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健康

保健品,买了也要会保存!

许多人都有吃保健食品的习惯,但是知道保健品该怎么挑、怎么保存吗?

保健食品零琅满目,该怎么挑?

1.注意原料的来源和规格:是否有标明清楚,而非单写品项名。

2.留意制造与品管规范:建议选择符合食品GMP规范的制造工厂。

3.查阅产品检验报告:上网检视查阅产品有无塑化剂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验、三聚氰胺检验等。

4.SNQ认证产品:SNQ认证代表产品原料来源清楚、成份含量确实、制程管控严谨、检验报告完整,民众可安心食用。

保健食品开封后,棉花跟干燥剂该留着防潮吗?

1.一般而言,罐中放置棉花是为了预防碰撞。产品开放后,棉花可能会吸附湿气及脏污,应立即丢弃。

2.干燥剂主要作用是吸湿防潮。产品开封后,干燥剂会大量吸收空中的湿气,加上与锭剂直接接触,反而容易使产品加速变质,影响安全性与疗效。

成人健康

周志辉/草药中药保健品能保肝吗?

华人传统上对保肝观念颇重视,尤其是以肝病死亡率偏高的亚洲,自然造就了一个很大的保肝市场,各种保肝资讯和产品更是多得不胜枚举。民众该如何选择?

问:中、西医对保肝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华人对保肝特别重视,可从传统医学认为肝有“疏泄”功能,可调节全身生理功能的观念看出一些端倪。

中医认为肝对维持全身气的顺畅运行、情绪调和及脾胃的消化功能至为重要,同时更与血液的贮藏和调节、视觉功能及筋的活动等有关。肝在五脏中属木,青色依五脏五色也属木,传统上会认为食用青色的蔬果和食材能够保肝,而网路上亦流传着许多类似的保肝资讯,但其实不少只是个人的意见或经验分享,至于绿色和肝脏健康两者到底有何关联,科学上并无实质依据。

成人健康

错误补水方式,千万别再犯了!

热爱慢跑的小雄习惯下班后稍做休息,晚上7、8时沿着公园跑步,体力不错的他,一跑就是两个多小时,为了补充水分,他随身带着水壶,里面装着开水,边跑边喝,两个小时下来,差不多喝了5、600CC,但还是觉得口渴,回到家如厕时,小便颜色偏黄。到底运动时,该如何补充水分呢?

水是体内最主要的成份,占一般人体重的50%至60%,负责传输体内各种营养素、废物,以及维持各项生化反应,一般人每天应该饮用1000至2000CC的水,如果运动量较大、摄取热量较多的人必须喝更多。

医生建议,激烈运动时,如觉得口渴,建议先含一口水在嘴巴里,缓解口渴不适症状,等到运动到了一个段落,心跳逐渐恢复正常,再补充水分。

“边运动、边喝水,这是错误的补水方式,因为运动时,血液集中在肌肉,此时又喝水、甚至吃东西,则血液集中胃部,肌肉的血液不足,就容易导致运动伤害。”

此外,大量流汗时,只喝白开水是不够的,因为这时身体流失钠、钾、镁等各种电解质,只喝水容易导致电解质不平衡。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成人健康

B型肝炎 肝癌 C型肝炎·检查关键8问

47岁的林先生是B型肝炎带原者。每年去做抽血检验肝功能,检查结果GOT及GPT向来都正常,他因此认为自己的肝脏应该很健康。直到有一天早上,他的肚子很痛,医生建议他做超音波扫描,发现肝脏有一个10公分的肿瘤。这下,他可慌了……

Q1:打了B肝疫苗,还须做筛检吗?

大马政府从1989年起已全面针对母亲为B肝带原的新生儿施打B型肝炎疫苗,B肝检查仍相当重要。因为即使已经注射疫苗,也有约1%的新生儿会成为带原者,原因是胎儿在子宫内可能已被感染,而疫苗是婴儿出生后才注射,疫苗跟病毒赛跑,起跑点若相差太远,即使疫苗急起直追,还是跑输了。再者,仍有5%的人对B型肝炎疫苗不反应,也就是不会产生抗体。

因此医生们都建议打完疫苗后,每10~15年最好再抽血检验,看是否需要补打疫苗。

至于高危险群,如有毒瘾、性伴侣多的异性恋者、同性恋者,以及常接触血液、体液的医疗检验人员,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增加B型肝炎检查的频率。

Q2:B型肝炎带原者,需多久筛检一次?

