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就中风 原来心脏有个洞

医句话:
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是引发血栓中风的主要祸首,而且中风也有年轻化趋势,然而有一种“年轻中风”却与三高不沾边,而是由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所引发的中风,PFO患者往往都不知道自己有此问题,直至中风之后才发现。


“在出生前的胎儿期,婴儿的血液是来自母亲的带氧血液,没有经过肺脏交换气体这个步骤,让血液直接从右心房流入左心房,维持胎儿的血液循环。而两个心房中间有一个卵圆孔间隔。

当婴儿出世之后,70%婴儿的卵圆孔都会自动关闭,只有30%在出生后并未完全闭合,称为‘卵圆孔未闭症’,属于先天性的心脏病。PFO通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未关闭的缝隙会允许少量血液从右心房流到左心房。

每10大马人3人患PFO
统计资料显示,马来西亚约25%至30%人口患有PFO,虽然说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它却潜在引发年轻中风的风险,无从预防。

常见的中风是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前者是由于大脑的血管出现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而后者则是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压迫正常的脑组织,使大脑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还有一种不常见的隐源性中风(cryptogenic stroke),也就是不明原因的缺血性中风,估计在缺血性中风个案中,有20%至40%是属于隐源性的,而PFO就是其中一个可能导致隐性中风的因素。

隐源性中风是指没有原因的中风,尤其是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一般的中风原因是脑血管阻塞或脑出血,导致脑细胞受损,而患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慢性病、烟民都是中风的高风险群众。

最年轻仅18岁
年轻中风,是指50岁以下,没有以上中风风险的群众。早年医学界找不出年轻中风的原因,直至2017年3份医学临床实验证实,PFO与年轻中风的关系后,才有效减低年轻中风的病例。

通常越年轻的中风者,越有可能是PFO,我见过最年轻的PFO中风患者只有18岁。

在这3份报告面世之前 ,医生只能给患者吃抗凝血剂,但效果不大,年轻中风的案例每年以1%至2%的趋势增长。报告也指出,有PFO问题的人,中风几率比曾经中风和有三高病史的人高出3倍。


无法过滤小血栓

根据纪录,我国20%至25%婴儿卵圆孔没有自然关闭,虽然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在一些高压环境下就会带来中风危险,如乘搭长途飞机,双脚不能活动,形成膝关节深部血栓。

小块的血栓会随着血液循环运送到右心房,正常情况下这些血栓都会被泵进肺部及过滤掉。但若是有卵圆孔未闭问题的人,两个心房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让血栓直接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连接主动脉后供血至大脑,就会引起反常血栓,也就是年轻中风的原因。

其实,血栓是很容易形成的,只要双脚长时间被压迫就可能形成血栓,如搭飞机6个小时的行程,有15%的人会出现血栓现象,一些运动也会形成血栓。大部分小块血栓都可以通过血管,但有PFO问题的人却由于左心室无法过滤这些血栓而导致中风。

 

20230107_Dr Yap Yee Guan
拿督叶贻源医生(Yap Yee Guan)
介入性心脏内科顾问


微创介入置封堵器

PFO是一个先天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有PFO问题,直至发生隐源性中风,通过超声波检测后才确认。但即使检测到,也不会为了预防中风而动手术关闭卵圆孔,因为并不是所有有PFO的人都会中风。

有的PFO病人中风后见脑科医生,做了各种检查也找不出中风原因,继而转介到心脏科,通过超声波检测证实是PFO,就安排做关闭卵圆孔手术。这项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隐源性中风再发的风险。

目前有两种永久性修复卵圆缝的器材,其中一种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通过导管微创手术置入到心脏,以封堵卵圆孔不让血液通过。

尽管年轻中风不一定会死亡或永久性残疾,因为临床显示这类病例的血栓程度都是比较轻微,复原机会也比较高,但还是要避免再次中风。


80岁以上不建议动手术

在治疗老年与年轻PFO的中风问题时,我们会有不同的考量。年轻中风病人若没有中风危险因子(三高),就会从PFO方面推测;反之有三高和PFO问题的病人,则会先控制他的三高问题,之后才考虑要不要动手术,因为三高失控引发再次中风的几率更高。

通常年纪大的病人(超过80岁)我们都不会建议做修补手术,因为上了年纪的人多少会有一些血管问题,所以管理好慢性病优先于处理PFO问题。

无论如何,我们有一套风险评分法‘RoPE Score’,分析病人各种情况后,才建议病人是否需要做修补卵圆孔手术。”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养生.笔录:张露华.2023.01.0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