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周志辉/木炭烧烤肉较香 140℃以上梅纳反应的贡献

在各地的饮食文化中,烧烤是占有重要席位的烹煮方法,深受民众喜爱。就以肉食来说,无论是用烤箱烘烤或是用木炭明火烧烤,通常会比只用清水炖煮有较佳的香气。而同样是用“烤”的方式,很多人也会认为直接用木炭明火烧烤会比烤箱烤出来的肉更为美味,为什么呢?烤肉的美味和香气从何而来?

与一般清水炖煮比较,肉类经烧烤(barbecue)之所以能产生较好的香气,是由于梅纳反应(Maillard reaction)的发生,过程中肉类的蛋白质(氨基酸)与碳水化合物(糖)在高温下反应,产生一系列的褐色物质,同时也会形成扑鼻的香气。由于梅纳反应需要在大约140℃以上才会发生,而清水的沸腾点又只有100℃,少了梅纳反应的贡献,烧烤与水煮的风味也就截然不同。

除了梅纳反应会为烤肉增添色香味,糖分在高温下进行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对烤肉的褐色和焦香风味同样也有贡献,尤其是额外抹上蜜汁或其他糖浆,焦糖香气就更加浓郁。此外,当脂肪和肉汁滴到炭火(或热源)上时,冒起的烟雾沾到烤肉上可增添肉的香气。焙炒咖啡或烤面包也是一样,颜色和香气的变化同样来自这些反应,刚出炉的面包和蒸馒头在色泽和香气上的差別,相信不必赘述大家也能心领神会。

饮食营养

正常食用植物油无健康问题 污染物是高温处理中所形成

2018年4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针对当地奶油(或称黄油)及人造奶油进行检验,发现有部分奶油样品含有基因致癌成分,可能会损及男性生殖系统,相关新闻一出即刻引起民众哗然。由于黄油及人造黄油都是常用食材,跟民众日常饮食和健康关系密切,以下我们就来对此事探究一番。

在是次事件中,香港消费者委员会(consumer council)共检验了市面上30款的奶油产品,发现部分样品含有能损害肾功能的3-单氯丙二醇(3-MCPD),以及具基因毒性的环氧丙醇(glycidol)。在各种样品当中,含有这些物质的油品都是以植物油为原料所制成的产品,而由动物脂肪制成的奶油则没有验出相关成分。

植物奶油是常用的食材,但近年却争议不断,除了反式脂肪外,现在又跑出3-MCPD及环氧丙醇等问题。这些物质对健康有何害处?研究指出3-MCPD有导致动物肾衰竭及雄性动物不育等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3-MCPD归类为2B级“很可能致癌”的物质,而环氧丙醇(又称缩水甘油)则被证实对动物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毒性,而被归到2A级“可能致癌”的分类中,两者都有动物实验证据的支持,但至於人体致癌的证据则仍然不够充分。

饮食营养

牛肉熟成 可提升风味和嫩度

时下很多知名牛排餐厅都推出熟成牛排,让许多饕客都趋之若鹜,认为熟成的过程能激发出牛肉的浓郁味道,熟成后的牛排会更香、更嫩,但价格也相对较高。熟成后的牛肉能创出怎样的美味效果?熟成肉不是指肉的生或熟,也不是牛被屠宰时的岁数,它是一种鲜肉的处理手法,还有干、湿两种之分,两者有何差別?

要了解什么是熟成(aging或ageing),就不妨先简单从牛肉的屠宰过程讲起。牛只和其他动物被屠宰后,肌肉组织在缺乏氧气供应下,因缺乏三磷酸腺苷(ATP)能量的供应,肌球蛋白(myosin)和肌动蛋白(actin)之间的横桥(cross-bridge)会被固定住,使肌肉一直维持收缩和发生死后僵直(rigor mortis)的状态。肉品的保水能力下降,失去原有的柔嫩度和肉汁,变得缺乏弹性和风味。

随后而来就是解僵(off-rigor)和熟成的天然过程,肌肉中的蛋白质分解酵素会进行自溶作用(autolysis),肌肉纤维会变得松弛、柔软多汁和较有弹性,风味也会转佳及较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熟成所需的时间又与温度有关。

饮食营养

別把食物不耐 误为食物过敏

有调查发现儿童过敏有逐年增加的迹象,父母们都想知道哪些食物会引发过敏,以及应该如何避免,不过,很多人会把过敏与食物不耐混为一谈,到底两者有何不同?为了避免小孩过敏,管它是微生物、还是过敏原,有些父母会先预防性的严格限制小孩的饮食,有的妈妈甚至会在怀孕或哺乳时刻意戒口,这些做法对预防过敏有用吗?

