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血库告急 吁挽袖救人 捐血不增染疫风险

医句话:

在过去一谈及血液管理,很多人只想到抽血、验血等,而更进一步就是与血液有关的疾病,比如贫血或血癌等,但其实捐血及输血亦属于血液管理的专科之一,但由于它属于血液管理中的幕后英雄,因此甚少被关注,通常只有在血库库存不足时才会引起公众的关注。

“输血医学科(transfusion medicine)是西医学科中相当冷门的专科,它的前身是附属在血液科(hematology)中,2006年后才正式有第一批专科医生,但截至目前全国只有大约65名医生,因此输血医学科的医生可说是少数一群,几乎全部都在政府医院服务,特别是医院的血库中心。

血液科医生和输血医学科医生的职务,就是前者是面对有病的人(患者),而后者面对的是健康的人(捐血者),正因为两者职务上有很大不同,因此要厘清何时见血液科医生,以及咨询输血医学科医生就很简单,比如说一个患有血癌患者,他必须咨询血液科医生,随后医生会把相关检验报告交给病理科医生进行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进行治疗,或者是要捐骨髓干细胞的人及要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血液科医生是他们要找的对象。

但一名健康的人要捐血,在捐血前要进行筛检,并且在捐血后的进行血液成分分离过程、进行保存或追踪等,都是输血医学科医生的职务。

雪隆3%长期捐血 外州掉到1%

截至目前大马有逾3200万人口分布全国不同州属,可是至今为止捐血率并不高,以雪隆区为例大约有3%人士有长期捐血的习惯,至于雪隆以外只有1%人有长期捐血,反之人口比大马少的台湾却有高达8%的人士长期捐血。

在大马政府医院是分属卫生部、教育部及国防部旗下,其中卫生部在全国设有118个捐血站(blood collection centres)、22个离心机加工中心(component processing centres)及16个提供筛检服务中心(screening centres),至于教育部旗下的7所大学中,有2所大学有提供捐血、离心机加工及筛检服务的血库中心。

血库中心(blood bank)顾名思义就是储存血液的中心,更是每一所医院的重要部门,因为不管是急诊部接到意外事故、麻醉科、妇产科、儿科或者是手术室需要用到血液,都是需要向血库中心支取‘血液’,因此确保血库中心有足够且不同类型的血液是至关紧要的,说血库中心是输血医学科医生的总部并不为过。

除了政府医院之外,据我所知尚有3家私人医院有提供接受公众捐血服务,分别是两家在槟城及一家在吉隆坡。

血液预警强化安全 有利数据收集

谈及输血及捐血就必须提及一个词,那就是血液预警(haemovigilance),这个词是源自希腊文血液(haema)及拉丁文警戒(vigilans)所组成的,它是一系列涵盖整个输血过程环节的监控程序,包括招募公众捐血、追踪接受血液的受血者反应、捐血者是否有潜伏疾病等,血液预警是贯穿了捐血者和输血者之间的所有过程,其中也包括负责筛检的医护人员、化验室的医护人员及血库管理者等,英文字眼‘从血管到血管’(vein to vein)已具体说明它的重要性。

血液预警概念是源自80年代西方国家因输血感染爱滋病病例所引发危机后,为了强化血液安全,于是由法国率先提出推行,并在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国家级的血液预警系统,逐步实现了各国血液预警数据共享和交换,之后更成立全球性血液预警组织。

因着血液预警概念的诞生,各国可进行血液方面数据收集及报告、进行信息交换及发布等,特别是关于一些稀有血型如孟买血型(Bombay or hh blood group)或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等,如对输血所引起的不良事件及反应进行控制、追踪及改正等。

稀有血型者必要时才捐血

就以马大医药中心血库为例,当公众到来捐血时只要一输入身分证号码,即可查出捐血纪录、血型等,同时系统内也很清楚说明他是否适宜捐血等,所有资料一目了然,这套系统也让输血医学科医生可以掌握到稀有血型捐血者资料,一旦有必要时如同是稀有血型的患者要进行手术时,只要在系统内即可搜寻到已清楚记录在案的稀有血型者在哪里。然后致电他到来捐血。

值得注意的是,稀有血型者无须固定每3个月去捐血,只有在有必要时才去捐血,因为在捐血后的3个月内是不能再捐血,万一有急需时,刚捐血的稀有血型者就不能再捐血。与此同时,同一稀有血型者急需时,而想要知道自己是否为稀有血型,只要去捐一次血或验血即可获知。

