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吴奕品.看医生不能不知道的事
看医生前似乎有着道不尽的千言万语想向医生倾诉,可在见到医生时却张口结舌。一直以来医生给予大众的刻板印象就是不苟言笑,也难怪病人都不敢多问些什么。一些医生沉默寡言,见病人没主动发问,以为病人都了解了,也就没特别多做解释。结果病人回家后才惊觉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懊恼着怎么好像没看医生一样?看似小事一桩,却足以演变成误会的开始,铸成医病关系的裂痕。
看医生也是一门学问,是沟通艺术,医学知识与人文伦理的结合体。这涉及了“医”与“病”之间在同理上与知识上的相互认知。要让两个不同背景互不相识的个体在第一次见面时,便在认知上取得共识绝非易事。这也是“沟通技能”在医学院是其中一门必修课的原因。即便如此,我仍然得承认,并非所有医者都将所学的这门极为重要的技能化为实践。当然,这不是医者单方面的问题,沟通毕竟是双方的互动,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唱起独角戏,终将无法达至高素质有成效的看诊。
看医生是再普遍不过的事,对于自己在踏入诊所看医生之前,所应该要知道的事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人清楚自己在看医生时,该有的权益及必须知道的事?比较遗憾的是大马民众普遍上在这一块相当的欠缺敏锐度。在问诊过程中,面对病人一问三不知的窘境,有时连自己病了多久也回答不出,叫医者们情何以堪?又如何能真正帮助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