同样是吃了某些食物后感到不适,很多人会把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与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混淆,它们两者是不同的反应,最明显的差別在于食物不耐并不涉及免疫系统,也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及组织胺(histamine)等反应。若对某些食物成分(如:乳糖)出现不耐,是不会有类似过敏的激烈反应和健康威胁,通常只会导致腹胀、胃痉挛、呕吐、腹泻或疲劳等症状,就像有些人喝完牛奶会因乳糖不耐而拉肚子,有疑惑不妨先找医生做个检查。

饮食营养

周志辉/咖啡致癌之说 源于丙烯酰胺

2018年3月美国洛杉矶的高等法院裁定,在加州贩售的咖啡产品必须在包装上标示“致癌”的警语,原因是咖啡含有致癌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虽然这项判决的司法管辖权只波及加州当地的咖啡店业者,但咖啡是很多人每日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被要求标示警语,难免会让人担心喝咖啡会带来致癌风险,但事情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这次咖啡的争议是源于2010年一个名为毒物教育和研究咨询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CERT)的非营利组织,沿用加州在1986年通过的《65号提案》(Proposition 65)对许多咖啡业者提出诉讼,控告他们未在商品提供清楚及合理的警语。65号提案算是一部消费者的知情权法(right to know),当中被指控可能致癌或具生殖毒性的物质近900项,丙烯酰胺就是其中一项。该法规定在加州销售的消费品,若含有清单中列明的物质,除非业者能证明商品无害,否则就必须标示警语。

问医

选择低GI食物 助甩餐后嗜睡症

我是一名上班族,现年30余岁,经常面对在午餐后就会昏昏欲睡的问题,即使喝了好几杯咖啡也无效。之前曾听朋友说是因为吃饱后血糖好像过山车般上下,所以人很容易疲累。

Q1:为何吃饱后人会觉得容易疲累?有哪些建议可以避免午后嗜睡呢?
A1:吃饱后就会想睡,在医学上的名称为“餐后嗜睡症” (postprandial somnolence),主要引发的原因为摄取过多的高升糖指数(GI值)的食物,像是白饭、面等碳水化合物,这类食物会使血糖快速上升,胰脏在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的同时,也会促使色胺酸(tryptophan)进入大脑并转换成血清素,这些物质令人想睡觉的褪黑激素的合成有关,也可能因此而使人在吃饱后有想睡觉的感觉。

若要避免“餐后嗜睡症”的状况,可以尝试不要吃过量的食物,并尝试多摄取谷物、瘦肉、乳制品与蔬果等低GI值的食物,但若是吃饱饭实在感到很疲累,建议可以适时小睡片刻,以提高精神。

饮食营养

周志辉/滴滤式咖啡比较健康? 适量饮用最好

讲到咖啡对健康的好坏,话题总离不开咖啡因,但咖啡其实还有几个值得讨论的成分,如:绿原酸、咖啡醇和咖啡豆醇等,这些成分与喝咖啡所带来的生理变化也有很大的关联。随着不断有研究对咖啡的一些疑惑(如:骨质流失)加以澄清,咖啡因以外的成分也陆续被广泛讨论,有部分迷思和观念值得探讨。

有关喝咖啡对健康好与坏的研究很多,正反意见两极,但咖啡早已是大家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喜欢咖啡的人和市场并未因此而减少,除了常听到的黑咖啡、白咖啡外,近年也流行起绿咖啡(green coffee),但它并非绿色的咖啡,而是指一些以绿咖啡豆(即未经焙炒的咖啡豆)为原料所制成的萃取物。

绿咖啡被指有减肥、减脂的效果,是真的吗?它含有丰富的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其含量大约为4~12%,咖啡因相对只有1~2.5%。不过,绿原酸并不是绿咖啡豆独有的成分,其他植物也会含有绿原酸。

饮食营养

榴梿农药多影响荷尔蒙?缺乏科研 癌患可适量吃

周志辉 食品科学博士,我有几个关于饮食的疑问要请教你,以下是我的疑问:

Q1:关于榴梿,我有事要请教,对于榴梿爱好者而言,在榴梿季节享受果王,如此乐趣无须多描述,但若是榴梿老饕却又是癌症幸存者(已治愈多年没有复发)却只能望而却步,皆因有人说榴梿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农药、化肥以及其他化学品等,也因此有一位来自台湾宝岛的生机饮食专家说,癌症患者最好别吃榴梿,因为会影响人体的荷尔蒙,请问这是否正确呢?

A1:针对这位读者担心癌症问题而对榴梿望而却步,然而不敢品尝的原因却是由于担心榴梿会影响人体的荷尔蒙,以及在种植期间使用了农药及化肥,坊间经常有许多自称生机饮食的专家公开讲解各种养生的秘诀,在此先不讨论,我们就先谈谈癌症患者能否食用榴梿。

榴梿含有丰富的糖分和脂肪,气味成分相当复杂,目前已知的气味成分至少就有四十多种以上,每100克果肉约有140至180大卡的热量,因此有人会在生产后或体质虚弱时,选择吃榴梿来进补。

亲子妇幼

周志辉/初乳有助强化免疫系统 供初生婴儿第一道免疫防线

周志辉 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荣誉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德州农工大学食品加工硕士。
周志辉
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荣誉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德州农工大学食品加工硕士。

 

乳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种类繁多,近年初乳也成为商场货架上的抢手商品之一,部分乳制品也顺便搭上热潮在产品上挂上初乳这个名词。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初乳产品,如:粉末状、片剂状,也有牛、羊等不同来源。初乳的营养价值高,更富含有益健康的活性物质,能帮助初生婴儿防御外来细菌、病毒的袭击。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