-
李丽琳医生(Christina Lee Lai Ling)
马大医药中心血库主任兼输血医学专科顾问

三高须受控 医生“点头”才能捐

一般上公众所捐的血可分为450毫升及350毫升的全血(whole blood donation),两者差别仅是前者是体重超过55公斤的公众,而后者则是体重介于45至55公斤的公众,这也意味着想要捐血的公众体重不可低于45公斤(女性)及50公斤(男性),年龄必须介于18至60岁。

为了确保不会浪费捐血者所捐出的血液,同时为了捐血者的健康安全着想,因此血库特别为想要捐血的公众列出一些基本条件,比如任何人在捐血前一晚必须有至少5小时的睡眠且有进食。

至于长期吃药三高患者若想捐血,必须确保病情受控及得到医生许可,孕妇、哺乳妈妈、同性恋者、吸毒者、多于一人性伴侣者、性工作者或曾与性工作者进行性交易者皆不被允许捐血。

血红素<12.5被拒于门外

为了防范变种克雅二氏症(俗称疯牛症),任何曾于1980年至1996年期间曾在英国、北爱尔兰、苏格兰、爱尔兰共和国、威尔士以及欧洲等地区,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的人士皆不适宜捐血,这是因为在那段期间,当地的牛没有经过疯牛症测试,因此有可能会接触过与疯牛症有关的肉类产品。

当捐血者在捐血前已符合以上条件后,医护人员就会检查他的血型(ABO及Rh)、血红素(haemoglobin),一旦血红素低于12.5公克/百毫升将不被允许捐血,根据过往的经历,常出现血红素低于标准的以缺铁性贫血者为多,大部分是女性。

以马大医药中心为例,捐血者以大学生为主,而这类无法过关的以女大学生为多,不过除了贫血之外,亦有一些病症如地中海贫血症患者也会出现血红素过低的情况,而素食者或减肥男女也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捐血3问:血型饮食法 伪科学不正确

问1:请问对于想捐血却面对针头恐惧(needle phobia)的人该如何让他放下恐惧去捐血呢?
答:这是关乎心理层面的问题,如果这名想捐血者实在无法克服恐惧,那就不勉强;通常会有这类情况的包括以下几种人,比如看到自己的血会晕倒的人、第一次捐血的人及体型瘦小的女性(由于其血管较细)等,解决方法有几种如由医护人员或陪伴来的人给予辅导,再来是由经验老道的护士出马,在她们有耐心及安慰下,很多本来有恐惧的捐血者在不知不觉下就完成了第一次捐血。

问2:若干年前曾流行的血型饮食法,至今是否还有人相信呢?
答:是的,不时有捐血者到来捐血后会问及关于血型饮食法这回事,我们都告知早在2001年已被医学界证实为不正确,我们给予的建议是均衡饮食即可,无须在意这类伪科学。

问3:COVID-19疫情爆发是否会造成血库血液不足呢?
答:是的,COVID-19疫情的爆发确实对血库的血液供应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以去年3月为例,当时公众很担心医院或捐血中心会有感染COVID-19的风险,因此不敢去捐血,以致很长一段时间血库血液库存出现不足。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其实不管是否发生COVID-19,血库一直以来都采取很严谨的安全措施如不定时的全面消毒等,确保医护人员及捐血者的安全等。

另外,在我们关注COVID-19的同时,其实也必须了解到骨痛热症的严重性,因为骨痛热症的爆发对血液需求有很大影响,因为在治疗骨痛热症时是必须用很多血小板。

当公众前往捐血后,医护人员在收集后会在最短时间内进行筛检及分类,基本上血液分为3部分,包括红血球(red cells)、血浆(plasma)及血小板(platelet),红血球有携带氧气及带走二氧化碳功能,必须收藏在摄氏4度至6度,可以保存35至42天,一般上是大量失血者、贫血患者及进行癌症放疗及化疗后要用的,而血浆在摄氏零下30度可收藏1年以上,可用在需凝血的患者身上,但是血小板却只能在摄氏22度下保存5天,5天后就必须丢弃(5天时间也包括分离程序),因此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库存来应付每日所需,特别是骨痛热症爆发时。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1.05.1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