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眼科专科医生和专业护士组成的团队,为公众进行视敏度、眼压测量、拍摄视基底,以及视盘和裂隙灯检查。(图:星洲日报)

不容忽视的青光眼·难察觉却易致失明

眼睛,是灵魂之窗。若不好好地关心双眼,你可能就会遭“无声的小偷”——青光眼(Glaucoma)夺去你的灵魂!

在五感当中,视觉为首要。失去视力或视野受损,生活必定会出现极大不便。一般上,大家只会面对近视或远视时才检查眼睛。要等到“来无影,去无踪”的青光眼来袭才去求医,恐怕为时已晚。

青光眼是造成不可逆性失明(irreversible blindness)的主要因素,更是全球致盲的第二病因。目前,世界上有大约6000至7000万人患有青光眼,数字有可能在2020年增至8000万人,且预计会致盲多达1120万人口。

眼科及青光眼专科医生李明月医生发现,与其说青光眼趋向年轻化,应该说青光眼的确诊数量与日俱增。她指出,人是以双眼看事物,当其中一只眼的视觉受损,另一只眼会帮上忙。

“在每个社会里,有5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直至我们进行了视野测试,才发现青光眼造成视野受损。”

....

通常发生在年龄40岁以上

青光眼通常发生在年龄40岁以上、眼压高的人。

李明月医生表示,家族成员若患有青光眼,当事人患上青光眼的机率会比普通人多4至10倍。此外,深度远视较可能得急性青光眼;而深度近视则比较可能得慢性青光眼。

“青光眼与你的IQ没有关系。无论是多聪明的人,都可能患上青光眼。视野是慢慢缩小,当事人感觉不到,最终变得朦胧时,才惊觉90%视野已经受损。”

她提到,由于慢性青光眼鲜少出现疼痛感,所以患者会较迟来求医;反观急性青光眼是来得很快,患者因眼睛又红又痛且看不到时,会迅速求医。

“下午的时候,我们的瞳孔放大,会挤压到排水处。若有眼膜(白内障),加上黄昏的时候瞳孔放大,通常就会引发急性青光眼。因此,患者经常是在下午或晚上紧急求医,并需要用激光治疗。若眼压超过50mmHg,他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就完全失明。”

不宜常用类固醇眼药水

另一种青光眼是属继发性,如动过白内障手术、患有糖尿病、眼睛发炎、运动受伤或视网膜脱落等,都可能引发此眼疾。

她曾诊断不少年龄约20、30岁的年轻青光眼患者,成因主要是眼睛痒却在没有咨询医生的前提下,随便在外购买和使用具有类固醇的眼药水,最终经长期使用而患上青光眼。

“医生提供具有类固醇的眼药水后,会监督使用后的情况。这是属短期使用。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长期使用是会影响视野,当视野缩小、90%受损,并且变得朦胧时,已经是后期了。”

儿童也可能患青光眼

李明月医生在受访时也提到发生在孩童身上的小儿青光眼。她在英国知名的摩尔眼科医院(Moorfields Eye Hospital)深造时,接触到这种同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的青光眼。

她指出,小孩子出世后仍不会表达,所以难以发现他们出现视野模糊的问题。不过,通常排水处不正常会让眼珠会变得越来越大,犹如牛眼。

“小孩子比较复杂,手术也较困难。因此,父母亲要关注孩子的眼睛。患有青光眼的孩子,眼睛是不透明且不会发亮,并会一直流眼泪,也会避开光线。”

患者都爱问李明月医生:要吃什么才可避免患上青光眼?

她坦言,其实基因是患上青光眼的主要因素,就算注意饮食也不会改变。不过,她认为大家应该坚持多吃蔬果、要运动、不沾烟酒,以及拥有足够睡眠,让身体能够好好休息。

“最好避免特定运动,如瑜伽Head Down姿势(头部向下),可能会造成青光眼。因为当你的头部向下,你的眼压会上升。我也有精通瑜伽的病人,患有严重的青光眼,经过手术后才稳定下来。”

手术可保住视线

针对青光眼,李明月医生会先提供药物治疗,包括使用眼药水;但若情况加剧,就必须动手术,主要有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和青光眼管道分流手术(Glaucoma Tube ShuntSurgery)。

她强调,依据青光眼类型、严重性,以及患者是成人或小孩,决定手术类型。

小梁切除术是在眼内建立一条房水引流管道,以绕过阻塞部位;但此治疗方式不会一劳永逸,可能需要继续置入新管道,尤其是儿童。青光眼管道分流手术则是在眼球表面置入房水引流装置和房水分流管,以把房水从人工管道排出。

“动手术是保住你的视线。就算做了手术、改变了眼压,患者还是要继续监督病况,因为管道还是可能会塞住。”

....
李明月医生:慢性青光眼是发生得较慢,
治疗机会很高,重点是不要放弃。(图:星洲日报)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一旦视觉被破坏,青光眼的治疗只能控制眼压,避免情况继续恶化。

李明月医生:“虽然无法拿回你的视野,但我可以保住你现有的视野。青光眼发现得越早,失明的可能性就越低。慢性青光眼是发生得较慢,治疗机会很高,重点是不要放弃。”

