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

陈川谷 / 鼻窦炎反复发作 别急着动刀 先从药物及生活调整着手

问:医生,你好。我今年41岁,因为鼻窦炎的症状感到非常困扰和担心。这些年来我看过很多医生,中医西医都试过,但病情总是反反复复。

2019年时,我因为严重鼻塞去看西医。那位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最后诊断为鼻窦炎。我也问了病因,结果医生说可能与我的工作环境有关。那时我在一间没有窗户、堆满文件的房间里工作,已经做账目书记15年。医生说我长期吸入纸张粉尘,导致鼻窦炎。之后他给了我喷鼻剂和口服药。

每当天气忽冷忽热时,我就会出现感冒样症状,非常不舒服。到了2024年,我的一侧鼻子又严重堵塞,本以为只是天气引起。有一天我和朋友见客户时,聊到鼻窦炎,那位客户说他因为鼻窦炎严重到晚上睡觉要靠氧气,我听了非常担心。

回家后我检查鼻子,发现不通气的一侧洞口里有一粒白色的东西堵住,隔天就去看医生。医生告诉我,只要长期使用喷鼻剂和口服药即可改善,不需要手术。

照护线上

药少不等于疗效差  个性化治疗 MS患者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反复发作、易造成神经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自体免疫疾病,好发于20至40岁青壮年,影响范围涵盖视力、运动神经、知觉、认知与生活功能。过去许多病友需要长期规律治疗与密切追踪,难免会对“是不是要一辈子吃药”感到焦虑,也常觉得生活节奏受到限制。随着医疗照护方式的进步,如今治疗策略更强调个性化与提升生活品质,让病友在兼顾疗效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多掌握与选择的空间。

治疗目标:减复发 减失能 维护认知

亚东纪念医院神经医学部朱昱诚医生表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核心目标包括减少复发次数、减少将来的失能以及维护认知功能,这3大面向也是病人最关心的生活关键。由于多发性硬化症好发于20至40岁的青壮年族群,患者常正处于职涯、婚姻、生育等重要阶段,因此治疗不只要有效,也要能融入生活节奏。

朱昱诚医生强调资讯透明是关键,在诊断初期详细说明病灶位置、目前健保给付的治疗选项与相关药物治疗方式,从每日注射、每两周注射,到口服药物甚至单株抗体等,每种药物的频率、副作用与便利都有所差异。朱医生认为:“让病人参与治疗选择,能提升顺从性与自我掌控感,也能减轻对疾病的焦虑。”

慢性疾病

用药别只看胆固醇指数 心血管风险才算数

医句话:
治疗高胆固醇,不仅是为了降低“数字”,更关键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整体风险越高,就需要在胆固醇指数越低时就开始介入治疗,即使指数看起来“正常”。

 

民众对于高胆固醇治疗往往存在许多疑虑:“胆固醇不高也需要吃药?”、“吃药要吃一辈子?”、“药物会伤肝、伤肾?”,唯有厘清迷思,才能让患者安心用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我们提到‘高胆固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的胆固醇也不算太高,真的需要吃药吗?’作为社区药剂师,我们在第一线面对患者时,这样的疑问几乎天天都会听到。

其实,调脂药的使用不只是看‘总胆固醇数值’高不高,更重要的是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例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家族病史,甚至年龄和性别都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当医生建议开始服用调脂药时,往往是考虑了整体健康风险,而不是单看一个数字。

强调药物“预防性”价值

脑脊神经

动作迟缓 手抖僵硬 速求医排查帕金森

医句话:
帕金森氏症(PD)并非罕见疾病,甚至就在你我周遭皆有。纵观近代历史中,除了一代传奇拳王阿里之外,罹患PD的名人并不少,比如在80年代曾出演《回到未来》系列的好莱坞明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台湾国宝音乐家李泰祥、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前教宗保禄二世等皆是PD的受害者。尽管迄今PD仍无法被治愈,但通过及早发现及药物治疗,是可以把PD的影响降到最低。

 

问药

他汀 鱼油 红曲米 药物vs保健品 调脂到底选哪个?

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疗效各有特色。民众经常担心药物会有副作用,虽然副作用确实有可能发生,但几率极低,而且通常可逆转。若过度放大副作用的风险,拒绝治疗或自行停药,让自身陷入心脏病、中风等可能致命的心血管疾病危机,岂不是本末倒置?