成人健康

严重痔疮,会变大肠癌?

痔疮和大肠癌两者的发病症状都是出血、便秘,到底两者有无关联?该如何区分?

90%的大肠癌在早期都会被误认是痔疮,其实“痔疮”与大肠癌无关,痔疮也不会变成癌症,这两者唯一相似之处,是发病的症状,例如出血,便秘,容易混淆。大肠癌的患者常视出血症状为痔疮引发,因而未去检查,造成延误治疗。

分析各大医院大肠镜受检者的健康数据,发现几乎九成以上的受检者有痔疮(分内痔或外痔),肠道内可检出息肉或肿瘤,其中肠内有息肉的比例极高,平均约每5人就有1人。

腺瘤息肉转大肠癌医生指出,痔疮、肠息肉、大肠癌三者中,只有后两者具有关联性。痔疮本身是血管丛及结构组织松弛膨胀的物理性因素所造成;肠息肉是黏膜组织细胞过度增生所形成凸出于黏膜表面的隆起物;大约九成五以上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转变而来。

此外,息肉和大肠癌约有一定比例和遗传基因相关。其次也和生活习惯、低纤高脂饮食、肥胖、运动等因素有关;但痔疮纯粹为后天生活习惯引起,无关遗传,除非是同一家族内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相似,才会有多人患痔疮的可能性。

成人健康

别轻视肝炎后继杀伤力!

医生:陈先生,你是B型肝炎带菌者,虽然现在肝功能指数还算好,但必须定期检查及跟进。”

陈先生:“肝炎不会死人的吧,既然现在没有问题就可以了,以后复发时才治疗,我不想让人知道我有B型肝炎!”

B型肝炎曾经是令国人色变的一种肝脏疾病,但随着政府规定所有新生儿都要接种B型肝炎疫苗后,这病似乎在我国减少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有患过肝炎的人,都必须定期检查,尤其是C型肝炎,专家指出90%的C型肝炎都会转化为肝癌!

肝癌4种类:

肝癌其实不只是单一种癌症,包含肝脏及肝内胆管癌等共四种类型

肝细胞癌:占成人肝癌约85%,通常发生在慢性B型、C型肝炎感染患者及肝脏硬化受损的人身上

胆管癌:发生在组成胆管的细胞,约占肝癌的12%

成人健康

基因检测.从源头防控肥胖

敏恩是属于天生体型偏胖的女性,她153公分高,体重却达65公斤,“胖妞”、“肥妹”已成为她的别称。

她曾经努力减肥,然而不管她如何积极运动,饮食吃得再健康、再少量,还是无法减到她的理想体重。

看着自己肥胖的身型,她感到很无奈。

———————————————————————————————————————————————

根据多项肥胖基因研究,具有肥胖基因者,在饮食方面,不论是食物摄取量还是成份,必须比一般人小心,而且还得多加运动以保持适当的体重。

研究人员已找到7个肥胖基因,后者通过干扰脂肪的代谢及调节,直接或间接性影响体重。

2015年全国健康及病发率调查(NHMS)发现,33.4%国民进入肥胖前期(肥胖前期的BMI定义为25和30之间),而30.6%属于肥胖人士(BMI在30以上)。虽然肥胖不会直接引起疾病,但在长时间内,会间接性引起许多致命性的疾病如二型糖尿病、冠心病、乳癌、肠癌及中风等。

其他与肥胖有关的健康问题还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哮喘、胆结石、胃食道逆流、骨关节炎、不孕、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脂肪肝、肾病等。

成人健康

腹腔镜手术·全方位解决10大妇科病

33岁的小芳是位职业女性,大儿子今年5岁,她和先生一直很想给儿子生多一个伴,但几年来始终都没消息。朋友叫她做检查,但她认为已生过孩子,不会是身体有问题,没必要浪费钱。

最后经不起朋友游说,小芳决定找妇产科医生检查,赫然发现她有子宫内膜异位问题,导致输卵管阻塞,也是她一直无法怀第二胎的原因。

医生说可以做手术矫正,小芳担心手术有风险,但医生说是用腹腔镜手术进行,风险低复原也快。小芳与丈夫商量后决定做手术,术后一个月顺利怀孕了,夫妻俩都非常高兴,终于实现了生第二胎的心愿!