她感叹,有些医生具有青光眼的知识,却不会治疗青光眼患者,结果没有建议患者向专科求医;当患者眼压升高、可能会失明时,才把患者推荐给专科。

为了让患者更深入了解青光眼,她从三年前开始设立了一个网站www.glaucomaspecialist.my,提供更详尽的说明、治疗方案等。

....
公众也可在现场观看亚洲青光眼病患诉说亲身经历的短片。(图:星洲日报) 

Park City Medical Centre吁公众多关注青光眼

配合2018世界青光眼周,ParkCity Medical Centre日前举办一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眼科及青光眼专科医生李明月医生携手呼吁公众关注青光眼,并协助厘清青光眼的迷思。

由眼科专科医生和专业护士组成的团队,为公众进行视敏度、眼压测量(Tonometry)、拍摄视基底,以及视盘和裂隙灯检查,最终李明月医生针对个案给予建议和咨询服务。

ParkCity Medical Centre医院行政总裁庄铃铃表示,考量到青光眼的严重程度和负面影响,院方决定通过此活动提供免费眼睛检查给首100名符合检测标准的登记者,即年过40岁、患有糖尿病、家族患青光眼,以及深度近视。

除了提供眼睛检验服务,活动现场亦有播映亚洲青光眼病患诉说亲身经历的短片、贴上资讯海报和设有相关展摊,以让民众能够进一步了解青光眼。

由李明月医生支持创立的ParkCity Medical Centre青光眼互助群体(Glaucoma Support Group)不但与公众分享他们的故事,同时也让大家有机会接触到青光眼患者。

....
庄铃铃:考量到青光眼的严重程度和负面影响,
院方通过活动提供免费眼睛检查给登记者。
(图:星洲日报) 

www.ramsaysimedarby.com 

青光眼的高危因素

高眼压
家族中有人患青光眼
40岁以上
近视/远视
眼睛受伤
眼疾
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

*若有以上因素,请进行眼睛检查。

青光眼的类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Open Angle glaucoma)

●最常见的类型。

●患者不会感觉到眼睛疼痛,或在初期时发觉视野有所改变,因为视觉是从外围开始流失。

●视野通常是从外围逐渐缩小至中心;一旦进入后期,视线会开始变得模糊。

●虽然虹膜与角膜之间的房角正常,但房水引流管道阻塞,导致眼压慢慢增加,接着影响视觉神经。

●高眼压对视觉神经造成慢性、逐步性的损伤,最终患者面对不可逆性失明。 

闭角型青光眼(Angle Closure glaucoma)

●属急性眼疾,眼压太高会造成数小时内即失明。

●患者通常到医院急诊室求医,因为眼部剧烈疼痛、发红和视觉变得朦胧不清,也可能看见光线周边有晕轮和彩虹色。

●眼部疼痛可能同时导致头疼、恶心和呕吐。

●虹膜和角膜之间的房角变窄,虹膜向前移动,阻塞了房水引流通道,可造成眼压升高达50mmHg以上。

●此类型占青光眼案例的20至30%;但以整体而言,有多达50%患者是因此类型青光眼而失明。

继发性

●因外伤或其他疾病影响,如眼睛发炎、白内障、糖尿病,而造成高眼压。

●过度使用类固醇眼药水也是成因之一。

小儿青光眼

●最小可能出现在年龄只有3个月的婴儿。

●可属原发性先天青光眼或属病症造成的继发性。

●通常是父母察觉到孩子持续流泪和回避光线。

●孩子的眼睛会比较朦胧且比正常眼睛大。 

青光眼患者的分享:

陈泽朋(69岁.来自甲洞)

“我在2014年治疗白内障时,医生诊断出我有青光眼。经朋友介绍,我在次年认识了李明月医生这位青光眼专科医生,并开始治疗我的眼疾。如今,我都会依照医生吩咐,每晚都滴眼药水,以确保眼压维持在13mmHg的稳定水平。我当年的视野没有出状况,是医生检查眼珠才发现;如今都有定期检查,如每半年进行视野分析(visual field analysis),状态仍保持良好。眼睛真的很重要,若可最好是每年检查眼睛,因为青光眼真的要及早治疗,不然日后会失去视觉、等同陷入黑暗了。”

....

陈宛娴(47岁.来自芙蓉)

“大概在2007年期间,我发现从一个强烈阳光照射的环境进入室内,以及入夜后遮盖着其中一只眼睛,我就看不到了。经医生确诊后,右眼受损度已达60至80%。在2008年动手术后,当时的医生不熟悉手术后护理,结果二度受伤。我是属慢性青光眼,而左眼过后也出状况了。后来认识了李明月医生,再次动手术,同时学习到手术后如何按摩眼际,以协助排水。我当年才30多岁,根本不知道为何会患上青光眼,直至我追溯到上几代的长辈,才知道原来自己有青光眼的家族病史。其实,不管有没有家族史,大家都应该要去检查眼睛。”

....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报道:翁慧琪·2018.03.2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