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肠胃

肝指数正常≠没有脂肪肝 想看清真相 还得靠超声波

医识力现场讲座 你问医生答
现场问题摘录

讲题:肝炎 肝硬化 肝癌——内外科联手攻肝病
日期:2025年4月26日(周六)
主讲人:肝肠胃内科顾问林心怡医生
              大马肝胆胰外科学会(MyHPBS)主席杨文锟医生
主持:营养师刘怀友

1)是什么原因导致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呢?
答:ALP升高的原因有很多。这项指标可用来评估胆汁是否流通顺畅,因此,当出现胆管阻塞时,ALP指数就可能升高。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脂肪肝,导致肝脏肿大,或是有肿瘤等情况,也可能压迫胆管,影响胆汁排出,进而造成ALP指数上升。

成人健康

【健康医疗网】脂肪肝恐致肝癌 正常体重也可能中招

在现今社会中,肥胖(尤其中央型肥胖)、糖尿病、血脂肪异常等健康问题逐渐成为高危险群的标志。这些族群不仅面对体重的困扰,还可能遭遇脂肪肝的潜在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些人体重正常,仍可能因基因影响而罹患脂肪肝,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都会造成这类族群风险的增加。

奇美医院胃肠肝胆科主治医生王品贻指出,脂肪肝初期并无明显症状,然而,长期忽视可能造成肝脏慢性发炎,进一步进展为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产生。

王品贻补充,庆幸的是在肝纤维化阶段,透过适当的治疗仍可逆转病情。因此,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和定期追踪,对于脂肪肝族群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肝脏健康的检查方式也在不断演变。王品贻说明,以往要确诊脂肪肝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唯一方式需执行肝脏切片,不仅有侵入性,还需要相对较长的检查时间。然而,现在非侵入性的肝脏纤维扫描(fibroscan)已经成为一项便捷检查及追踪的替代工具,不仅执行时间短,还能即时得知目前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更方便作为检查及追踪的工具,让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提供相应的治疗,减缓病情进展并降低发生肝癌的风险。

此外,肝脏纤维扫描也适用于多种肝病的检查,包括酒精性肝炎、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或其他少见的肝炎,如自体免疫疾病引发的肝炎等。

问医

丘桦真 / 单纯尿路感染 治疗后微量蛋白尿可恢复

问:医生,你好。我的朋友是一名单身男性,36岁。

以下为他的2024、2025年的体检报告,他有几项指数是稍微在合格范围外,所以想请教医生,是否需要特别注意或如何让它恢复到合格范围内。他的生活习惯:

1.喜欢喝无糖可乐,一个星期可能2至3次。
2.偶尔喝酒(每次一杯)。
3.睡眠质量不好,半夜会起来。
4.偶尔会喝菊花茶或决明子茶
5.每日喝水量: 大约2公升。
6.体重: 2024年81.6公斤,2025年84.1公斤。
7.身高: 178公分

Q1.根据体检报告,超出正常范围的指数代表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呢?
Q2.如何摄取蛋白质?可以吃燕麦片吗?

感谢你的解答。

照护线上

无痕胃拉提缩胃减食量 平均减重15% 配合用药效果更佳

“医生,我最近做健检,发现肝指数很高。”体态肥胖的年轻人拿出一迭报告,报告显示有严重脂肪肝。
“根据各种检查,你的肝指数超标应该与体重过重、脂肪肝有关。”医生说。
“脂肪肝会怎样吗?”年轻人问。
“千万别小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脂肪肝也会造成肝炎,甚至肝癌喔。”

减重手术助控并发症风险

会考虑减重手术的患者大多是考量到健康问题,马偕纪念医院减重暨代谢手术管理中心主任何恭诚医生指出,因为肥胖会造成许多并发症,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高尿酸、心血管疾病、睡眠窒息症、性功能障碍等,也会增加罹患多种癌症的风险。

根据卫生福利部公布之体位定义,18岁以上成人的BMI(身体质量指数)达24kg/m2以上为“过重”,BMI达27kg/m2以上为“轻度肥胖”,BMI达30kg/m2以上为“中度肥胖”,BMI达35kg/m2以上为“重度肥胖”。

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拟定个性化的减重计划,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或减重手术,例如无痕胃拉提、胃内水球植入、胃绕道手术、袖状胃切除术等。

BMI达标可纳入治疗选项

饮食营养

睡眠不足增MASLD几率 饮食运动同步降脂肪肝

医句话:

肝脏为人体重要器官之一,肩负不同功能包括过滤血液及抵抗感染等。当一个人长期睡眠不足可酿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同时增加患代谢疾病的风险,所以护肝第一步就是维持足够的睡眠;至于要避免肝包油即脂肪肝,除了遵循医嘱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之余,采取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才能看到改善的效果。

“据说肝不好的人群会出现很疲累的症状,熬夜会爆肝是有科学根据的吗?其实肝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实体器官,不仅体积大,而且功能繁多。

专题

何止诱发心脏病 脂肪肝 肝癌第二大病因

医句话:

