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动静脉阻塞治疗 减肺栓塞或截肢风险

医句话:

医学科技的进步为血管疾病治疗带来重大突破。过去,深层静脉栓塞(DVT)多依赖溶栓剂或开放式手术,但效果有限。如今,新型医疗仪器的应用使治疗更高效。针对周边动脉阻塞疾病(PAOD),多种先进筛检方法也让患者受益,实现早诊断与精准治疗。

“深层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于静脉的血管疾病,最常出现位置是人体下肢,其次是上肢、腹部及胸部,至于常规治疗(conventional treatment)是采用皮下注射及口服溶栓剂,但对于一些急性病例,或者是进行其他手术,以及有内出血问题的患者,甚至对溶栓剂无反应或过敏的患者,就必须采取其他治疗方式如介入手术等。

第一种是导管导向溶栓疗法(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具体做法是通过导管导向溶栓疗法涉及通过导管直接将溶解血栓的药物传送到血栓中,这可以帮助分解血栓并恢复血流。

rtPA溶栓急救DVT

不过若是属于急性情况,医生会考虑用上重组型组织性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化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它主要作用是将体内纤维蛋白原(plasminogen)转化为活性形式,且能够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及溶解血栓,所以通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以帮助恢复受影响区域的血流及减少损伤,而在急性DVT亦须如此。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医生会考虑使用抽吸血栓,也就是直接从血管中移除血栓。另一种方式就是血栓切除术(thrombectomy),做法是搅碎血栓并抽取出来,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在短时间内让静脉恢复血流。

传统开刀造成静脉炎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已很少使用传统开刀手术来治疗DVT,皆因手术会造成静脉发炎及脆弱,以致DVT一再出现,而前面提及的介入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同时随着仪器的不断更新,加上操刀医生有更多的经验,如今这类手术的时间已从2小时减少至30分钟,也就是说在半小时后患者的DVT问题已获得改,血液循环也恢复正常。

在过去进行这类介入手术时,由于一些血管外科医生(vascular surgeon)对介入不够了解,因此往往需要转介给介入放射科医生(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接手,不过如今大部分血管外科医生已对介入手术掌握清楚,因此无须再转介患者。

同时因着血管外科医生对血管构造更为清楚,所以更能掌握血栓究竟是‘被限制在某区域’(如梅透纳症候群,May Thurner Syndrome),或血栓有可能顺着血液流向其他部位如造成肺栓塞。

滤器阻挡血栓碎片

对于血栓有可能顺着血液流向身体不同部位造成其他伤害如肺栓塞的情况,医生会考虑使用可取出式下腔静脉滤器(retrievabl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通常由金属或合成材料制成,它的外形类似网状结构。

这个设备被放入体内的下腔静脉中,目的是阻挡血栓碎片,让血液继续流动,同时让捕获的血栓碎片堆积在滤器的结构上,阻止血栓碎片流入肺部及引发肺栓塞。

仍有碎片术后3周取出

至于何时取出则须情况而定,假如介入手术完成后,血栓已完全不存在,那就即时拿出。
但假如仍有一些碎片等,医生会把它继续放在患者的下腔静脉,在术后3周复诊时才取出。放入及取出的过程只需15分钟即可。

静脉支架不宜过硬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如患者是因梅透纳症候群而导致血管壁受损或狭窄的DVT,那医生会考虑在治疗时放置支架,也就是所谓的深部静脉支架成形术,不过须注意的是,虽然静脉支架(venous stent)与动脉支架(arterial stent)的目的是让血流通过,但两者仍有所不同。

首先是大小,静脉支架打开后直径为1.4至2公分,这是因为人体的静脉比动脉来得大,其次是它的抗压能力强,但却不硬,皆因要配合静脉转折,假如静脉支架过硬的话,势必造成静脉破裂及支架移位。

预防血管壁进一步受损

静脉支架置入的目的是帮助预防血管壁进一步受损,同时保持血管通畅,减少损伤和并发症的风险。然而,是否需要进行支架置入仍取决于个别情况,医生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需要做出评估。

进行步骤与动脉支架置入相似,也就是医生在患者皮肤上做一小切口,再用导管把球囊及支架先后置入到受影响的血管部位,在确保血流可自由流动后即把导管取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支架技术已非常先进,不过须注意的是,动脉与静脉支架的选择非常关键,不然术后效果欠佳。

抽吸血栓方式最理想

无可否认,在DVT的治疗中,通过抽吸血栓是相当理想的方式,惟价格不菲,因此在考虑使用时医生亦须把患者的财务能力纳入考量中,不过从过往的病例来看,对于年轻已有DVT且可能出现肺栓塞的男女,它所带来的效果包括减少日后的并发症是值得的。

