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切割为自保 人格解离从童年创伤开始

医句话:
人格解离障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疾病,指的是一个人拥有两个或以上不同的人格状态,这些人格会轮流掌控意识与行为。大多数患者在童年时期曾经历重大创伤或虐待,为了自我保护,大脑会产生防卫机制,分裂出另一个人格,以逃避痛苦的情绪或记忆。在接受治疗时,除了需要协助患者将各个解离的人格整合为统一的身分,更困难的是协助患者探索并处理深层的创伤经历,这往往是治疗中最具挑战的部分。


“一般上,为了吸引观众并让他们理解剧情发展,剧集中对情节的诠释往往需要具体且简化,《刑侦12》这部涉及精神疾病题材的剧集也不例外。否则,观众将难以掌握故事主线,尤其是当中所涉及的‘人格解离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本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疾病。

在《刑侦12》其中一段剧情中,主角刑凯(张振朗饰)与他另一个人格阿贤(吴业坤饰)进行对话与互动。在现实中,患有‘人格解离障碍’的病人确实有可能出现幻觉,包括听觉、视觉甚至触觉幻觉。这些幻觉可能源自内在不同人格之间的沟通、与创伤有关的闪回(flashback)、睡眠障碍或严重压力引发的反应。

DID是指一个人拥有两个或以上互不相同的人格状态,这些人格会轮流掌控意识与行为。‘多重人格’或‘分离性身分障碍’是较早期的称呼,如今已统一称为‘人格解离障碍’,更能准确反映这一精神疾病的特征。

全球病发率1%至1.5%女比男高

在亚洲或马来西亚,DID的患病率并不常见,全球整体的病发率约为1%至1.5%。女性的诊断率比男性高出约6至9倍,任何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罹患此病,无分男女老少。

诊断DID是一个相对复杂且需谨慎进行的过程,通常需由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治疗师负责。诊断过程主要包括详尽的访谈与病史搜集。医生或治疗师会透过与患者深入交谈,了解他的童年经历、创伤史、情绪状况、记忆断片(时间空白)与行为异常等现象。部分患者可能会提到:‘有时感觉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时间常常跳过’、‘发现自己做过某些事却完全没有印象’等。

此外,亲友的观察也至关重要。病人自己未必察觉到的行为、语调上的明显改变,或是对某些经历完全失去记忆的情况,往往可由身边人提供补充线索,有助医生进一步了解病情。

了解患者的童年经历与创伤史是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因为大多数DID个案与童年长期遭遇的虐待、忽视或创伤密切相关。人格的‘解离’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让大脑将难以承受的痛苦记忆隔离开来。

90%来自早年创伤

事实上,90%DID病例的形成皆与早年的创伤经历有关。这些创伤未必来自明显的肢体暴力,即使是言语羞辱、性侵害、冷暴力、被忽视、贬低、冷漠或嘲讽等,也可能在患者心中造成深刻的心理创伤,进而演变为人格的解离。

就如《刑侦12》中刑凯与丁洛风(林保怡饰)之间的剧情设定,正是以创伤为出发点,刻画出DID背后的复杂心理历程。

医疗创伤亦是风险之一

另一种常被忽视的创伤是医疗创伤。医疗创伤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更指是病人在接受极端医疗处置过程中,经历的强烈恐惧、无助、羞辱或失控感,这些体验可能留下深层的心理阴影。

DID通常与长期、反复的创伤经历有关,尤其是儿童在成长阶段遭遇持续性的压力或威胁时。当病患无法承受这些痛苦时,大脑可能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将创伤经历‘隔离起来’,进而产生解离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若这种‘切割’模式持续出现,便可能发展出多个人格状态,以应对不同的生活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创伤不一定来自亲身经历。例如,亲眼目睹恐怖或血腥场景、家庭暴力或战争场面等,也可能成为引发人格解离障碍的原因之一。

家族精神病史增脆弱性

除了创伤经历,遗传因素也是一项风险因子。遗传可能影响一个人对压力的敏感度、情绪调节能力及出现解离反应的倾向。高想像力者、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压力下更容易出现DID。此外,若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病史,也可能增加个人患病的脆弱性。

在评估病情时,除了深入了解病患的童年经历与创伤史,医生或治疗师也会观察患者是否在对谈过程中出现人格切换的迹象,例如语气、神情、手势、讲话方式,甚至惯用手突然改变。此外,治疗人员也会使用标准化的诊断工具与问卷,针对解离症状进行系统性问诊与评估。

DID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例如无法维持稳定工作、人际关系反复断裂,伴随焦虑、自我伤害行为或自杀意念等。而这些症状并非由酒精中毒、药物作用或脑部疾病所引起,因此在正式诊断前,医生或治疗师必须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以免误诊。

_
薛汉飞医生(Seed Hon Fei)
精神专科顾问



出现两个或以上不同人格

患有人格解离障碍(DID)的患者,其主要症状围绕在‘人格状态的交替’与‘记忆的断裂’两大核心,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表现及人际关系造成明显困扰。

DID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是体内出现两个或以上不同的‘人格状态’,这些人格会轮流掌控患者的言语、行为,甚至记忆。每个人格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年龄、语调、情绪风格与行为方式。有些人格温和理性,有些则激烈冲动;有的擅长社交,有的则选择沉默。这些人格之间可能彼此知情,也可能完全不认识对方的存在。

所谓的‘主人格’未必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例如,在《刑侦12》中,刑凯知道阿贤的存在,因此两人可以‘互动’;但刑凯却不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黑暗人格,导致他经常出现记忆空白。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断裂’,亦是DID的一大特征。

记忆空白 最典型征兆

患者常常无法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例如手机中出现陌生的对话纪录,或家人告诉他刚刚才发过脾气,但他却完全没有印象。他们往往以为只是自己健忘、压力太大或太疲倦,未察觉自己其实是在不同时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自我’。这些记忆断裂与人格交替密切相关,是DID最具代表性的症状之一。

此外,患者在人格切换的当下,可能出现行为、声音及肢体语言的剧烈变化。有时说话的方式、语气甚至用字都会截然不同,甚至出现惯用手的改变。身边的人可能会察觉:‘你好像变了一个人’,而患者自己也可能觉得:‘有时不是我在控制自己’。

剧情有偏差 大多数不具暴力倾向

在《刑侦12》中,部分角色因DID而分裂出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格,并涉入犯罪行为,这种情节设计在真实情况中其实较为偏差。大多数DID患者的人格并不具暴力倾向,因为DID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这些病患是创伤的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剧中所描绘的暴力人格,可能是人格系统中的‘保护者’,其功能是保护主人格或其他较脆弱的人格不受到进一步伤害。他们也可能承载了患者压抑的愤怒、创伤或痛苦。这种行为多为防御性反应,而非出于恶意。他们不是危险的象征,而是深层痛苦与自我保护意识的化身。”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陈孝全.2025.07.04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