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儿童创伤后遗症 遍体鳞伤一辈子
医句话:
儿童创伤后遗症是指孩童在经历对生命安危造成威胁、受到严重受伤害等事故,导致精神障碍。英国医药期刊(BMJ)一篇名为《毒性压力与儿童创伤后遗症》的研究论文指出,儿童在经历创伤事件后,14%患上PTSD,30%患忧郁症,23%有行为障碍及16%酒精依赖。除了寻求专业治疗,父母的陪伴、支持与安慰也极为重要。
医句话:
儿童创伤后遗症是指孩童在经历对生命安危造成威胁、受到严重受伤害等事故,导致精神障碍。英国医药期刊(BMJ)一篇名为《毒性压力与儿童创伤后遗症》的研究论文指出,儿童在经历创伤事件后,14%患上PTSD,30%患忧郁症,23%有行为障碍及16%酒精依赖。除了寻求专业治疗,父母的陪伴、支持与安慰也极为重要。
医句话:
对于佳节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佳节就是一种压力,只因佳节期间所要面对的一切及开销都会成为患者的压力,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尤其是在财务规划方面,再找到属于自己的减压方式,好让我们能享受农历新年,不再恐惧佳节。
“佳节为每个人带来愉悦及快乐,但对于某些人会因而陷入忧郁及焦虑,这些症状并称为佳节忧郁症或佳节焦虑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
在讲解佳节忧郁症或佳节焦虑症之前,必须了解什么是忧郁症或焦虑症,这两种都是心理疾病,前者的症状有持续性心情低落、长期缺乏愉快及兴趣、郁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内疚、失眠,严重者更会有幻觉、幻听、自残或自寻短路的念头,而后者的症状有莫明恐慌及害怕、焦虑、担心、紧张、呼吸急促、冒汗、手抖、头晕、坐立不安、失眠等。至于佳节忧郁症或佳节焦虑症指的是,患者在佳节前或期间,陷入这些负面情绪里。
医句话:
当灾难发生后,人的心理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之后随着时间而逐渐获得缓解,但亦有一些人会出现长期且严重的症状,甚至用了错误的应对机制,最终导致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近期发生在雪州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就是例子之一,当灾难发生后固然要专注于拯救生命,但亦不可忽略心理上的问题。
“当一些可怕或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后,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短期的心理影响。其实这并不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试想想就算在日常,当我们从电视节目看到一些血淋淋的镜头也会感到极度不安,更何况当这些事情是真实地发生在自己或周遭人身上时,那种痛苦感受可想而知了,就比如前阵子发生在雪州峇冬加里的土崩夺命意外。
在一般的情况下,人类都会有自身修复的功能,心理状况也是如此。痛苦及负面的情绪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缓解。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突发或灾难性事件,焦虑忧郁的负面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大多数人都会采取一些正面步骤及策略以减缓负面的影响,如找人诉说,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等。
医句话:
面对遇难者家属,你想要安抚,却深感无能为力、无从下手。因为这时候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如果做错了,都让肝肠更寸断。如果可以,请提供具体帮助,别再追问为什么;考虑一下在我们自以为热心做某件事时,我们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峇冬加里营地悲剧震惊了全国。其中,搜救队寻获一对母女紧紧相拥的遗体以及一家四口皆罹难的消息,更是令人悲痛万分。听闻这如此绝望的消息,真是悲天悯人。我在此向遇难者的家属深表同情。
这个猝不及防的土崩事件,对于一些经常外出露营或远足的露友们可说貌似遥不可及却又近在咫尺。你也或许间接或直接地认识过其中的遇难者,想要说什么但是却不知道恰不恰当,只能深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这句话,或者这个举动是否合适?这是否会减轻相关人员(例如幸存者、受影响的家庭成员)的痛苦和苦难,或者考虑一下在我们自以为热心做某件事时,我们是否在伤口上撒盐?