正常肝脏发展至肝炎和肝硬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若能进行识别此病的筛检和早期发现并治疗,就可以大大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生率高达七八十巴仙。

“肝细胞癌(HCC)或称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第三大致命性癌症,每年平均有83万人死于HCC,相等于每天有2200人或每分钟有1.5人因HCC丧命。

令人担扰的是,HCC的病发率每年迅速上涨,2017年的HCC的新病例是1990年的100%,主要因为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增涨35%)及人口老化(47%)所致。

全球HCC以西太平洋地区的发生率较高,是全球HCC新增病例和死亡率的60%。而数据显示,无论是在马来西亚或全球,HCC新增病例和死亡率几乎相近,这说明了HCC预后不良。

相信很多人知道,达90%的HCC源自于肝硬化,而多数潜在的肝硬化或肝病不易被发现,绝大多数的病例是在晚期被确诊。

大马第四大癌症死亡杀手

问药

陈诗欣/有脂肪肝能吃扑热息痛吗?如长期服用 宜定期验肝

问:请问有脂肪肝的人吃对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 500mg),会增加肝脏负担或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如盗汗吗?

答:对乙醯氨基酚,又称乙醯氨酚、扑热息痛 (acetaminophen 、 paracetamol),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止痛药,常常用于治疗镇痛和发热药物,在常规治疗剂量(高达每24小时4000mg)下是安全的,但因严重过量、 长期服用或联合用药中,可导致不良反应,尤其是肝肾功能衰竭。由于药物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通过结合硫酸盐和葡萄糖苷酸,和一小部分被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并透过肾脏排出。

常规剂量下,对乙醯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出汗、盗汗等。 如果本身有肝功能问题,则应该更加谨慎,为了避免增加肝脏代谢药物的负担,减少肝脏受损的几率, 可能需要采用更低的上限 (降低每日剂量、每次剂量和间隔时间),如需长期或大量服用, 应该遵循医生的意见,即使没有出现明显不良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问药

周志辉/戒酒减三高饮食 助肝“减肥”

问:我被检验出有脂肪肝,请问在饮食上该注意些什么?脂肪肝能被治愈吗?

答:脂肪肝是指肝脏过度累积脂肪而引起的疾病,许多脂肪肝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他们往往要等到进行超音波检查时才惊觉自己患有脂肪肝。以常见的成因来说,过量饮酒容易形成酒精性脂肪肝,但也有部分患者是因为饮食不均衡或代谢症候群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所以即使不喝酒的人,也是有机会罹患脂肪肝。截至目前为止,并无直接有效治疗脂肪肝的药物,虽然如此,大多数患者还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形态,来阻止脂肪肝的恶化,以及预防、控制和改善脂肪肝的症状。

首先,如果你是酒精重度成瘾者,就请务必戒酒。没有比戒酒更好的阻断脂肪肝的形成与恶化。此外,轻度的脂肪肝可以通过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取,适度减少摄取高盐、高糖及高油脂含量的饮食,多摄取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补充;此外,更要搭配规律的运动及适当的减重,这些调整都能有效的帮助舒缓或改善脂肪肝的问题,减少累积在肝脏的脂肪。

最后,建议每3个月至半年,追踪检查肝脏状况,听从医生的治疗指示,才可以最好的掌控身体状况。

 

问医

丘桦真/脂肪肝血糖高 3生活干预助改善

问:前阵子我去做了身体检查,结果发现我的肝脏指数如GGT及AST偏高,之后有去咨询了医生,也吃了好几个月的药物,但再去检验,指数仍然偏高,尤其是GGT,请问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医生解答:

从你随函所附上的检验报告(肝功能验血及相关扫描报告)来看,你的肝指数升高主要是因为脂肪肝,我相信你咨询过专科医生,除了给你开药之外,应该也给了你一些非药物性治疗方面的建议。

这包括:

  1. 若有饮酒习惯的话,需减少甚至避免喝酒。
  2. 若有过重或肥胖,需从运动和饮食调整方面着手减重。
  3. 饮食上建议减少摄取精制食品或精制糖,比如蛋糕、饼干等。

由于你的验血报告也显示血糖略高,所以这饮食建议不但有助于改善你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也能帮助你改善血糖。

疾病疗法

关于脂肪肝你该懂的事

非酒精脂肪肝已成为现今健康医疗的重大课题,因为它可以造成肝脏永久性的伤害(肝硬化),若不及时医治,还可能导致肝衰竭和肝癌。患有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年长人患病机率更高。

亚洲肥胖症日趋严重大马居冠亚洲

肝脏内含有少许脂肪是正常的,但倘若脂肪占据肝脏总体积的5-10%,那你就有可能患上脂肪肝。脂肪肝以非酒精脂肪肝(NAFLD)居多,酒精过量和其他因素等也可导致脂肪肝。

根据2014年马来西亚肝脏协会的数据指出,多达60%的大马人有患上脂肪肝症的风险,大多影响40-50岁的成年人。非酒精脂肪肝影响各个年龄层,其中也包括小孩,在城市郊区较为普遍,而肥胖症是最普遍的导因。

...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