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隔离10天后是否该二度检测?若经济允许应再检 CT值低再隔离

问:针对目前的COVID-19疫情,我有两个疑问想要请教医生,第一是关于与确诊者密切接触,第二则是关于接种疫苗。

请问确诊者是否可选择居家隔离呢?而曾密切接触的人如何正确居家隔离呢?与确诊者在数天前曾密切接触,是否一定要检测隔离呢?再来是如何区分B群及C群接触者呢?如果是C群接触者是否也要去做检测呢?

至于疫苗的疑问则是在接种疫苗前必须注意些什么呢?接种疫苗后有哪些副作用,或是需要送院呢?


医生解答: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有提及确诊者是否可以居家隔离,不同州属的卫生局有不同的措施,你可以参考你所在的州属卫生局的网站最新资讯。

以下是我的州属(柔佛)卫生局在近日发出的最新指示,所有确诊者必须送往隔离中心隔离,较为严重的确诊者则需要送院治疗;很多人以为可以居家隔离,有的甚至说医生要他们在家等电话就好了,但可能等到天荒地老都不会有人联络,只有那些与确诊者密切接触者,以及等待检测报告者才可居家隔离。

确诊者只有2种情况下才能要求居家隔离:

1)有特别因素要居家隔离并获得柔佛州卫生局长特别批准
2)隔离中心爆满才有可能在卫生局的同意下居家隔离
至于那些在私人诊所或化验中心进行检测后确诊,医生一般应该需要通知此人已确诊,并指示确诊者到临近的COVID-19评估中心(CAC),而在CAC的医护人员会进行评估后再决定让确诊者到哪个隔离中心进行隔离。

至于第二点你提及曾与确诊者密切接触的人的居家隔离措施,在卫生部官网是可以找到相关资料,以下为一些居家隔离基本资讯:
1)若你是打工一族,务必要向公司申报。
2)必须留在房间内
3)不与他人共用洗手间
4)饮食可要求同屋者放在房门外
5)等屋友离开后才出来领取饮食以及扔弃

任何曾与确诊者密切接触(比如长时间同一屋檐下、同一办公室、同一车或同一电梯等)的家人、屋友、同事、朋友等都必须前往接受检测,在一般情况下若能证实为密切接触,比如同住的家人是可以前往政府医院或诊所要求检测。

除了检测之外,和确诊者同住一屋檐下的家人以及所有密切接触者也需要到CAC去领取隔离令和隔离手环进行居家隔离,切记不可趴趴走。

你所提及的B群和C群,我猜想你意思应该是B为密切接触者,C为间接接触者,首先B是肯定要去检测,并自我隔离10天,在隔离期间若是出现症状,建议要再进行检测,至于C则需要自我隔离,直到B群检测报告为阴性为止,若是B群的报告是阳性,那么C群就会成为B群,就需要进行检测并自我隔离10天。

目前共有3种检测方式,其中PCR的准确性最高,但费用较贵及所需时间较长,至于RTK-Antigen的准确性低于PCR,在一般诊所或检验中心的费用介于100至150令吉之间,一般上1天内可获得检测结果,另一种RTK-Antibody 则较少使用。

说实在,允许确诊者居家隔离其实是相等于计时炸弹,最主要是没人按时观察病情,以至于发生来不及送院就病逝的案例。

另外,马来西亚大多数房子都不适合让确诊者居家隔离,因为屋型偏小,房间也没有独立卫生间,居家隔离时家中若是有其他人,他们会有非常大的机会一起受感染,受感染后没症状也不自知,照常外出工作,那就有机会再将病毒传播开来,这也是零星案例暴增的其中原因。

另一个大家都会提及的疑问,那就是密切接触者或确诊者本身在隔离了10至14天之后,是否还需要进行检测呢?有人说确诊之后的3个月都会出现阳性反应,所以检测了也没意义。

没错,现阶段政府确实没有规定隔离之后需要再次检测,但身为医生我会建议若是经济许可,在隔离结束之后都应该再次检测,最主要还是要看检测报告里的核酸检验循环阈值(CT值),CT值若是偏低,那则可能还具有传染力,最好继续自我隔离。

不要以为隔离了10至14天之后就大功告成,还有小部分人即便过了21天,他们的CT值还是偏低,代表他们仍具有传染力。

至于你所提及的疫苗问题,你可以参考之前《医识力》报道,即陈欣怡医生(家庭医学科顾问)在4月10日所谈及的“mRNA开启疫苗新时代 不直接‘种毒’不改变人体DNA”以及在4月12日“接种疫苗构建群体免疫 染疫人数遽降 以英最佳典范”。

当你前往接种中心时,在场的医护人员会为你详细讲解,并且也会告知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手臂酸痛、发烧、发冷、作呕等以及在哪些情况下是必须送院急救等,而在接种疫苗后,你会被要求等候15至30分钟进行观察。

另外在接种后,你的手机程序MySejahtera也会要求你列出你之后是否有出现哪些副作用,你可以一一列出,并给予医护人员收集。

希望我以上的解答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20190310_DrWu
吴奕品医生(普通科)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吴奕品医生(普通科).2021.05.23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