医句话:
在马来西亚,有70%的孕妇在产后可能会有轻微产后忧郁现象,这些患者会有情绪上的波动,如紧张、失眠、疲累、莫名哭泣等情绪上的改变,如果这些症状变得严重及超过两周,这表示她们已患有产后忧郁症。
医句话:
疼痛不仅影响生理,还会扰乱情绪和认知。除了药物,认知行为疗法和临床催眠等心理治疗非常有用,像是改变对于疼痛的想法。许多患者会因为疼痛,害怕甚至放弃物理治疗或复健。医生需让他们知道,静养不会让疼痛消失,反而投入锻炼可以。疼痛的本质也是好的,是身体必需存在的感觉,能够在受到伤害时发出警告。不过,感觉到疼痛不等同于身体已经毁损,因为身体是个很强壮且适应能力强的个体。
“催眠听起来很神奇,但其实许多人小时候都曾体验催眠。举个例子,小孩第一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通常会哭着跑向妈妈,而她可能会给孩子一个吻,安慰道‘别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
医句话:
很多人对强迫症病患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想太多”,但病患是无法控制的,也无法拒绝这些想法。例如暴力的强迫症患者会有不断想要干坏事的念头,甚至会付诸行动。每当有暴力念头时,患者也知道暴行是错误的,最终,只能纠结于暴力念头与道德之间而产生愁苦及焦虑。
“强迫症在马来西亚是相当普遍的,患病率占人口1%至2%,女性比男性高一些。很多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上强迫症,其实不管是小孩、青年或成人,都有可能患上强迫症。美国有数据显示,两个年龄阶段是强迫症的高峰期,分别是8至12岁及20岁左右,也就意味着,每200个孩童就有1人患有强迫症。
强迫性思想Vs行为
强迫症有两大类,分别是强迫性思想及强迫性行为。有些人只有强迫性思想,并没有实际行动。强迫性思想是指,一个人的同一个想法、画面、念头不断在大脑里重复,这些念头都不是病患想要,也不是病患可以控制的,结果造成病患精神困扰及情绪上的焦虑。
医句话:
“希望之环”采用照护者培训概念,让照护者能够从支持小组中获益,通过其他专家或曾有相似经验的照护者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正确资讯。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由120名培训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并培训4000名照护者,通过此结构将有效地接触大约2万名家庭成员和精神病患,从而为照护者和患者带来生活改变。
“首先,我们必须厘清什么是精神疾病。我们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良好精神健康、不良精神健康及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当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身分,发挥所长为社会作出贡献,当遇到挑战能够一一克服,那这个人就处于良好精神健康或坚强的精神状态。
当一些人的精神得不到充分的心理治疗时,我们会以他们的情绪、想法、举止等观察,甚至会从他们的工作能力及社交圈子了解,其中包括朋友圈及家人,因此,当我们谈及精神疾病时,其疾病是由思维、情感、行为等的一系列各种症状组合而成,这也可称为一种综合症,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处于哪个阶段,倾听自己的心声,才能谈及什么是精神疾病。
医句话:
临床上并无针对游戏障碍的药物或心理治疗,医生需要揪出患者游戏成瘾的原因,包括是否存在基础性精神问题,例如焦虑、忧郁、强迫症或躁郁症等,从而对症下药。事实上,孩子游戏成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亲子关系不佳,例如缺少沟通或沟通不良,因此家人在这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或一般所说的游戏成瘾该如何治疗?
目前临床上没有任何针对游戏障碍的药物或心理治疗。从医生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找出造成患者游戏成瘾的原因,包括是否有由基础性精神问题(非精神疾病)所致,例如焦虑、忧郁、强迫症或躁郁症等。
或有潜藏精神问题
以一名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儿童为例,平日学习速度可能较慢,课业表现不佳,因而被教师责骂或同学欺负。为了缓解负面情绪,他选择到游戏中寻求寄托,才逐渐演变成游戏障碍。
医句话:
孩子总在打游戏,沉迷到何种程度才算“病”?时间长短不是定义成瘾的唯一标准。根据ICD-11,游戏障碍的3大症状包括对游戏行为的控制力减弱、游戏的“地位”优先于日常生活和其他兴趣爱好,以及尽管出现了负面影响,例如个人、家庭、教育等出现问题仍沉溺其中。这些行为需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作为诊断依据。当然,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
“过度沉迷打电动游戏或网络游戏成瘾,在临床上被称为游戏障碍或电玩失调症(gaming disorder)。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属于‘心理、行为和神经发展障碍’当中的成瘾行为疾病。
临床上的成瘾性疾病分成两类:物质成瘾,意即涉及具体物质,例如烟、酒和毒等;非物质性的行为成瘾则包括赌博和购物狂等,而游戏障碍亦在此类。