胆固醇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但当“坏胆固醇”浓度过高时,便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多种调脂药物能有效降低坏胆固醇,但民众对自己所服用的药物又了解多少?此外,市面上针对高胆固醇的保健品五花八门,民众又该如何选购?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包括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其中‘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病与中风风险;三酸甘油脂过高则与胰脏炎、脂肪肝等问题相关。除了健康饮食与规律运动,药物治疗在控制血脂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他汀类(statins)是目前治疗高胆固醇的首选,作用机制为抑制肝脏中的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生成,并提升肝脏清除LDL-C的能力。

饮食营养

釐清药食互动 确保疗效安全最大化

医句话:
药物与饮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某些食物、营养素或保健品,可能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与排泄,进而削弱药效或增加副作用风险。了解并遵守医嘱调整饮食,有助于稳定疗效、减少并发症,并且保障患者健康。

“药物与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治疗效果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受到食物、营养素及保健品的影响,从而改变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风险。

厘清且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并根据医嘱调整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健康,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为一些常见药物及营养的关系:

二甲双胍(metformin)与饮食的相互作用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来降低血糖水平。然而这类药物可能对特定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产生负面影响如:
维生素B12吸收减少

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导致维生素B12吸收减少。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贫血、疲劳等症状。

饮食营养

保健品宣传眼花缭乱 专家吁消费者勿盲目跟风

医句话:
保健品被视之为养生神器,但亦有人把它称之为昂贵的智商税。随着现代健康意识提升,保健品市场迅速崛起,从抗老NMN、燃脂胶囊到口服胶原蛋白,琳琅满目的产品宣传铺天盖地。及早认清在迷人行销话术背后那些尚未被科学证实的宣传,切记专家的至理名言即保健品非药物,在选择保健品之前,咨询专业人士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才是对健康负责任。


“你认为保健品是灵丹妙药还是在缴交智商税呢?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风生水起,从电视广告到网络直播,从明星代言到网红推荐,各种宣称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铺天盖地。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宣传背后,隐藏着多少真相?

不久前,某明星代言的保健品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曝光,再次将保健品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不禁要问,保健品真的像宣传的那么神奇吗?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保健品?

先来看看保健品的市场现状。据统计,全球保健品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美元,并且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市场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和对保健品的盲目追捧。

银发保健

【失智症:照顾路上不孤单之27】药物

吃药是全民运动,尤其各种维生素更是中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不过,体积太大的药丸确实不适合老人家服用,如一些钙片或是综合维生素丸可能会让人一不小心就呛到了。

失智病人多半同时会服用多种药物,但随着病情发展,他们的吞咽功能多半渐渐降低,此时是否有必要再服用这些药物,值得考虑。

首先,以失智药物而言,一般是在早期延缓病情时用的,如果病人已到了后期,是否有必要冒着会呛到的风险继续吞服,应和医生研究,或者停用或者改用其他剂型。至于病人若是有高血压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期使用一些药物时,也应和医生商量是否有必要继续。

民间有各种偏方,治疗失智症想必也不少会去找偏方的,所幸失智症的病人本人不会四处求仙丹,家人或许在早期时还会抱着期待,但到了中后期多半会接受现实而把重心放在照顾好病人的生活起居上。

 

问药

林建斌/外国人来马工作 所服药物未上市如何是好?

问:我是一名外国人,即将到马来西亚工作,而我服用的其中一种药物,目前未上市大马,我应该如何是好?

答:如果你即将到马来西亚工作,而你所服用的其中一种药物在当地找不到,建议你采取以下步骤:
1. 确认是否真的无法获得
你可以向马来西亚的药剂师或医生咨询,确认该药物是否真的无法购买,或是否以不同的品牌名或仿制药销售。你也可以到国家药剂监管机构(NPRA)官网(https://www.npra.gov.my)查找该药物的注册情况。

2. 寻找替代方案
如果该药物确实未在马来西亚销售,可以咨询你现在处于的国家医生是否有等效的替代药(相同活性成分或同类作用机制)。

问药

陈朝颖/口干 消化病 用药 隐疾 糖友口苦4大原因

问:我父亲71岁,近年患有糖尿病,确诊前有口干口苦症状,服用降糖药后血糖控制稳定,口干症状已大大缓解但口苦现象却日逾严重,想请问口苦是什么原因?

答:口苦是一种症状,通常指口中有苦涩或异常味道的感觉。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口苦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口苦可能与口腔健康问题有关。糖尿病患者较容易出现口腔问题,例如口腔干燥、牙周病或其他口腔感染。口腔干燥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或降糖药物的副作用所致。口腔干燥可能促进细菌滋生,进而引发口苦感。

其次,口苦可能与消化系统问题有关。糖尿病患者常见消化系统问题,例如胃酸逆流、胆汁反流或胆囊疾病,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胃酸或胆汁进入食道或口腔,进而引起口苦感。

此外,口苦可能与药物治疗相关。一些糖尿病药物或其他常用药物可能引发口苦,即使口干症状有所改善,口苦加重可能与药物对口腔细菌或其他生理变化有关。

除了上述因素外,口苦也可能与其他潜在健康问题有关,例如肝脏疾病或口腔肿瘤。因此,若口苦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与评估。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