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杨申兴, 癌症, 癌患, 情绪障碍, 心病, 抗癌, 忧郁症, 情绪

杨申兴 / 40%癌患并发情绪障碍 多重干预 治心病助抗癌

问:我的阿姨52岁,去年初完成乳癌治疗,如今将近一年,但是她的精神却越来越差,经常闷闷不乐,去旅游或聚会不如以前般开心。

她的主治医生说她身体的复原稳定,建议我们带她去看精神科医生,但阿姨抗拒,她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只要休息就好。

Q1: 请问癌症病人痊愈后是否会患上精神疾病?还是乳癌会导致精神疾病?
Q2: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她?

 

医生解答:

并非所有癌症病人都会有忧郁的情绪。根据一些研究资料,约40%的癌症病人在某一时期都会承受着情绪障碍,其中包括适应障碍症(adjustment disorder,一种因压力而产生精神、情绪痛苦的障碍,是一种对“改变”适应不良的反应)、忧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及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也有一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一种反应更激烈的焦虑状态,即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从你的来函得知你阿姨在“患癌后精神越来越差,经常闷闷不乐,去旅游或聚会不如以前般开心”,在排除了生理因素后,有可能她是患上某种程度的忧郁情绪障碍。

其它可能出现的忧郁症状包括持续性的:

  • 悲伤情绪或无法享受生活、嗜好等,再加上其它症状如负面思维、如毫无价值和无用
  • 病态的内疚感
  • 伤害自己念头或行动
  • 食欲、睡眠、精力或专注力的变化
  • 性欲低落
  • 体重明显变化

当然以上症状也有可能是癌症本身或其并发症或治疗的副作用引起(如低食欲、体力差等)。因此有以上症状也不一定就是罹患癌症后的忧郁症。

忧郁症的症状因人而异,从轻微到严重不等,若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严重的情绪障碍是会影响癌症治疗的效果,进而影响医疗费用、存活率、生活质量等。

为什么一些患者会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而一些人则可安然度过?这与很多因素有关,简单而言可以从生理或身体,以及心理或社会层次来理解。

  • 生理:

生理或身体的因素如癌症的类型(如不能完全根治的)、分期(晚期)、发病部位(如脑部)等因素都会对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外,一些癌症的并发问题,如贫血或激素荷尔蒙的改变,这些也都会引发焦虑忧郁症的症状。此外,某些治癌的药物也可能会导情绪的波动。

再说,一些无法控制的症状,例如疼痛、麻痹、身体基本功能的衰退(如气力等)等身体因素,或与治疗引起的外型变化(如脱发、体型改变、乳房切除)等也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困扰。

 

  • 心理(内外):

至于心理或社会层次的因素,在内(心理),一些心理上特征,如完美主义的性格、抗压能力较弱的、忧虑型性格的人,或之前曾经患上精神障碍的患者都有更高的可能在患癌后产生情绪障碍。

在外(社会),一些人可能因癌症或其治疗而失去了工作、自由、人际关系、时间或失去一些之前可进行活动的能力。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如不良医患关系与沟通的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孤立感和失落感都会引发癌症患者往后出现忧郁症的情况。一些不幸的病人可能会缺乏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还有昂贵的医药费造成经济困难等等,也是外在导致情绪障碍的因素之一。

因此,癌症的诊断可让患者及身边的亲人的生活产生巨变,随之而来的是极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有效医患沟通 避药物相互作用

至于如何能帮助患者呢,我们同样也可以从生理或身体,以及心理或社会层次来理解。

生理上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若情况较严重,症状持续久,同时也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时,可以考虑挂号精神科医生,并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是可以考虑药物治疗。使用抗忧郁剂与抗焦虑剂治疗,如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 以减轻情绪症状。服用多久胥视情况而定,一般6个月或以上。

此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也没有成瘾性的隐忧。但须注意这类药物可能须要几个星期才能看到较明显的效果。因此在一些紧急的情况下,在医生监督下短暂使用镇定或安眠药,如苯二氮卓类 (benzodiazepine)可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一些激烈的情绪波动及快速提高睡眠质量。但此类药物若长期服用,在没有合格医生监督下是有可能出现病态依赖或滥用的可能性。

此外也须留意一些精神科药物可能会与癌症药物产生一些相互作用,或药物的副作用影响病情等的可能,因此务必了解到精神科医生、癌症主治医生及病人间的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至于心理或社会方面,须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患者要学习怎么照顾自己。

在一般的情况下,病患应了解自身的情况,和家人、医生讨论病况并厘清疑虑,参与或了解治疗方案的制定、进展等等,以便能更准确地规划下一步要怎样走,并了解对治疗的期望是什么,知道什么可以先做什么不可以做等。


以同理心倾听而非“训话”

病者本身也须常留意心理情绪方面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当情绪出现问题时不必自责,对这种人生中的突发状况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绪是人类正常的反应,也不须试图压抑这些情绪。在必要时找家人及朋友谈一谈。身边的人也不应一味否定患者的观点,并说一些没多大帮助的话:“你不需要这样想”、“你已经很好命了”、“哭也没有用”等。反之应积极并以同理心去倾听,并且鼓励病人诉说其感受,这会比“训话”更好。

此外在适当的情况下多做平常喜欢的活动来抒发情绪,例如运动、瑜珈、有益身心的兴趣、音乐、宗教活动等。给自己一个充实的时间表,设立合理且可达成的目标,让自己有成就感等都十分有帮助。

此外加入一个癌症相关的支援小组如粉红丝带健康组织(Pink Ribbon Wellness Organization),不但会减少孤独的感觉,且与有相似经历的患者们分享接触都有助于患者往后更有信心面对疾病。


想法决定心情与行为

若患者情绪情况较严重,又不想通过药物治疗,也可以考虑心理治疗师或辅导员。如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目标在于降低病人痛苦的情绪;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s therapy),主要是协助病人分辨不合适、不切实际或负面的想法与行为,以有建设性或正面的替代性的想法取代,并从中学习较适当行为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想法决定心情与行为,若可改变想法即可改变情绪及生活。此外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呼吸法或肌肉放松法也可以帮助缓解情绪症状。

总结而言,患上忧郁症并非因为个人失败或软弱。很多患者会对自身的情绪状况加以否定、轻视或非常排斥治疗。其实,我们应让所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可以治疗的情绪障碍病。由于患上忧郁症会使患者更难应对癌症及其治疗,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严重、持续性的忧郁症状,应该好好重视。尽早发现及治疗,不但可防止忧郁病情加重,还可以提高癌症治疗的成效及提升生活品质。

 

问医 · 杨申兴(精神科)
杨申兴(精神科)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 · 杨申兴(精神科)· 2024.06.1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