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期不必盲目戒口 需摄取充足营养和热量
不少癌症病患为了要杀灭体内癌细胞,会相信所谓的断食疗法,误以为吃太好会把肿瘤养大,如果能够阻止癌细胞吸收到营养,就有机会把癌细胞饿死达到抗癌的目
不少癌症病患为了要杀灭体内癌细胞,会相信所谓的断食疗法,误以为吃太好会把肿瘤养大,如果能够阻止癌细胞吸收到营养,就有机会把癌细胞饿死达到抗癌的目
啤酒和面包同样都是谷类经酵母菌发酵制成的食品,过去啤酒也有液态面包之称,主要是形容喝啤酒不仅
相信很多人都有试过吃饱后大打哈欠,或是感到昏昏欲睡的经验,部分人更会觉得步入中年后,这种现象似乎就特别明显。
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喝65℃以上的热饮会提高罹患食道癌的风险,更将热饮料分类为2A等级(可能对人类致癌),消息一出令许多喜欢喝热咖啡或热茶的民众都感到讶异。过去通常只听说有毒化学物质或吸烟等会与癌症扯上关系,当今怎么连喝热的饮料也会致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早期曾经有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咖啡和南美洲的马黛茶(maté)等饮料对人类可能有致癌风险,因此IARC在1991年将咖啡、马黛茶列为2B级的可能致癌物,让不少人都担心饮用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饮料会引发癌症。但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警告,如今事实和观念已经有所改变。
2016年在《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刊载了一项研究,IARC委请来自10个国家的23位科学家,在法国里昂共同组成工作小组,重新审视上千份过去有关咖啡、马黛茶和热饮的致癌性研究,发现咖啡和马黛茶会引发癌症等说法的证据有限;相反的,饮用咖啡反而有助降低肝癌或子宫内膜癌之风险。
食物掉到地上,有人相信只要捡起的速度够快,在黄金5秒内捡起来就还能吃,这就是所谓5秒守则,甚至还有3秒的说法,其实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传言,这个流传已久的5秒或是3秒守则可以相信吗?节俭虽然是美德,但食物掉到地上后马上捡回来吃,真的没问题吗?
网络上不停有一些关于鸡蛋的流言,其中之一是如果蛋壳上出现深色斑点的话,就代表鸡蛋可能已遭受沙门氏菌(Salmonella)污染,因为鸡蛋壳有深色斑点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传言让很多人感到惊慌。如此耸动的谣言,虽然后来已被证实是无稽之谈,但也带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蛋壳上会有斑点?蛋壳的颜色与蛋的营养价值有直接关联吗?
要介绍为何鸡蛋壳会形成颜色斑点?我们不妨就先从一颗鸡蛋的形成讲起。
蛋壳颜色与鸡只品种有关
首先,整个故事会由蛋黄开始。事实上,我们平常所看到的蛋黄,在最初形成之时,在卵巢中就只有1毫米的大小,随后逐渐在卵巢中成长,大约到达25毫米后,就会从卵巢被送进输卵管。在输送的过程中,输卵管会分泌出蛋白将蛋黄包裹起来,而这个鸡蛋的初型会在卵壳腺(shell gland)中停留大约21小时,期间会形成最外层的蛋壳。碳酸钙是蛋壳中最主要的成分,约占整个蛋壳组成分的97%。
俗语说“臭屁不响,响屁不臭”,这句话令人会心一笑,事实上,“放屁”与饮食习惯和健康息息相关。相信大家对放屁这件事可能有许多难以启齿的疑惑,下面我们就不忌讳的来谈谈一些疑问,例如:放屁是代表肠胃不好吗?多吃番薯为何容易放屁?大鱼大肉、少吃蔬菜,为何屁会特别臭?吃什么能帮助减少臭屁?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肠胃不好才会放屁,但其实放屁是每天正常的现象。一般人正常每日会平均放屁约8~20次,依个人饮食不同而有差别,通常会排出约0.5~1.5公升的气体。屁这种气体有大约25%是来自平常从口腔吞入的空气,其余是一些未被小肠消化和吸收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经肠内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气体,气体量越多,放屁次数和量就自然越多。
屁的组成会随饮食的种类和肠内微生物的菌群而产生变化,一些在小肠无法被消化吸收的糖类(如:淀粉、寡糖、膳食纤维),在大肠中发酵后,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肠内的厚壁菌(Firmicutes spp.)也会将糖类发酵成氢气,这些氢气会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氢排出体外,也会被肠内可能存在的甲烷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利用而产生甲烷。故多吃糖类丰富的食物(如:根茎类、豆类),肠内发酵产生气体的机会就越多,这也是为何多吃番薯或含寡糖的食物会较易放屁。
问:博士,请问富贵手的患者是否可以吃韭菜及虾呢?会有哪些伤害?谢谢你。
博士解答:
富贵手算是手部湿疹的一种,主要和手部皮肤反复接触刺激性物质及生活型态有关。正常皮肤会有皮脂膜及角质层的天然皮肤屏障保护,但当皮肤屏障受损以及皮肤受到化学性或物理性的反复刺激,像是接触含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清洁剂,又或是过度洗手,都可能会引起手部皮肤发炎。
富贵手的发作与饮食关系不大,在饮食上只要保持均衡营养就可以,有些人吃虾子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但主要是过敏引起,与富贵手无关。面对富贵手,除了要配合皮肤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平日也要做好手部皮肤的保湿帮助修护皮肤屏障,避免手部皮肤刺激。
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健康宣称”,每日食用25克的大豆(黄豆)蛋白能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2017年这样的宣称内容却走入历史,这项变更让许多过去为了改善心脏疾病而食用大豆蛋白或相关制品的人感到疑惑,大豆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健康有益的食物,美国为何要撤消大豆蛋白的健康宣称?
1999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最初在基于当时众多的研究资料,通过了大豆蛋白与维护心脏健康的功效宣称,其内容为“每日摄取25克的大豆蛋白,配合低饱和脂肪及胆固醇的饮食,能降低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保健食品业者只要先通过FDA的审核,就能授权在包装上标示这段有关心脏保健的声明,目的是让消费者知道适量食用大豆蛋白有改善心脏健康的益处,但FDA在2017的10月30日却宣布撤消这项沿用了快20年的宣称,使许多人对食用大豆蛋白顿时感到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