那长期DVT是否只会造成外观(如水肿)问题而已呢?非也,假如一个人已有DVT却不去治疗的话,长期存在的血栓就会对静脉瓣膜造成破坏及发炎,进而影响了瓣膜功能,也就是血栓后症候群(post thrombotic syndrome),它通常出现在血栓症治疗后,可能持续几个月或更长时间,之后更演变成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有者半夜下肢痉挛

患者会感到疼痛不适、水肿、皮肤色素变化及溃疡,严重可能会导致周围静脉扩张形成静脉曲张,有些人会在半夜经历下肢痉挛,DVT是因素之一。

须注意的是,静脉瓣膜一旦发炎损坏后,无法修复。之前曾有对瓣膜修复的研究,可是最终仍不理想,换言之只要瓣膜被破坏了,就只能通过药物或其他辅助如弹力袜等改善血液回流问题。

 

_
陈楷栋医生(Tan Kia Lean)
血管及血管内腔外科顾问



周边动脉阻塞 血管健康警讯

除了DVT之外,周边动脉阻塞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也是相当常见的下肢血管问题,所谓PAOD指的是心脏及脑血管以外的动脉出现阻塞现象,这类现象可发生在手、颈及肾动脉,不过最常见的是下肢。

PAOD是属于动脉阻塞,它的病理学与一般熟知的冠状动脉阻塞及脑血管疾病是没差的,也就是因粥样硬化斑块造成血管阻塞,也就是说当他被诊断有PAOD时,很大可能冠状动脉及脑血管亦有阻塞。

2000年曾有一项全球调查,发现当时共有1亿64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PAOD,没想到仅相隔10年也就是2010年,人数却飙升至2亿4000万人。以此类推的话,如今的患者人数或许已突破3亿,皆因PAOD的形成因素就是全球人口老化、营养摄取过剩及缺乏运动有关,而这些因素至今仍是全球问题。其余造成PAOD的风险因素包括了抽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过胖以及慢性肾病(CKD)等。

长者受促每3年查血管

在门诊,医生除了可从观察患者走路方式来确定是否有PAOD之外,他的过往病史及病例相等于一份‘成绩单’,通过它可以进一步确定患者是否有PAOD?若有是否严重等?此外,通过触诊包括按压脉搏也能分辨出到底是哪一种问题,如血管问题?神经问题抑或肌肉问题等。

对于有糖尿病、烟民及年龄超过50岁的男女,我会建议最好每年进行一次筛检,至于年龄65岁后的长者不管是男女也受促每3年一次筛检,每次筛检前无需禁食,除非是有进行腹动脉或颈动脉及血脂检测。

ABI及多普勒属常见筛检

针对PAOD的筛检有好几种,比如上下肢血压比值/踝肱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多普勒检测仪(doppler signal)、血管造影(angiography)、电脑断层血管造影(CTA)及磁力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其中上下肢血压比值(ABI)及多普勒检测是最常见,也是属于非侵入性的筛检,亦是诊断PAOD的常见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下肢血压会等于或稍高于上肢血压,因此若是下肢的血压比手臂血压低意味着有下肢周边动脉疾病,ABI的做法就是通过对比上下肢的血压来计算出ABI值。

ABI<0.6或患PAOD

首先医护人员会测量患者双手臂的血压,然后再对比从脚背(dorsalis pedis)或胫骨后部(posterior tibial )所测量到血压,ABI正常数值为0.9至1、中度阻塞是0.6至0.9,若是低于0.6的话,患者一般上已有周边动脉疾病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一有伤口就很难愈合等。

至于多普勒检测仪是用于测量患者脉搏,通过多普勒音频原理来诊断患者的脉搏是否正常,不过它的有效性须建立在具备这方面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超声波亦如此,它需要有足够经验及技巧的医护人员才能观察到血管是否有病变。

严重须手术介入

若筛检后发现血管虽有阻塞,但情况还受控,那只要在生活作息进行调整,比如戒烟、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健康饮食及管理好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或者给予一些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即可改善阻塞情况。当然若是严重的话,就须考虑手术的必要了。

以目前的治疗技术,周边动脉成形术(angioplasty)、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ing balloon applicatiuon)及动脉旋磨术(atherectomy)是其中的一些介入手术,而且如今的技术及仪器已相当先进。再来在血管内置入支架(stent placement),最后血管搭桥手术(bypass surgery)也很常见。

细胞组织坏死 截肢保命

不过须强调的是,医生会视患者的情况来决定何时须采取手术,以及哪一类手术等,也因此能越早筛检发现PAOD存在才是关键所在。

须坦言,其实PAOD在急诊部或门诊是相当常见的,但往往患者上门求医时已太迟了,以致细胞组织或神经已坏死,最终患者须截肢来保命,这是叫人感到痛心不已,尤其是医护人员及家属。”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4.12.13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