添心脏病精神病
医句话:
尽管孤独的定义为一种心理或社会现象,乍看之下似乎与生理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因孤独而衍生出的健康问题是极其严重,几乎涵盖了心理及生理层面,除了直接造成免疫力下滑及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之外,也包括忧郁症、焦虑症或萌生轻生念头等一系列心理疾病伤害。当COVID-19肆虐全球逾两年后,孤独感更悄悄成为独居长者的“健康杀手”,按照统计,疫情爆发前全球已有三分之一长者为独居者,如何保护好这批“孤家寡人”的健康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日前有一则海外新闻值得关注,大意是当地因疫情严重而被下令全面封锁,一名独居的七旬老妇因不谙使用手机来订菜,情绪一时崩溃而哭了,庆幸是及时获得义工安抚及即刻送菜过去,才避免了老妇想不开。
在COVID-19疫情爆发前,在大马很多家长尤其是华裔家庭,为了孩子将来可出人头地,都会让孩子出国深造并落地生根,但父母似乎忘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当有一天老了病了才发现孩子不在身边,于是前往就医时,陪伴的是已一把年纪的兄弟姐妹,理由是孩子不在身边。
曾有一起悲剧,一名在国外担任要职的孩子因父亲病重而请假赶回来照顾,可是父亲病情却一直没有起色,之后职务繁重的他已不容许再请假,于是他只好安排先回工作岗位,岂料才相隔一周就接到父亲逝世噩耗,就因为无法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段路,所以他痛不欲生,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以上所提及的事件相信只是COVID-19疫情下冰山一角而已,在逾2年的岁月下数不清的悲剧一次又一次发生在社会各角落,而要阻止悲剧上演就必须从根源下手,尤其是加强长者对健康的自我管理,以及做到‘独居却不孤独’,这样才能避免悲剧再发生。
良好社交增急救黄金期
长者健康谁该负起最大责任呢?有人说是国家或社会,没错,国家或社会对长者健康有一定责任,但长者对自身健康认识、良好的社交加上有家人陪伴亦是关键所在。我国公共卫生为每一位国民包括长者提供适当医疗,可是医疗只属于一部分,但长者社交却可为医疗争取到急救的黄金时期。
相比成年人,长者因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当健康出现问题比如罹患肺炎或心血管疾病,他们所表现出的症状是不明显或截然不同,比如肺炎不发烧,或有心血管疾病只感觉气喘等,因此若这位长者社交正常,身边朋友有望及时察觉,比如他看起来很疲倦,或者一直气喘或胃口欠佳等,然后通知及早求医,避免不必要的悲剧上演。
在众多病例中发现,当一名长者健康亮红灯时,要辨别绝非易事,最大原因身体反应不再敏感,因此有必要使用一些简单并可在家自我检测的仪器,通过这些检测数据可及时察觉问题大小以及是否要紧急送院等,当COVID-19肆虐期间自我检测尤其重要,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送院(增加感染风险),二来可以了解自己健康指数处于哪个阶段,相等于让家成为小小医院,这点对于独居的长者非常重要。
年纪增血管硬 收缩压才关键
对于一般家庭包括独居长者应自备哪些居家检测仪器呢?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同种类检测仪器,价格也属于平民可负担,身为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学会(MHAS)前主席以及心脏内科顾问,我会建议每户家庭须自备电子血压计(blood pressure monitors)及血氧饱和仪(oximeters),至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则须增加血糖测量仪(glucometer),其他诸如体温计(thermometer)或体重秤等可视需要购买。
在使用血压计时除了要注意血压指数,更要注意心跳次数,即血压计上脉搏指数(pulse),假如一个长者在休息时脉搏指数为120至130次,而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只有70至80,这是必须紧急送院的情况,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值得注意的是,年纪越大血管硬化程度也增加,此时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已不是最准确的指标,反而是收缩压及心跳才是关键所在。
检测仪器准确度
再来检测仪器的准确性也很重要,不管是健康指数已亮红灯,但检测结果却告知一切正常,或者是相反即人没事但检测却告知有事,前者可造成严重耽误急救时机,至于后者则造成不必要的焦虑。
要检测仪器是否准确有两种方法,假如有高血压的长者是和家人同住,那在测量后可以让另一名健康状况良好的家人使用同一仪器,若是检测出来竟然是同样结果,那就代表仪器有问题;再来亦可在复诊时带去医院,与护士同步使用,也是检查仪器是否合格的方法,不过若是独居长者,因为没有和他人接触,所以选购获隶属卫生部旗下的大马医疗器材管理局(MDA)认证的检测仪器是最安全的做法。
正如我常对患者所言,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健康负责任,不管是成人或长者,除了要学习如何正确运用居家检测仪器之外,也要增加基本健康知识,就好比你拥有一辆轿车,当听到一些异响时必须警惕是否有哪些问题等。
寂寞Vs空虚
寂寞(lonely)与空虚(loneliness)这两个词乍看似乎差别不大,但两者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一个人若是心灵满足,尽管独处时会感到寂寞但却不会空虚,比如在深山的修行者,但若是一个人心灵贫乏的话,就算他身处在多人空间,比如繁忙的大都会也会感到空虚,因此在讨论独居长者所面对的问题时,亦不可忽略他们的心灵需求,特别是避免空虚感。
在人的五官中,视觉及听觉是直接影响一个人是否感到空虚,因为当他可以看见及听得见时,不管是透过手机、电脑、电视或收音机等,空虚感都会大幅度降低,也因此当疫情下人们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聚餐,对很多人尤其是独居长者,这是一个降低空虚感的很好示范。
之所以人会感到空虚,除了性格使然之外,一些心理及外在因素也不可忽略,比如疫情之前家人各有各忙而少见面,可是封锁令下足不出户,家人之间的摩擦会增加,有些人可能就因此选择封闭自我,再来是现今社会人们的社交能力越来越差,也不晓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加剧了寂寞及空虚感,一加一等于二之下,当寂寞及空虚感越来越甚,人的免疫力及情绪管理就会越来越差,更不会察觉健康已亮红灯,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心血管疾病等,这点对于独居长者尤为重要。
建立“小圈子”
那要如何避免空虚感越演越甚呢?答案就是建立‘小圈子’(inner circle),这里所指的‘小圈子’不是指讲是非、不是谈风花雪月、更不是建立在金钱交易上,而是有难时彼此可以互相扶持及鼓励,有开心事时也能共享欢乐的亲密朋友圈,更重要是透过关怀了解彼此的健康状况,只要其中一人身体不适,彼此都能及时察觉。
这小圈子无须很多人,大概5人已足矣,在5人中,人人就如家人般无条件地付出时间及关怀,不求回报,在逐渐交往中真正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而不是只有一人付出,另一人不断接受好处,而5人小圈子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防止有诈骗分子混入其中,因为要防止这类老千除了个人成长历练有关,身边好友也能起到监督作用。
其他诸如减少埋怨、把精力投注在自己可以做好的事、谈天内容不流于平面、不做泛泛之交的朋友以及愿意学习新事物等,都是减少空虚感的方法,特别是学习新事物除了可提高专注力也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这些朋友亦可能在日后成为5人小圈子之一。
不过这些年来马来西亚健康老化学会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有些长者尤其是独居很长一段时间的,寂寞及空虚感已牢牢把他们困在其中,要引领他们走出这个框框一点也不容易,而且很需要他们有很强意愿,不过值得庆幸是,社会仍处处有温情,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工们无条件地去关怀他们,目的就是希望减少独居长者的心灵空虚,这不啻是马来西亚社会温情的另一面。”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