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待在家中≠在家中坐着 运动 从居家日常做起

医句话:
民众必须记住,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特定食物能够抵抗COVID-19病毒。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持续采取健康饮食法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是身体抵抗任何侵入体内的病毒的主要关键,而这也将进一步阻止我们将病毒传播给周围的人。

所谓的健康饮食,即适量、均衡及多样化,才能满足身体所有的营养需求,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此外,行动管制令期间虽然不能出门,但民众也要保持身体的活跃性,在家中也依然要经常锻炼身体,这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十分重要。


健康饮食法增抗疫能力

专题

错过黄金期 治疗更艰难 别等到长大后才绑牙

医句话:

前来咨询或接受治疗的病人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不容许有任何齿列异常的问题,有些人则可接受不影响牙齿功能但齿列有点异常的不完美。有的人则没有要求,放心让医生进行牙齿矫正,有的人则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来接受矫正治疗。无论是哪一种要求,我们都希望病人以恢复牙齿功能为先,因为齿列整齐或牙齿健康,颜值自然获得提升。

植牙前应“搞定”歪齿

“牙齿矫正或齿列矫正在医学上称为齿颌矫正学(orthodontics),属于牙医学其中一门专科,民众普遍称之为‘绑牙’。牙齿矫正治疗的概念是把排列不怎么整齐的牙齿,通过矫正的方式排列整齐。

更贴切的说明是,我们通过一些器具的帮助,把牙齿根据上下颌骨的排列,拉平呈拱型或人类应有的U型齿列,以便能够达到正确的咬合。

疾病疗法

把最愉悦的习惯带入生活 善用5感官 正念可减压

医句话:

压力并非你不理会它就不存在,因为压力就是人的即时反应,因此学习如何与压力共存以及管理它,对于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健康都非常重要,倘若懂得通过非药物压力管理,那就无须逢人就是“我有压力”,反之在助己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别人的贵人,在别人在压力重重时陪伴他丶聆听他的分享,让压力成为动力。

审视身体讯息 有压力即处理

“尽管压力并非造成精神疾病的唯一元素,但它对生理(physical)和心理(mental)健康的伤害却是潜伏性的,用温水煮青蛙这理论来形容压力对健康的渐进式伤害是相当正确的,当青蛙无视水温持续上升,最终就是把性命给赔上,同样的,若我们无视压力的严重性,它也会把我们的健康给压垮,因此加拿大心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ye)把人在抵抗压力的反应分成3个阶段,即警告阶段丶抵抗阶段以及疲惫阶段。

问医

出汗恶化脂溢性湿疹 洗澡后保湿 少穿紧身衣

问:医生,你好,我从欧洲瑞士回来,不晓得是因为皮肤干燥抑或是出汗,在短短1周内就在胸口处出现1个红色的斑点,随后我的脖子也出现发痒的红斑,几天来一直不断生长,现在大约有10公分长。
 

20200329_WenYi01


这种红色斑点很痒,但没有水泡,只是斑块而已,之前我曾有皮肤问题,不晓得是否有关。

附上照片给医生,希望可获得医生的指点,感恩不已。

 

问医

阿司匹林吃出胃痛 换其他抗血小板药 无需长期服PPI

问:医生,你好,我今年77岁,在2019年11月我右冠状动脉(RCA)放支架,之后开始服用1年的氯吡格雷(clopidogrel),之前我有胃病已经服用了阿司匹林(aspirin)长达20年。

在前两年我在1个月内3次服用奥美拉唑(omeprazole),当时医生有建议我服用奥美拉唑1年以预防溃疡。

Q1:请问长时间服用奥美拉唑是否安全呢?
Q2:有什么副作用吗?

希望可获得医生的解答,谢谢。

 

专题

游走於眼科与脑神经之间 神经眼科医生全马仅4位

医句话:

神经眼科医生实际上是介于眼科医生和脑神经科医生之间的专科医生。神经眼科医生首先是眼科医生,有能力诊断和治疗所有的眼部疾病,但同时有能力与各个脑神经科医生合作,了解并诊断各种可以同时影响眼睛和神经系统的疾病。我国目前只有4名神经眼科医生,他们在诊断与治疗有关视神经炎丶影响眼部的重症肌无力症丶看见重影丶无法解释的视力受损等眼部疾病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诊治眼疾 深入神经系统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马来西亚人口统计报告,我国人口现已增至3263万人,但全国只有4名神经眼科医生(neuro-ophthalmologist),我们严重缺乏这类专科医生。

专题

【疫情防控 先学会自救】感谢医护同仁,让我们一起加油!

看着COVID-19的疫情失控,身为一位儿科医生,我的内心是充满着无奈与愤怒,在过去的3个月来,从事发到现在前后三个多月,大家的心情起起伏伏,突高突低。

我赞同大家尽量待在家不要外出,因为在这个非常时期,已经无法通过接触史或出游史,甚至是发烧、感冒、咳嗽及腹泻等临床症状来判断求诊者是否与COVID-19有关,因为有些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患者本身根本不晓得自己已经感染而到处走,所谓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不知不觉的当儿就把病毒散播出去了。

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长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是首当其冲的高危险群,倘若确诊人数不断攀升,试问全马医院的隔离病房,甚至是加护病房(ICU)可以承担得起吗?还有其他非此病的患者如癌症患者又要怎办呢?

Subscribe to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