大马女性对腹腔镜手术了解不多,有些甚至不知道有这种手术。很多不孕症的病人,当她们听到要做人工受孕手术都会担心,以为还是传统的开刀手术。在讲解之后她们才明白,也坦言过去从未听过腹腔镜手术。

以子宫手术为例,若是开刀,输卵管出现粘连的机会比较高,而腹腔镜手术的机率则比较低。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切口最大是10厘米,一般上只是5厘米,一周内就可以复原,甚至上班。

95%的妇科手术都可以用腹腔镜来进行,基本上每个妇产科都有这样的设备,但因为微创手术需要很好的技术与经验,时间较长,费用与开刀手术相差不多(受医药法令限制),所以一些医生都不愿意做这种手术。

成人健康

华裔人口不断下降 迟婚年纪大难怀孕

大马的总人口约3170万人,巫裔约占1948万人、华裔约占664万人、印度裔大约198万人。2015年,华裔占总人口的23.4%。统计数字中,华裔人口却不断下降。

华裔人口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华裔男女结婚多年,膝下犹虚,而他们多是患了不育症(Infertility),这是令人悲伤的事实。

本地妇产科兼不育症专科医生张兆强(Dr.Chung Chow Cheang)在接受本刊访问时表示,近年来,大马女性不育症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女性在年纪大时(超过30岁)才想生育,这时,她们已进入“生育老年期”了,而年龄太大确实是不育症的主要原因。

张兆强医生从事不育症治疗迄今约有25年,在大马试管婴儿进展史里,他可以说是先驱者之一,也曾获得“马来西亚试管婴儿之父”的称号,同时也是一名妇产科医生。

他说,数十年前的女性在18岁,就已结婚生子,那时期并没有生育问题。女性年龄和生育年龄有直接的关系。现今大部份的大马华裔女性较迟婚,即使早婚,也只想着要享受生活,二人世界三五年,过了30岁才想要生育,这很大可能引发生育问题。由于她们已错过“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这也是大马女性不育的首要原因。

成人健康

【特约专栏】吴奕品.看医生不能不知道的事

看医生前似乎有着道不尽的千言万语想向医生倾诉,可在见到医生时却张口结舌。一直以来医生给予大众的刻板印象就是不苟言笑,也难怪病人都不敢多问些什么。一些医生沉默寡言,见病人没主动发问,以为病人都了解了,也就没特别多做解释。结果病人回家后才惊觉对自己的病情一知半解,懊恼着怎么好像没看医生一样?看似小事一桩,却足以演变成误会的开始,铸成医病关系的裂痕。

看医生也是一门学问,是沟通艺术,医学知识与人文伦理的结合体。这涉及了“医”与“病”之间在同理上与知识上的相互认知。要让两个不同背景互不相识的个体在第一次见面时,便在认知上取得共识绝非易事。这也是“沟通技能”在医学院是其中一门必修课的原因。即便如此,我仍然得承认,并非所有医者都将所学的这门极为重要的技能化为实践。当然,这不是医者单方面的问题,沟通毕竟是双方的互动,单方面一厢情愿的唱起独角戏,终将无法达至高素质有成效的看诊。

看医生是再普遍不过的事,对于自己在踏入诊所看医生之前,所应该要知道的事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人清楚自己在看医生时,该有的权益及必须知道的事?比较遗憾的是大马民众普遍上在这一块相当的欠缺敏锐度。在问诊过程中,面对病人一问三不知的窘境,有时连自己病了多久也回答不出,叫医者们情何以堪?又如何能真正帮助病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