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神经

颤抖影响可大可小 年轻患者须筛查 排除其他病

医句话:

原发性颤抖症是一种良性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长者。若年轻人出现不寻常的颤抖,应进行更多的筛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的疾病,特别是脑部疾病。对于确诊患有原发性颤抖症的长者,不必急于治疗,除非症状持续恶化,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先考虑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最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颤抖症是指身体一个或多个部位的摇晃或震颤运动,最常见的是影响我们的手,其余会发生的部位有脚、下巴及声带。颤抖症分为两大类别,分别是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颤抖是一种很普遍的生理现象,通常难以察觉,许多人在身体状况或精神压力期间会变得明显,比如一些人饮用了咖啡、紧张过度、极度害怕,处于低温的环境等;病理性颤抖是指因神经系统的疾病而导致的,例如帕金森氏症、原发性颤抖、脑肿瘤、脑出血、中风,中脑或小脑、基底核的病变等。有些意外脑部的撞击可造成脑部出血,导致我们患上颤抖症,这些可被列入为病理性因素。

疾病疗法

在照护拉拔中發现 使用成人尿片并不羞耻

医句话:

爸爸以病患的身分参与了马来西亚帕金森氏症协会的会议,我看见父亲的改变,他开始很积极参与协会的各种活动,包括如何和其他病患交谈、互相鼓励打气,但由于父亲不谙英语,所以我就顺理成章的当了他的司机兼翻译,而我从中也学了很多关于帕金森氏症的知识。

“60岁的时候,爸爸患上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包括父亲也不晓得是什么情况,只见爸爸经常投诉身体部位僵硬,初期以为患风湿,他还曾远赴中国去医治他的‘风湿病’两次,结果也没有好转的迹象。最后,他是在马大医药中心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我记得那年是1990。

其实帕金森氏症是脑部变化带来的问题,在患上之前就有一些征兆,例如晚上睡得不好会发噩梦、动作比较慢不协调,看起来很僵硬,还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写字时手抖个不停。

银发保健

50%至80%帕友患失智症 掌握4大照护要点 不做压力“山”大

医句话:

要用简单及明了的句子与帕友或失智症患者交谈和沟通,不要长篇大论,患者会感到混淆,主要因为头脑思考“短路”所致。如果要患者洗澡的话,应直接了当说“去洗澡”就好。

帕金森氏症vs失智症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和失智症虽是两种不同的病症,但是却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有50%至80%帕金森氏症患者会患上失智症。

失智症种类繁多,包括阿兹海默症丶血管型失智症丶帕金森氏失智症丶混合型失智症等,其中以阿兹海默症居多,帕金森氏失智症的发生率则占失智症的3.6%。

专题

多巴胺不足 无法护耳蜗 听力受损 帕友高一倍

案例:
最近李太发现自己经常出现手抖,就连在追看电视剧时也会不自然地抖起来。起初她以为是自己饿而造成手抖,可是即使进食,手抖依然没有改善。这种情况维持了好一阵子后,她终于按捺不住去看医生,结果检验后证实是初期帕金森氏症。

在获知噩耗后,李太顿时不知所措,不解自己肢体运动正常,却被诊断为帕金森氏症。医生告知这是初期症状,而且并非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一样,但若是不吃药,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银发保健

耐心 同理心 创意 陪帕友失智者走一段黄昏路

案例:

65岁琳达被医生诊断为失智症后,丈夫紧握她双手告知今后的路两人一起走,尽管他知道这条路一点都不好走。

早上一醒来,琳达对他说:“你是谁?”丶“做什么你会睡在这里?”,可是转过身后又没事了,通常丈夫就会走出门外,然后再进来抱着琳达说:“我回来了”。

银发保健

多巴胺不足 无法护耳蜗 听力受损 帕友高一倍

案例:
最近李太发现自己经常出现手抖,就连在追看电视剧时也会不自然地抖起来。起初她以为是自己饿而造成手抖,可是即使进食,手抖依然没有改善。这种情况维持了好一阵子后,她终于按捺不住去看医生,结果检验后证实是初期帕金森氏症。

在获知噩耗后,李太顿时不知所措,不解自己肢体运动正常,却被诊断为帕金森氏症。医生告知这是初期症状,而且并非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一样,但若是不吃药,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银发保健

帕金森氏症与失智症·音乐治疗具疗效

帕金森氏症与老人失智症,是常见的老人病,由于症状相似,所以很多人都会混淆,分不清到底是行动能力问题的帕金森氏症,还是记忆力问题的失智症。

尽管这两种疾病都是大脑细胞受损所导致,但两者的病发症状是不尽相同,帕金森氏症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行动障碍,而失智症则是记忆障碍,至今两者都是无法治愈的慢性病。

音乐治疗也是其中一种疗法,通过音乐、唱歌,甚至跳舞,达到治疗效果。

....
音乐治疗也是其中一种疗法,通过音乐、唱歌,甚至跳舞,达到治疗效果。(图:星洲日报)

脑深层刺激术
助恢复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体功能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